搶在特朗普前,馬克龍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分析稱「跨大西洋關係出現裂痕」

2025年07月09日19:50:24 國際 8747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8日,法國總統馬克龍開始對英國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這是2008年以來法國總統首次訪英,也是自英國正式「脫歐」以來歐盟國家領導人首次訪英。

新華社報道稱,馬克龍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表示英法對歐洲安全擔負特殊責任,將在兩國2010年所簽署軍事合作協議的基礎上提升雙邊軍事合作水平。

搶在特朗普前,馬克龍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分析稱「跨大西洋關係出現裂痕」 - 天天要聞

▲當地時間7月8日,英國倫敦,法國總統馬克龍(左一)、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左二)。圖據視覺中國

馬克龍表示,作為歐洲僅有的兩個有核武器的國家,英法擁有這一地區主要的武裝力量,軍事預算合計占歐洲總量的40%,應共同、全面承擔起維護歐洲安全的責任。英法相關工業合作必須邁上新台階。

「馬克龍搶在了特朗普的前面。」有分析稱,指出了此次訪問中耐人尋味的細節。原本獲得英國邀請、享有國事訪問殊榮的下一位貴賓應該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2月,英國首相斯塔默訪問美國並與特朗普在白宮會晤,邀請特朗普對英國進行第二次國事訪問,特朗普隨即接受了邀請。然而,最終是法國總統馬克龍搶在特朗普之前,在7月8日抵達英國,開啟了一場充滿象徵意義的國事訪問。

報道分析稱,跨大西洋關係出現裂痕,反而拉攏了英法——歐洲僅有的兩個核大國。

近年來,特朗普批評北約「過時」、持續施壓歐洲盟友增加軍費以及若即若離的孤立主義傾向,讓歐洲大陸感到陣陣寒意。報道指出,斯塔默首相選擇「私下與特朗普進行艱難對話」,而馬克龍則對其立場「更為強硬」。但無論策略如何,一個共識似乎正在形成。

英歐的「離婚」曾導致倫敦和巴黎之間的雙邊關係陷入自1904年「誠摯協定」簽署以來的最嚴重危機。自2016年英國脫歐以來,英吉利海峽兩岸的關係在冷淡與動蕩之間搖擺。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被曝私下稱英國前首相約翰遜為「小丑」,而另一位前首相特拉斯公開拒絕回答馬克龍究竟是「朋友還是敵人」。

但地緣政治的舞台已經改變。面對特朗普對北約的挑戰、俄烏衝突等威脅、中東的不穩定以及全球力量格局的變遷,習慣於各行其是的英國與法國,再次發現彼此相互需要。

馬克龍在演講中說:「英國和法國必須再次證明,我們的聯盟可以帶來改變。我們必須努力捍衛和保護國際秩序。」

上一次法國總統訪英還是在2008年。外界認為,兩國領導人有可能重提兩國當時簽署的《蘭開斯特宮條約》。該條約規定,對一方「重大利益」的威脅即是對另一方的威脅。在俄烏衝突持續的今天,歐洲觀察人士期待條約的更新將加入更強的「歐洲維度」。分析認為,英法關係的恢復,還將方便英國公司參與歐盟價值1500億歐元的歐洲軍事化計劃。

紅星新聞記者 鄧紓怡 綜合央視新聞等

編輯 潘莉 責編 鄧旆光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 天天要聞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近日,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作為東莞文化強市建設十大文體設施之一,基地是文化強市建設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平台,對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全市學習傳承東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 天天要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亞洲行程成了個大新聞。這哥們兒坐著專機跑了一圈,去了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還參加了東盟外長會議,可就是沒來中國。咋回事兒呢?這背後有啥故事?先說說這人吧。魯比奧,1971年5月28日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家裡是古巴移民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 天天要聞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俄烏戰爭打到今天,已經整整三年了。從2022年開打到現在,這場仗不僅把烏克蘭和俄羅斯自己搞得焦頭爛額,還把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攪得天翻地覆。有的國家被打得喘不過氣,有的卻趁亂賺得盆滿缽滿。中國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沒閑著,在這場亂局裡找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最近在北京開了會,是學術共同體第18次會議,我2008年參加過他們第一場會議,沒想到一晃17年過去了。第一次會議的時候還記憶猶新,當時幾百上千名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匯聚一堂,感覺交流起來非常暢快。 ....
馬克龍拉攏英國,要擺脫對中美的依賴 - 天天要聞

馬克龍拉攏英國,要擺脫對中美的依賴

法國總統馬克龍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強調一遍歐洲的戰略自主,聲稱要擺脫對中美兩國的依賴,成為獨立的一極,奈何法國號令不了歐盟,在內部還要跟德國競爭影響力,在此情況下,馬克龍想到了拉攏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