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喜歡在網上分析自己和女兒生活的故事,最近,她發布的一則文案為「我的女兒不需要善良」開頭的故事,吸引了大眾的眼球。
故事是這樣的:這位媽媽帶女兒在街邊買壽司,因為壽司店鋪快關門了,裡面的壽司也只剩下最後一份。
現在就只有母女倆和一個小男孩排著隊,排在後面的小男孩一臉期待,明明看見只有一份壽司,卻遲遲捨不得離開,看得出來他對壽司很渴望。
這時,善良的女兒猶豫半天下定決心對老闆說道「阿姨,這份還是給後面小哥哥吧,我不要了。」
聽到這,小男孩迅速露出驚喜表情,然而媽媽卻沒有理會女兒的主張,更沒有理會旁邊的小男孩,而是照常付款,讓老闆將壽司裝了起來。
小女孩也是一臉驚詫,母親在回家的路上教導她「我的女兒不需要善良,也不需要美麗...所有最好的都是她應該得到的,沒必要用讓給別人來換取誇獎。」
後來媽媽為了記錄教育孩子的心路歷程,把這段經歷發到了網上,並配文「這是一次至關重要的教育,我的女兒,不需要善良」。
該母親的教育方式,以及她口中的「善良」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還是有兩大派人群,第一類網友認為:這是變相地教會孩子自私,現在這個社會是利他社會,為他人著想是一種主流道德價值。
第二類有網友認為:中國太多「偽善」的討好型人格了,這位媽媽的做法很好,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將來成為討好型人格,避免將來自己委屈自己,就該適當「自私」一點。
所以,讓女兒「黑化」,真的能讓個體變強大嗎?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我們總強調付出是一種美德。人們認為,懂得付出,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也是一個人素質修養的體現,熱愛付出的人總有寬容大度的品質,他們自己也身心自在,享受在其中。
所以,付出是一種美德,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有些人,明明沒有實力去付出,卻還要一味用委屈自己的方式成全別人,這樣的付出肯定會出問題。
這種情況下的付出,其實是在為破壞關係埋下伏筆。因為他們都心理動機是:如果你不能如我所願,我就想把關係破壞掉。
因為當你內在有所缺失,不能「自給自足」時,對別人太好就成了一種變相的「索取」,你就會無意識的期待他也能用同樣的方式對你好:我付出了你就得感動,就得感恩。
如果你不感恩,我就會有失望,會把攻擊性流出來,無意間破壞我們的關係。
被付出之人的想法
1)沒有感受到你的好
很多時候,你以為你付出了很多,遺憾的是,對方很可能不知道,而且這種不知道並不是裝出來,最常見的情況是對別人好久了別人就慢慢習慣了,慢慢麻木了。
因為當別人關注你的感受時,你總是假裝沒事,把脆弱的自己包裹起來,把真實的感受隱蔽起來,並總是習慣用「沒事」「還好」來回應對方,平時也總是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久而久之,別人就習慣忽視你的的真實感受了。
這種「不知道」,在生活中很常見
比如,你本來很累了,剛到家準備睡覺,但為了照顧她,你還是會從床上爬起來忍著自己的累去醫院照顧她,然後安慰對方說自己是順路過來的。
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也經常被人們拿來調侃的:女生在戀愛里的付出,女生喜歡一個男生,主動給他朋友圈點贊,找他聊天,就自以為是巨大的付出了,然而在男生眼裡,只不過是朋友之間的正常互動,在這期間,女生經歷了一萬次心碎,男生卻內心毫無波瀾,就算知道你對他有好感,也認為你只是動手發了兩條消息而已。
網上有句話說的很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便是一個人最大的誠意。
可是這種自以為的付出,在對方的體驗里,真的只是如往常一樣一個正常的小事。
在感情里,女生本來想發火但忍住了,大豬蹄子們卻認為:你很正常,什麼都沒做。
而且最關鍵也最令人惱火的是,你以為自己忍耐是寬宏大量,想著算了吧,不計較,不想傷和氣。而對方卻覺得你是因為理虧才閉嘴,他反倒覺得自己很有道理。
2)他誤以為你熱愛付出。
這怕是喜歡付出的人最恐懼的情況:
對方認為,接受你的好,是在成全你。
他覺得你就像活雷鋒一樣,熱愛付出,喜歡從付出中收穫被需要的價值感。對方認為,不打斷你的好,滿足你樂於助人的態度,就就已經是在對你好了。
事實上,這種人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說在關係中,每一種付出背後一定有對應的需要,沒有平白無故的行為,熱愛付出的人心智成熟度較高,對於他們而言,能為別人付出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價值感的體現。
就像有的雷鋒們需要成全自己的價值感,老奶奶就會成全他過馬路一樣。
真善和偽善的區別是什麼?
真善是內在完整,能夠自給自足的人,基於個人道德價值由內而外發出的行為。
而「偽善」,是在關係中以付出為要挾的「道德綁架」。
希望你是由內而外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