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民 鄧中甲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地黃配伍黃柏/知母、牡丹皮養陰清熱,滋陰降火的應用。
地黃配伍黃柏/知母,配伍牡丹皮養陰清熱,滋陰降火。
地黃+黃柏/知母
三葯合用,是一組滋陰降火的常用組合,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證。
陰虛火旺證以肝腎陰虛為本,虛火上炎為標。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易形成虛火旺盛的表現。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陰虛則內熱。」
陰虛為其本,虛火為其標,陰越虛則火越旺,火越旺則陰更虛,如此循環必使病情加重,因其既有陰虛的一面,也有火旺的一面,如果只滋陰而不降火,則猖獗之火勢難以控制;若只降火而不滋陰,則陰液難以恢復。
唯有在滋陰的同時使用降火之品,滋其不足,瀉其有餘,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地黃配伍知母、黃柏,正是針對陰虛火旺之病機,體現滋陰降火之法的配伍。
地黃入肝、腎,補養肝腎之陰治本,使陰與陽齊,陰能制陽,虛火自退,即「壯水以制火」。
知母性寒質潤,上能清肺金實火,下能滋腎潤燥,清中寓補,治陰虛內熱證可奏標本兼顧之效。
黃柏苦寒沉降,主入腎經而善瀉火堅陰,退骨蒸,以治標降火為主,《得配本草》曰:「以黃柏補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陰火,火清則水得堅凝,不補而補也。」
治陰虛內熱證時,黃柏、知母每相須為用,以治上炎之虛火為主。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了滋陰降火時知母、黃柏合用之必要性和機制,其曰:「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益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
故潔古、東垣、丹溪皆以為滋陰降火要葯,上古所未言也。蓋氣為陽,血為陰。邪火煎熬,則陰血漸涸,故陰虛火動之病須之。」
《藥品化義》亦云:「知母與黃柏並用,非為降火,實能助水。」
三葯合用,地黃補不足之陰,知母、黃柏清上炎之火,補中寓清,清中寓潤,滋陰以培本,降火以清源,培本清源,標本兼顧,共奏滋陰降火之功。
正如《葯鑒》謂地黃:「下元血虛者,必須用之……尺脈旺者,宜用黃柏、知母,則滋陰降火補腎。」
該配伍常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虛火上炎、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
善用該配伍結構首推朱丹溪,其曰:「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宜常養其陰,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斯無病矣。
今時之人,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真陰愈竭,孤陽妄行,而癆瘵、潮熱、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悉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此疾者百無二三。」
在其「宜常養其陰,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治療思想指導下,治療陰虛火旺證時,常滋陰與降火合用,因若僅滋陰則虛火難清;若只降火,即使火勢暫息,猶恐復萌,故滋陰與降火合用,方可兩全。
丹溪組方時常將熟地黃、黃柏、知母作為滋陰降火基本結構,如《丹溪心法》大補陰丸、沉香百補丸、滋血百補丸、虎潛丸、補腎丸均使用了這組配伍,該配伍結構體現了丹溪滋陰降火的治療思想,被後世廣泛運用。
臨證時可根據病證需要選擇生地黃或熟地黃配伍知母、黃柏。
若陰虛較重,以滋腎益精之熟地黃配伍知母、黃柏,如《醫方考》知柏地黃丸;
若火旺較重,或伴有痰阻氣滯證時,可選用性寒滑利之生地黃配伍知母、黃柏,治療陰虛火旺證時,為突出其養陰作用,生地黃宜重用,並明顯大於知母、黃柏為宜;
如《症因脈治》知柏天地煎以生地黃六兩、天冬六兩、黃柏二兩、知母二兩治療腎虛陰火之齒痛;陰虛火旺之腰痛,熱甚便秘,脈細數躁疾者;腎火上炎之肺熱痿軟等。
生地黃、知母、黃柏同用還可以治療實熱證,生地黃性寒清熱涼血;知母擅清瀉肺胃氣分實火;黃柏苦寒沉降,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長於泄下焦濕熱。
合用清熱瀉火涼血之力增,且生地黃可制約黃柏之燥,黃柏可制約生地黃之潤,潤燥相宜,也為治療實熱證的常用組合。
治療血崩煩熱,脈洪者,可配伍黃連、白芍、荊芥、當歸、丹皮、地榆同用,如《醫略六書》清熱地黃湯。
治療肝經濕熱,陰囊腫痛,或潰爛皮脫,睾丸懸掛,或便毒及下疳腫痛,或潰爛者,可配伍龍膽草、當歸尾、車前子、澤瀉、赤芍、黃連、防風等同用,如《外科經驗方》加味瀉肝湯。
用於實熱證時,黃柏、知母可據病情需要,不必兼用,可以酌情用生地黃選配黃柏或知母;
如《本草新編》所言:「黃柏未嘗不入氣分,而知母未嘗不入血分也。黃柏清腎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瀉腎中之熱,而亦瀉胃中之熱。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豈止入於氣分,而不入於血分耶?是二葯不必兼用。」
