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風雲變幻讓人目不暇接。特朗普政府上台後,重啟了強硬的貿易政策,對全球多個國家揮起了關稅大棒,而中日韓三國無疑是重點「照顧」的對象。與此同時,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一番言論引發熱議,他呼籲日本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轉而加強與中韓的合作。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那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中日韓共同的敵人出現,特朗普沒想到,最忠心的『小弟』要叛變?」。這裡的「小弟」指的就是日本,而「共同的敵人」似乎指向了特朗普的政策。
2025年,特朗普再次掌權後,延續了上一任期的單邊主義風格,尤其在貿易政策上毫不手軟。4月2日,他宣布了一項名為「解放日」的關稅計劃,對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加征高額關稅。
初始稅率定在24%,隨後調整到10%,並給出了90天的談判窗口,截止日期是7月9日。如果談判破裂,關稅可能飆升至30%甚至35%。這可不是小打小鬧,對全球供應鏈和經濟格局的影響立竿見影。
對中國來說,特朗普的關稅並不新鮮。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美國就對中國商品加征了多輪關稅,2025年的新政策不過是「舊戲重演」。但這次力度更大,覆蓋範圍更廣,連一些高科技產品都沒逃過。中國商務部迅速回應,表示將採取「必要措施」反制,同時加快推進國內產業升級和區域合作。
日本作為美國的長期盟友,這次也沒能倖免。日本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占其總出口的20%左右,尤其是汽車和鋼鐵行業,直接被特朗普的關稅砸了個正著。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日產等巨頭面臨成本上升和市場競爭力下降的雙重壓力。5月27日,日本政府緊急撥款63億美元,試圖通過補貼中小企業和家庭能源成本來緩衝衝擊,但效果有限。
韓國的情況也很嚴峻。作為全球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的重要供應商,韓國對美出口占其經濟的比重不小。特朗普的關稅讓三星、現代等企業叫苦不迭。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安德根直言,這不僅威脅韓國經濟,還可能動搖全球供應鏈的穩定。
這場關稅風暴讓中日韓三國不約而同地感到了壓力。特朗普可能沒想到,他的政策非但沒讓三國屈服,反而成了推動它們抱團取暖的催化劑。
說到日本,咱們得提一個人——鳩山由紀夫。這位日本前首相可不是普通的政客,他出身政治世家,爺爺當過首相,爸爸做過外務大臣,自己還在2009-2010年當過日本首相。雖說他在任時因為沖繩基地問題和政治獻金風波灰頭土臉地辭了職,但退下來後,他一直沒閑著,活躍在國際舞台上,發表各種「驚人」言論。
2025年7月4日,鳩山在北京的世界和平論壇上發表了一場演講,直言不諱地批評美國。他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單邊主義的延續,美國已經不再是那個值得信賴的盟友。他呼籲日本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轉而加強與中韓的合作,甚至建議日本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這番話一出,日本國內炸開了鍋,有人說他「叛國」,也有人覺得他講出了真心話。
鳩山為啥這麼說?他其實早就有這種想法。2009年當首相時,他就提出過「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希望日本能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和亞洲鄰國建立更平等的夥伴關係。那時候他推動沖繩美軍基地搬遷,結果撞上了美國的牆,計劃沒成,自己還下台了。如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讓日本經濟吃不消,鳩山趁機舊話重提,顯然是想給日本指條新路。
日本國內對鳩山的看法兩極分化。支持他的人覺得,日本不能老當美國的小跟班,尤其是在經濟上被「坑」的時候,得有點自己的主意。反對者則認為,日美同盟是日本安全的基石,鳩山這種「親中」言論太冒險。不過,不管怎麼說,他的發言確實讓「最忠心的小弟要叛變」這話聽起來不完全是空穴來風。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壓力,中日韓三國開始意識到,光靠單打獨鬥恐怕不行,得聯手應對才有機會突圍。
