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朱麗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幾乎稱得上「三年一道坎」,想要過坎,孩子不輕鬆,家長也是挑戰。
關於初中,就流傳著一個說法: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青春期疊加中考升學壓力,少年們平靜的表象下,實則暗潮洶湧。尤其初二,被看做是一道學習成績和能力培養的成長分水嶺。
初中老師們在教學中就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初一時各方面表現都不錯的孩子,到了初二變成了一隻「小刺蝟」,到了初二下學期,有的成績一落千丈,有的扶搖直上,班級排名也會經歷一次重新「洗牌」。
為什麼初二會成為「事故多發」的危險階段?作為家長和孩子又該如何應對?
杭州市丁荷中學為每位學生配了專屬的「星導師」,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學校供圖
身體成熟了心理沒跟上
情緒不穩定背後是成長矛盾
進入初二,孩子們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所謂的「初二現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在教學一線,天天和孩子們打交道的初中班主任們,很有發言權。
有老師透露,從初二開始,班級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會出現情緒波動,有的班級甚至會出現兩三個學生無法正常上學;還有的學生會摳頭髮、咬手指、劃課桌。
「會感覺到他們的一些情緒變化,初二上學期會出現,現在發育提前,有的孩子可能從初一就開始了。」杭州市采荷中學副校長鬍蘅蘅發現,有的孩子原本心思比較單純,專註於學習,進入青春期後,關注面變多,容易被其他事項所干擾。這種變化,與孩子青春期發育有關,「激素水平變化,本身就會影響人的情緒,這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有個很形象的說法,初二是孩子必經的一段「心理斷乳期」。身體逐漸成熟,但自我管理、掌控能力比較弱,跟著本能慾望走,從而導致情緒失控。
家有初中生的家長,或許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提醒孩子某件事沒做好,反而被懟了一句:「要你管。」有些敏感的孩子,甚至會覺得父母在針對他,親子關係降到冰點。
在胡老師看來,這其實也是孩子長大的表現。一方面,隨著身體成長發育,覺得自己是個大人,自我意識增強,希望「我的生活我做主」;另一方面,心理還不夠成熟,尤其承受能力比較弱,處理問題、管控情緒的能力欠缺。
「這種生理髮育和心理成長達不到協調平衡,遇到挫折困難,就容易焦慮緊張。」這一點,不同孩子的表現也不一樣,逃避型的孩子可能會拒絕溝通,衝動型的孩子可能會爆發對抗,「再加上面對挫折、處理問題的經驗不夠,缺乏處理複雜關係的能力,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容易陷入不良情緒里。」
幾天前,班裡有位男生找到胡老師談心,主題是他對班裡一位女生有點心動。胡老師長坦言,關於早戀的青春期教育,現在的家校都很關注,不會避而不談,而是會和孩子一起分析情感的本質,教育、引導怎樣正向管理情感問題。
「男生想表白,但我告訴他,這個時機表白,會對女生帶來哪些不確定的風險,不能保證給她提供正向能量,希望他再考慮考慮,等時機成熟的時候再決定也不遲。」胡老師的建議,男孩子聽到了心裡,「這也許只是他青春期一剎那的衝動,等冷靜過後,會更理性地來看待這件事。」
初中更看重學生自主能力
學習狀態呈現兩極分化
很多初中班主任提到,「初二現象」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初二的學習內容增多,難度提升,之前隱藏的漏洞就會顯現。
有老師說,初二很多科目涉及的內容增加了,對學習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有些抽象思維比較弱的孩子,在科學、數學上會遇到難點;有些平時不重視課內外積累的孩子,英語、語文和社會也會掉隊。
「初一的數學,更多的是與小學內容做銜接,但升到初二,進入更深層的數學建模能力階段,語文學習難度也進階,涉及的內容思想也更深刻。」胡老師坦言,初一難度不大,初二各門學科思維難度提升明顯,而新教材改革後,像初一語文的名著閱讀量提升、社會的多學科融合等內容,對學習能力的挑戰可能也會前移。
杭州市錦繡中學科學老師嚴嘉璐介紹,初一科學,涉及的知識比較直觀、具象,學生比容易接受,到了初二,加入力學、電學等內容,這些「看不見的知識」,更側重考察抽象思維能力。
老師們還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孩子小學時被動學習,靠家長抓,到了初中,家長的能力、精力都有限,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如果很弱,就逐漸失去優勢。
如果把學習比作建樓,初二就是突然抽走「腳手架」的時刻。
「初一時可能還不分你我,到了初二下學期,成績差距就拉開了。」胡老師說,初中的學習,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提高,如果依舊按照小學節奏,寄希望於臨時抱佛腳,背背記記,到了初二會明顯被拉開差距,「現在命題靈活,知識點可以靠記憶背誦,但考試更多的是考查知識的應用,需要理解、探究。到了初二,運用知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要求提高了,運用知識越來越趨向綜合性,稍有考慮不全面,就會影響得分。」
而有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比較強,初一時不怎麼出挑,到了初二反而厚積薄發。
杭州市景荷中學的同學們在校園裡玩投籃機,放鬆心情/學校供圖
學業安排記得「留白」
把壓抑情緒變成控制情緒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初二現象」?
「我們希望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但不是孩子一有情緒就否定,有情緒是正常的,不要壓抑,而是要引導他們合理地表達。」在胡老師長看來,父母要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孩子有困惑、煩惱都可以傾訴,比憋在心裡不說要好。
在杭州市采荷中學,學校開設有心理課、團輔課等心理課程,學科老師擔任德育導師,實行全員德育,為青春期的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作為班主任,嚴嘉璐老師會組織學生開展青春期話題辯論。
「比如使用手機、早戀,既然無法迴避,就大大方方討論。」通過辯論賽、討論會,擺出論點、論據,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更全面地看待一件事,「讓自己來權衡利弊。」
進入初二,嚴老師還會組織一節以「我是育才人嗎?」為主題的班會課。「進入初二,校園裡有比他們更小的學弟學妹。讓他們回頭看,見到老師同學有沒有問好?作業有沒有按要求完成?課桌桌洞是否整齊乾淨?來鞏固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成為學弟學妹的榜樣。」
很多班主任發現,成績是影響親子關係的一大因素。成績下滑,孩子本身內心有落差,家長一味抱怨,更是加大了刺激。
嚴老師建議,可以通過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列出時間管理表,清晰規劃。」嚴老師在班級推出「提問打卡單」,規定每周向老師提15個問題,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同學們通過提問、講解,來更深刻地理解知識點,「不要覺得訂正了就好了,而是要講出來、問出來,這樣問題才真正解決,知識點才算真正理解。」
作為家長,可以提前規劃,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從小學階段就可以培養自主學習意識。不要一味地只追求當下的分數,題目不在於做得多少,而是關注通過訓練是否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了孩子的學科思維能力。」胡老師還提到一點,有家長會把孩子的課餘時間規劃得很滿,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反而減弱,「要有適當的『留白』,給孩子自主探究的時間和機會。」
嚴老師說,一些聰明家長的做法,不妨學一學。「學會傾聽,能提供情緒價值,而不是以大人的身份去指導孩子。比如回家後聽孩子聊聊一天的事,跟著孩子一起高興、一起難過,把自己當成一個陪伴者,而不是領導者,和老師一起為青春護航。」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