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那一刻,全家人基本都是既緊張又激動。
大家不光要趕緊看看,孩子是男是女?長得像爸爸還是像媽媽?身體健不健康?
在很多地方,還有一個特別在意的講究:第一個抱娃的人,能不能抱對?
要是「踩生踩錯了」,孩子以後可能愛哭鬧、不好養、身體弱。
有些人會覺得,哪有這種說法,這是老一輩的迷信。
但科學卻解釋,第一個抱孩子的,還真有講究,最好別是這4種人。
一:什麼是「踩生」?
看到這,你可能對「踩生」這個詞還不是很明白。
那什麼是「踩生」?
在民間,踩生指的是,在寶寶出生時最早進入產房,或最早接觸孩子的行為。尤其是第一個抱娃、看娃的人,又叫「踩生人」。
如果這個人德高望重、身體健康、說話做事大方得體,孩子也會跟著「討喜」、「好帶」、「有出息」。
相反,要是這個人品行不端、不被歡迎,或者體弱多病,那孩子就不好帶、不學好、生病多,甚至將來命也不咋好。
聽起來很迷信對不對?
但在以前的時代里,這卻是長輩對新生命的一種本能保護。
以前醫療條件差,沒有消毒水、沒有疫苗、沒有手術、沒有各種藥物,孩子一生病就難活下來的,比比皆是。
而且,以前是農業社會,老百姓手上的余錢不多,看得起病的人家也不多。
所以,老人自然要想方設法避邪保平安。
「踩生」,就是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
雖然是尋求心理安慰,但大家目的很明確:保護孩子別被傷害,身心健康地長大。
現在醫學這麼發達了,還需要講究嗎?
答案是,當然需要。
「踩生」的習俗,或許是迷信,但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新生的嬰兒,還真不是誰都能抱的。
二:這4類人最好避開
以下這4類人,最好不要「第一抱」孩子。
①感冒、發燒、咳嗽的人
很多人覺得:「我感冒了也能上班上學,抱個孩子咋了?」
但新生兒可不是大人,剛出生那幾天,是最容易感染的階段。
他的免疫系統還在「安裝中」,媽媽的母乳抗體,也還沒發揮全部作用。
這時候,如果有人帶著病毒來探望,說話、咳嗽、甚至只是呼吸,都可能讓飛沫中的細菌跑到寶寶身上。
你以為憋住不咳嗽就沒事?錯了,病毒才不講規矩。
寶寶一旦感染,輕則流鼻涕、發低燒,重則肺炎、支氣管感染,甚至要進監護室。
你一個噴嚏沒事,嬰兒一個噴嚏可能受老大的罪。
有的長輩會說:「我不摸不親,只看看可以吧?」
其實也不建議。
想寶寶可以隔著窗戶、隔著視頻都行,但別直接靠近。
等徹底康復、身體徹底好了,再來抱寶寶也不遲。
②身上有「味」的人(酒味、香水味)
如果有人一身刺鼻的酒味、香水味,上來就把寶寶往懷裡抱,那寶寶真的會很崩潰。
這些味道,別說寶寶了,我們大人聞了都暈。
寶寶的小鼻子,對氣味非常敏感。他一吸進去,輕則打噴嚏、吐奶,重則出現過敏、皮膚反應,甚至呼吸不暢。
還有些香水、身體噴霧裡的化學成分,大人代謝得掉,娃身體太嫩,可能根本排不出去。
來看孩子的人,最好別不化妝,保持乾淨清爽。
身上無異味、穿乾淨衣服、不喝酒不噴香,是對嬰兒和產婦最體貼的禮貌。
③剛抽完煙的人
很多人誤以為:「我在外頭抽的,沒當著孩子面,怎麼會有事?」
問題是,煙味不是光靠離遠點就能避免的。
你一口煙進去了,殘留的粉塵、尼古丁、重金屬會黏在衣服、頭髮、皮膚上,幾個小時都洗不幹凈。
這叫「第三手煙」,比你在旁邊抽煙還可怕。
寶寶吸進去這些殘留,有可能會反覆咳嗽、哮喘、甚至影響大腦發育,長期還有智力、注意力等問題。
特別是剛當上爺爺、舅舅的,激動地一邊抽煙一邊說「等會去看看寶寶」,其實無意中已經把「隱形毒氣」帶進了屋。
要看孩子,可以,但麻煩你:
先把衣服換了;
手洗乾淨,最好再洗個臉;
然後等上一個小時,再進門。
④聲音太大的人
新生兒的聽覺系統,特別敏感。雖然在媽媽肚子里時,他就能聽聲音,但那是經過羊水過濾的「溫柔版」。
一出生,他本就對這個世界還很陌生。若突然聽到誰在旁邊大嗓門一喊,就很容易就被嚇著。
尤其是有些長輩或朋友,一進門就大聲說話、哈哈大笑、激動喊著「寶寶看我來了!」
這種場景,我們大人都容易被嚇一跳,何況是毫無防備的嬰兒?
他可能會一直哭鬧,怎麼哄都不好。
來抱寶寶的人,若輕聲慢語、動作柔和,嬰兒會更放鬆,也對這個世界更有安全感。
孩子出生,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細事。
如果有人著急來抱孩子,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一句:
「孩子抵抗力還很差,先把手洗乾淨、換個衣服,等身體好了再來抱吧。」
這是對孩子、對家人、對未來的一種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