先說中國。2025年,中國經濟雖然依舊強勁,但外貿環境惡化是不爭的事實。特朗普的關稅讓中國對美出口受阻,製造業和就業壓力加大。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表示,要通過擴大內需和深化區域合作來對沖外部風險。
日本這邊,經濟形勢更不容樂觀。國內債務高企、人口老齡化嚴重,再加上特朗普的關稅,汽車和鋼鐵行業雪上加霜。日本經濟振興大臣赤澤亮正多次和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通話,想爭取點喘息空間,但美國態度強硬,連汽車關稅豁免都不肯談。
韓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半導體和汽車出口是韓國經濟的命脈,特朗普的關稅直接打在了命門上。韓國總統李在明公開表示,與美國的談判太艱難,韓國得另闢蹊徑,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三國各自的困境,反而促成了合作的可能。2025年3月30日,中日韓三國貿易部長在首爾舉行了五年來首次經濟對話。韓國產業部長安德根、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洋司和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坐在一起,承諾加速推進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這次會議的背景正是特朗普關稅威脅加劇,三國都明白,單靠自己頂不住,得抱團取暖。
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其實從2012年就啟動了,但因為歷史問題、地緣政治干擾,一直進展緩慢。這次外部壓力讓三國重新重視起來。如果自貿區建成,將覆蓋超過15億人口,佔全球經濟的20%以上。這不僅能刺激區域內貿易,還能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除了自貿區,三國還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上加緊合作。RCEP在2022年已經生效,涵蓋15個亞太國家,是全球最大的自貿區。中日韓作為其中的核心成員,開始推動RCEP的深入實施,希望通過區域整合來抵禦外部衝擊。
標題里說「最忠心的小弟要叛變」,聽著挺唬人,但日本真的會「叛變」美國嗎?咱們得理性分析一下。
首先,日本和美國的同盟關係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軍事上,日本靠美國的核保護傘,經濟上也深度綁定美國市場。特朗普的關稅雖然讓日本不爽,但要徹底翻臉,成本太高。鳩山由紀夫的言論雖然有影響力,但他畢竟不是現任領導人,他的想法不代表日本政府的官方立場。
其次,日本現任首相石破茂面臨兩難。一方面,他得應對國內經濟壓力和即將到來的參議院選舉,不能完全無視特朗普的關稅;另一方面,他也不敢輕易動搖日美同盟。2月7日,他和特朗普在白宮會面,試圖緩和局勢,但沒談出什麼實質性結果。日本首席內閣官林芳正也表態,不會為了討好美國犧牲農業利益,比如開放美國大米進口。這說明日本在外交上還是有底線的。
不過,鳩山的言論和中日韓合作的趨勢,確實讓日本的對美政策出現了一些微妙變化。日本開始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一味跟著美國走。這種「叛變」不是要和美國翻臉,而是想在美中之間找平衡,爭取更多主動權。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無意中給中日韓合作按下了加速鍵。如果三國能抓住這個機會,未來會怎樣?
一旦中日韓自貿區落地,三國經濟互補性很強。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和製造業基礎,日本有高端技術和資本,韓國在半導體和電子領域領先。三國聯手,不僅能抵禦美國關稅,還能打造一個強大的東亞經濟圈。這對全球供應鏈的重塑意義重大。
當然,合作不是一帆風順的。中日韓三國在政治體制、歷史問題上都有分歧。比如中日間的釣魚島爭端、日韓間的獨島爭議,都是潛在的雷區。談判過程中,技術細節也可能拖後腿。美國也不會坐視不管,可能會通過軍事承諾或經濟讓步拉攏日韓,阻止三國靠攏。
鳩山由紀夫雖然沒實權,但他的聲音代表了一種趨勢。他的「東亞共同體」理念正在被現實驗證。如果中日韓合作深化,他的想法可能會影響更多人,甚至推動日本的外交轉向。
從長遠看,一個更團結的東亞不僅能應對經濟危機,還可能在全球事務中發出更強音。這不只是經濟問題,還可能延伸到文化、科技等領域。比如三國可以搞聯合研發、文化交流,慢慢化解歷史恩怨。
特朗普可能真沒想到,他的關稅政策會讓中日韓走得更近。日本這個「最忠心的小弟」未必會徹底「叛變」,但至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中日韓合作的前景雖然充滿挑戰,但也讓人充滿期待。
讀者們,你們怎麼看?特朗普的政策會成為東亞崛起的契機嗎?中日韓自貿區能成嗎?歡迎留言聊聊,咱們一起看看這場大戲怎麼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