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施雯
媽媽這個身份,不是禁錮。
有時候,它帶來的是加持、勇氣、活力和更多的想像空間,以及對生活更大程度地理解和和解。
又一個母親節即將到來,潮新聞推出特別策劃「媽媽這個新身份」,解鎖「媽媽」身份背後的內在、變化以及萌發的力量。
在杭州臨平星啟社區門口,有一間面積不足15平方米的咖啡館。
寶媽們的手工鉤織工作室 受訪者供圖
這裡是社區寶媽的集結點,店裡陳列著羅慶豪和姐妹們的手工鉤織作品,咖啡館更像是茶水間,是寶媽們線下接洽、趕製訂單的工作室。
4月底,寶媽們發了一批到西班牙的貨,是客戶線上定製的一款手工鉤織抱枕,這一版新設計,大家還沒在網上分享過。
這款抱枕已發貨西班牙 受訪者供圖
翻出實物照片,羅慶豪自信地對記者說:「會做手工鉤織的人很多,像我們街道就有好幾個類似的工作室,但我們的原創設計比較有特色,只是沒想到,能接到那麼多海外訂單。」
待業寶媽,和鄰居一起創業
2023年的夏天,剛生完孩子的羅慶豪宅家帶娃。
她在小區群里刷到一條消息,社區要為共富工坊招募合伙人,歡迎有一技之長的鄰居們來報名。
寶媽羅慶豪 受訪者供圖
生娃前,羅慶豪在杭州一家珠寶攝影工作室工作,因為工作關係經常需要爬上爬下布景,懷孕後的她辭掉工作待業在家,看到社區發布的信息,欣然報了名。
來報名的總共十來個人,基本都是宅家帶孩子的寶媽。社區可以提供創業場地,但創業的項目,還是得大家一起拿主意。
「大家把特長都寫了下來,發現會手工鉤織的人是最多的,這就成了我們的創業方向。」羅慶豪說。
忙碌中的寶媽們 受訪者供圖
現在咖啡館的空間,是去年社區才協調給寶媽們的。
此前,大家做手工鉤織用的是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社區用房。
沒有店面,帶著娃擺攤賣貨
原先的工作室,因為不沿街面,大家的手工作品,只能通過擺攤的方式來推廣和銷售。
「擺攤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羅慶豪感慨:「每個月,我們至少出攤四五次,去的都是社區周邊不要攤位費的流動市集,也有後備箱市集。因為要帶孩子,很多時候,大家都是背著娃娃一起出攤。」
帶娃出攤 受訪者供圖
集市上,寶媽們賣得比較好的,還是一些低價位的小商品,比如發卡、書籤、杯套、玩偶、手機袋、冰箱貼等等。
工作室的第一筆大單,是為一家新開業的書屋趕製鉤織購物袋,一共做了100個,每個售價15元。
第一筆大單來自書屋 受訪者供圖
毛線自己買,手工自己做,創業的投入,其實遠大於收穫。
一直忙到去年年底,奮鬥一年半之後,寶媽們迎來團隊的第一次分紅。
寶媽們的後備箱市集 受訪者供圖
「錢不算多,但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鼓舞,後來在社區的協調努力下,店面房也搞定了,大家一起張羅,開出了這間咖啡主題的手工鉤織工作室。」羅慶豪告訴記者,有了能安心落腳的地方,大家發自內心地感恩,也更加自信。
小房子抱枕火了,海外訂單不斷
咖啡館旁邊就是社區幼兒園,平時孩子們放學,會來店裡買點小發卡,還有小玩偶。
寶媽們的原創手工抱枕 受訪者供圖
今年2月份,兼任工作時宣發專員的羅慶豪,開始在社交平台分享寶媽們的手工作品。
「我們在網上賣得最火的,就是這款原創設計的小房子抱枕,它個頭比較大,有50厘米寬,70-80厘米高,裡面結合了棒針、鉤針、縫針、刺繡好幾種工藝,配件也比較多,一般的鉤織團隊是比較難模仿的。」羅慶豪告訴記者。
網上的分享,在平台流量加持下,為寶媽們圈粉了一波波海外粉絲。
2月以來,法國、西班牙、挪威等地的粉絲髮來求購信息,希望定製小房子抱枕,大多數求購者都是在海外開店的中國創業者。
現在滿打滿算,寶媽們每個月可以鉤織200多個抱枕,其中有100多個抱枕,都是發往國外的。
「訂單有點來不及做,我們又在附近招募了一些會手工鉤織的鄰居們,有寶媽也有退休老人,大家一起來接單。」儘管母親節需要忙碌,但羅慶豪很開心:「當媽媽是一個新的開始,養娃和養自己都不能耽誤。」
當媽媽這一路走來,她其實焦慮過,是手工鉤織認識的那麼多的新手寶媽和鄰居給了她力量,大家抱團開起工作室,更讓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價值。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