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餘暉
當地時間7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里約熱內盧出席在巴西中資企業座談會。中國銀行、長城汽車、國家電網、金風科技、中糧集團、格力電器、大華技術、中天科技等企業的當地負責人參加。


這是兩個月內,國務院總理再一次在國外和中資企業座談。
當地時間5月25日下午,李強曾在雅加達出席在印度尼西亞中資企業座談會。當時,國家能源集團、華為公司、上汽集團、新希望集團、青山控股集團、tcl科技集團等企業參加。
在7月的這次座談中,總理提到,政府部門將「研究出台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
這些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國際化經營能力增強,對國內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也在日益上升。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38468億元,比上年增長5.0%。
一個背景是,中國企業出海的模式包括產品出海、產能出海、知識產權出海等,目前主要是通過前兩種形式開展。
企業「走出去」,有利於自身、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對於自身來說,能拓展更大市場,對於中國經濟來說,中國企業「走出去」肩負著國家經濟轉型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任務,能更好服務新發展格局;對於世界經濟來說,也給世界經濟增添了活力。
這些年來,「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一方面,含金量更高。過去「走出去」以外貿企業為主,如今更多元,包括以智能硬體、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製造業,以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領域,以及遊戲、影視等產業。
今年6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提到,「儘管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有所放緩,但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出口擴大。」
另一方面,出海地更為多元。中國企業「走出去」過去瞄準的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如今,更多走向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市場。
不過,中資企業在海外打拚,殊為不易。
面臨著文化差異、政策環境、市場競爭等多重挑戰。時至今日,全球化格局深刻演變,企業所面臨的形勢更是前所未有的複雜。
正如總理所言,「當前國際經貿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各種貿易投資壁壘增多。」
怎麼辦?
中國經濟是堅實後盾。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08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在5月和7月的這兩場座談會上,總理都談到了中國經濟。
在5月的座談會上,他提到,我們針對外部衝擊作了充分準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向好。
在7月的座談會上,總理提到,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頂住壓力,持續回升向好,從上半年表現看,增長有韌性,內需有潛力,創新有亮點。
「中國經濟完全有能力抵禦任何外部衝擊、實現長期穩健增長,將始終是海外中資企業發展的堅實後盾。」
接下來,對企業的服務和保障還將有新動作。總理提到,政府部門將「研究出台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環境、提供更多便利」。
企業自身也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主動發力。
李強提到,希望中資企業順時應勢、積極行動。他說,要打造過硬品牌,加強前瞻布局,提升「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