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份名為《「大而美」法案》的財政議案,引發了美國劇烈的政治後果,當地時間7月5日,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
對此,特朗普沒有罵人,沒有威脅,也有喊「驅逐出境」這樣的話,其回應更是被媒體解讀為「特朗普近年來最冷靜、最克制的一次回應」。
那麼馬斯克為何要成立「美國黨」?特朗普又是怎樣回應的?
馬斯克怒建 「美國黨」
當地時間7月5日,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的消息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轟動,作為美國知名的商業巨頭,馬斯克一直在電動汽車和太空探索領域做出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成就。
然而這一次他卻把目光投向了美國的政壇,意圖通過「美國黨」在政治舞台上掀起一場變革的風暴,有人說馬斯克做事總是出人意料,但這一舉動卻並非突如其來。
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的起因,還是因為美國參眾兩院最近通過的《「大而美」法案》,這份法案直接觸動了馬斯克的利益神經。
法案中有一項重要內容——砍掉電動車補貼,並削減對清潔能源的支持,這無疑是對馬斯克旗下特斯拉以及其他清潔能源項目的直接打擊。
馬斯克對此表示強烈不滿,甚至直言該法案是「財政自殺」,他認為這是美國未來發展的嚴重誤判。
早在法案通過前,馬斯克就曾公開威脅,如果該法案通過,他將成立新黨,如今他言之成真,成立了「美國黨」。
據民調公司Quantus Insights的數據顯示,提出「美國黨」後,40%的美國選民表示願意考慮支持這個新黨,14%的人更是表示「非常可能」支持。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和黨男性選民中,有23%的人表示願意倒戈支持「美國黨」,而在民主黨溫和派的男性選民中,36%的人對「美國黨」持開放態度。
由此可見,「美國黨」在短短時間內就獲得了一定數量選民的認可,儘管它才剛剛成立,但其潛力和影響力已經顯現。
在建黨宣言中,馬斯克明確表示,現有的政治體系已經腐化,權力集中在少數利益集團手中,普通民眾的聲音被壓制,民主制度早已名存實亡。
在這種體系下,決策的過程往往由財大氣粗的利益集團主導,他們通過遊說和政治獻金操控政策方向,最終的受害者是普通民眾,所以馬斯克提出了要打破這種腐朽的政治格局,把自由和權力歸還給人民的宏偉目標。
「美國黨」的願景非常明確,它不僅批判現有的政治體系,還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黨派致力於削減債務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力主放開科技發展的束縛,加大對創新的支持,推動美國科技的領先地位,堅定地捍衛言論自由,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並致力於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包容的社會環境。
為了能真正推動這些改革,「美國黨」還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路線——「前進派」,這種理念試圖超越傳統左派和右派的政治理念,融合社會自由主義、科技優先和財政保守等多元思想。
它主張在社會中推動公平,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並且注重科技在國家發展的核心地位,財政保守主義則強調預算平衡,反對過度的政府開支和債務。
聽著感覺非常不錯,但未來「美國黨」所面臨的挑戰也不少,而最為明顯的挑戰,就是美國的「贏者通吃」選舉制度。
根據這一制度,一個州的選舉人票會歸屬於獲得最多選票的候選人,這意味著即使某個第三黨在某些州的選票比例相當高,只要沒有獲得多數,便無法獲得該州的選舉人票。
就算「美國黨」在某些州得到了較高的支持率,但由於無法獲得相對多數的選票,它們依然無法獲得相應的選舉人票。這種制度嚴重限制了第三黨在全國範圍內的政治影響力。
特朗普的回應
對於馬斯克成立「美國黨」一事,特朗普罕見的沒有發怒,且用非常冷靜且克制預期對這件事進行了回應。
按照特朗普的說法,馬斯克在過去五周的表現「完全脫軌」,這讓他覺得「非常難過」,接著特解釋了兩人之間的分歧所在。
特朗普認為雖然綠色能源和清潔技術看似美好,但過度推動可能會引發經濟泡沫,帶來潛在風險。
他對馬斯克提倡的綠色能源計劃並不完全認同,認為在推動綠色能源發展時,應該更加謹慎,避免盲目跟風,他的態度似乎是「慢即是快」,避免過快推進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
另外就是官員任命的問題,特朗普認為政府部門的關鍵職位應該由具有專業背景和經驗的人來擔任,這樣才能保證政府運作的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
然而,馬斯克推薦的某些人選,卻並不符合特朗普的「專業要求」,這也加劇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不同於特朗普這次的剋制,共和黨強硬派對於馬斯克成立新黨一事,所展現的憤怒可謂是爆髮式的,某些參議員言辭激烈地表示,如果馬斯克挑戰美國的政治制度,將「成為沒有國家的人」。
要知道這場政治風波的根源之一,正是在於共和黨內部長期存在的不同派別之間的矛盾,強硬派的觀點與馬斯克的理念截然不同,強硬派傾向於維護傳統產業和能源模式,而馬斯克代表的則是科技與綠色能源的未來。
馬斯克所推動的理念與這些強硬派的立場大相徑庭,形成了激烈的對立,而馬斯克成立新黨,無疑讓這股矛盾顯現得更加明晰,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分歧。
按道理共和黨出現內鬥,對於民主黨是件好事,畢竟一場分裂,很有可能讓民主黨在未來的選舉中佔據更多的優勢。
但這次馬斯克成立的「美國黨」,也撬動了民主黨的根據,其所提出的「社會自由主義 + 科技優先 + 財政保守」路線,對民主黨溫和派選民有著較大的吸引力。
如果這些選民轉向支持「美國黨」,無疑會對民主黨的選舉前景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使他們失去部分選民基礎。
所以未來兩黨很有可能會聯合起來對馬斯克的商業帝國進行反制,從而讓馬斯克的商業帝國資金流中斷,這樣「美國黨」的發展自然也會遭遇重創。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