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買回來的玩具汽車,沒到一天就被寶寶拆成一個個零件;
爸爸熬夜畫出來的設計圖放在書桌上,第二天早晨醒來一看,已經被寶寶塗上了紅紅綠綠的色塊;
媽咪的口紅一不留神就被寶寶摁斷了……
每一個寶寶在成長的某一段時間內都是「破壞」高手,您是不是也曾經或者正在為此煩惱?
寶寶搞破壞,聽之任之?嚴加斥責?還是有其他更為智慧的辦法?
寶寶每一次的「破壞」背後都有一個需要父母去發現的真相。
借鑒一下,寶寶搞破壞主要有以下這些原因:
01
好奇心
寶寶天生好奇,對很多事物都有強烈的探索慾望,總想通過看一看、拆一拆、摔一摔等方式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02
無心破壞
2~5歲的寶寶,動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喜歡跑跑跳跳、爬高上低,但是手眼的配合還不夠協調。
於是,在四處碰觸探索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手眼配合不夠協調而造成「搞破壞」的結果。
比如:不小心把水杯打翻,把花瓶打破。其實,他真的不是故意的。
03
盲目模仿
寶寶生來喜歡模仿,他總喜歡模仿父母,像父母那樣做很多事,也樂於為大人提供幫助。
但是,由於能力有限,在模仿或幫忙的過程中往往適得其反,變成了破壞行為。
比如,看到媽媽趴地上擦地,寶寶抓起自己的小毛巾也在地上擦了起來……
04
控制不好力度
寶寶對力量的使用也有一個嘗試的過程,他還不了解應該用多大的力氣去完成某件事,有時就會出現因為力氣太大而弄壞了東西。
05
宣洩不滿
有時寶寶會用破壞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抗議,可能是因為挨批了、爸媽對他太嚴厲了、爸媽沒有陪伴寶寶、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跟夥伴鬧彆扭了,等等。
所以,在保證寶寶吃飽穿暖的同時,還要時刻關心寶寶的內心需求。
06
滿足個人需求
有的寶寶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絕,便用搞破壞來迫使大人「就範」。
比如:故意弄壞玩具,讓父母買新的。
還有的時候,寶寶搞破壞可能單純只是覺得好玩、有趣,比如:撕圖畫書、在牆上畫畫……
知道了這些原因,當寶寶再出現破壞行為時,父母也不會衝動地盲目來火了。冷靜下來,根據原因尋找解決方法。
那麼面對愛搞破壞的好奇寶寶,家長該怎麼辦呢?
把危險的東西收起來
好奇寶寶總喜歡這裡摸摸,那裡碰碰,很容易弄壞一些東西甚至使自己受傷。
因此,對於一些容易損壞的物品或者危險的東西,家長要儲存好,避免讓寶寶接觸到。
確保寶寶的安全。不過,在收起來之前,我們要把東西先拿出來,一樣一樣和寶寶介紹,讓寶寶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
小孩子還不能用,用了會怎麼樣等等。
注意和寶寶溝通的語氣
有時候寶寶也許倒翻了水杯,或者做了一些其他破壞的事情,家長不得不重新收拾,花上很久的時間。
不過千萬不要發脾氣,因為寶寶也不是故意的。
另外,寶寶現在的性格還在養成,如果小的時候經常被打罵,長大後會形成性格缺陷。
準備可以折騰的玩具
小寶寶就是喜歡摸東西拆東西,所以家長把東西都收起來了,他也會發脾氣。
因此家長有必要找一些方便折騰的玩具,比如可以拆卸的賽車、變形金剛、積木等等讓寶寶來動手拆裝。
記住,不要去干擾孩子,這個年齡階段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是非常好的。
如果幹預了,他就會養成以後什麼事情不會做,就喊家長幫忙,自己不願動手的壞習慣。
為防止這類行為發生,大人要滿足寶寶合理的需要。
若不能滿足寶寶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訴寶寶,取得寶寶的理解。
一旦發現寶寶有這種不良行為,要嚴肅批評,且絕不能簡單滿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說就加以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