地黃+牡丹皮
生地黃與牡丹皮:為涼血活血、清熱養陰的常用配伍。
牡丹皮苦、甘,微寒,歸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神農本草經》曰:「(牡丹皮)主寒熱,……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
《本草經疏》曰:「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散以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葯也。」
生地黃甘寒,亦歸心、肝、腎經,養陰生津,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生地黃與牡丹皮均為清熱涼血之品,清熱中有散血之功,功擅涼血袪瘀,具有涼血不留瘀,活血不動血之特點;牡丹皮善於清透陰分伏熱,生地黃甘寒質潤多汁,涼中又具養陰之功。
二葯配伍,牡丹皮清涼透散,熱退則有利陰復,生地黃養陰生津,陰生則易於退熱,相須為用,涼血兼散瘀,清熱又寧絡,並有一定的養陰之功,共奏清熱養陰,涼血活血之功。
常用於熱入營血,出現高熱,舌絳口渴,身發斑疹以及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溫病後期餘熱未盡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取該配伍活血散瘀之功,又常用於血滯經閉、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癰腫瘡瘍等。
針對熱入營血證,常伴有血熱妄行而出血,血熱互結成瘀,熱傷營陰等病理變化,生地黃、丹皮既可清血分之熱,又可活血散瘀,血涼而暢則血易止,生地黃還能養陰生津兼顧營陰受灼之病機。
為了加強涼血止血、活血之功,常配伍水牛角、赤芍、山梔子、丹參、三七等葯,如《小品方》之犀角地黃湯、《醫學心悟》之生地黃湯。
陰虛血熱,吐血衄血,可加麥冬、黃芩等,如《景岳全書》清化飲。
溫病後期,邪伏陰分,夜熱早涼,骨蒸無汗,可配伍青蒿、鱉甲、知母同用,如《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常配伍活血之品如當歸、骨碎補、紅花、乳香、沒藥、桃仁、川芎、赤芍等,如《證治準繩·瘍醫》牡丹皮散。
治血滯經閉,常配伍當歸、川芎、香附、白芍等同用,如《婦科玉尺》調經湯。
熟地黃與丹皮:二葯為滋陰瀉火的常用配伍。
熟地黃甘溫味厚,滋腎補陰,益精填髓,為「壯水之主葯」(《本草從新》)。丹皮辛苦微寒,入肝腎,又入陰分,能清泄肝腎之相火而退虛熱。
《本草綱目》曰:「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後人乃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
《本草求真》亦曰:「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勝。蓋黃柏苦寒而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徒存,而補陰之功絕少,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使火退而陰生,所以入足少陰而佐滋補之用,較之黃柏不啻霄壤矣。」
《得配本草》曰:「命門之火,安其位為生生之少火,出其位則為爍陰食氣之壯火,是畏火也,非急除不可,川柏、丹皮在所必需。然少火出位,失水之源,用川柏之燥,不若丹皮之辛潤,為無傷於真陰也。」
這些論述不僅闡述了丹皮瀉相火退虛熱功效,還和擅長於治相火之黃柏進行了比較,指出了丹皮雖不若黃柏苦寒降火之力強,但藥性不燥而「無傷於真陰」,較黃柏更宜於相火妄動證。
相火妄動本於肝腎陰虛,腎為水火之臟,相火之源,肝體陰而用陽,內寄相火。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陰亦虛。
肝腎陰虛,則肝腎相火相對偏旺而生熱,故其內熱,實乃肝腎陰虛,肝腎相火相對偏旺所致,丹皮僅能治妄動之相火治標,而不能補肝腎之陰治本,治相火時須配伍滋陰葯。
正如《本草求真》所言:「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使火退而陰生,所以入足少陰而佐滋補用。」
熟地黃為滋補肝腎之要葯,能」大補真水」,與丹皮合用,一滋一清,滋陰、瀉火併進,熟地黃滋陰以治本,丹皮瀉相火退虛熱以治標,標本兼顧,共奏滋陰瀉火之功。
此外,丹皮還能活血,「氣香味辛,為血中氣葯」(《重慶堂隨筆》),熟地黃味厚滋膩靜守,二葯相合,一動一靜,動靜相宜,丹皮之活血可制約熟地黃膩滯之性,使熟地補陰而不滯,誠如《重慶堂隨筆》所言:「(丹皮)惟入養陰劑中,則陰葯藉以宣行而不滯。」
由於丹皮既可合熟地黃滋陰、瀉火併進,又可減輕熟地黃膩滯之副作用,故為滋陰瀉火之常用結構。常用於肝腎陰虛、虛熱內生證。
該配伍結構,以補肝腎之陰治本為主,故使用時以熟地黃量遠大于丹皮為宜,如《小兒葯證直訣》六味地黃丸熟地黃與丹皮用量比例為8:3;
《辨證錄》三仙膏以熟地黃5兩、人蔘2兩、丹皮1兩治療腎陰不足,虛熱內擾之血精,用量比例為5:1。
註: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至陰之品-地黃說》,李衛民、鄧中甲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0.8。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