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有這樣的感覺:
無論什麼事,明明已經全力以赴,卻總擔心出差錯,覺得自己做不到位。
腦海中總有個聲音在不停地督促自己,即便已經很累,還是不敢徹底放鬆休息;
一天到晚精神莫名緊張,頭頂像是懸掛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不知什麼時候會掉下來刺中自己。
緊繃感似乎成為一種現代人的通病,它時刻拽著我們的神經,令人窒息。
日本作家佐佐木常夫也曾深受其苦,家庭和職場的巨變,導致他終日緊張焦慮,直至崩潰。但不甘於命運的他,通過學習和反省,不斷鼓勵自我,一步步走出困境。
之後,他將這段痛苦的經歷總結歸納,寫成《修鍊鬆弛感的36件人生小事》一書。
書里平實溫暖的語言和感悟,如一貼良藥,熨平無數人心中的皺褶。
我從書中,找到了如何保持鬆弛感的方法。
如果你也常常處於緊繃的狀態,這本書也許可以療愈你的焦慮,幫你找到難得的輕鬆自在。
1
關係鬆弛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看似簡單,卻十分微妙。
一句無心的話,可能讓彼此心生芥蒂;
一個微妙的眼神,也許能招來許多惡意。
為了人際和諧,我們一邊小心維持,一邊不斷內耗,苦不堪言。
那麼如何在關係中遊刃有餘呢?
我從書中,提煉了幾點方法,分享給大家。
1. 少一些鋒芒,多一些退讓。
書的一開始,作者講述了職場上遇到的難纏上司。
因為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他頻頻遭到上司的妒忌與打壓。
後來一次,他忍無可忍,上司訓斥他時,他也毫不示弱地懟了回去。
此後,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嚴重阻礙工作開展。
深陷內耗的作者,開始反思,決定主動退讓,緩和矛盾。
他定期向上司請示工作,並謙卑地讓上司提提意見。
上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對作者的態度也慢慢緩和,便開始放下架子,真誠地溝通指導,不再難為作者。
就這樣,他們不計前嫌,在工作中互相學習成長,劍拔弩張的工作氛圍,也變得放鬆且愉悅。曾國藩曾說:「天道忌巧,退謙不爭。」
人際關係中,總有磕磕絆絆。
若總是睚眥必報,斤斤計較,就會把自己拖入無休止的牽扯。
學會退讓一步,不是懦弱認輸,而是停止進一步的消耗。
少一些計較,多一些體諒,給別人體面和尊重,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2. 少一些苛責,多一些包容。
作者提到,結婚後,他和妻子感情一度陷入危機。
婚前,他覺得妻子完美無瑕。
可日子久了,妻子身上越來越多的缺點,讓他難以忍受。
為此,夫妻常常爭吵不休,作者每天心情都很壓抑。
但是,日子還得繼續下去,作者便開始轉變自己的心態。
他不再苛責妻子,而是多了耐心和包容。
爭吵少了,緊張的夫妻關係得到了緩解,心情也好了。
書中總結道:「對於缺點,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多看對方的閃光點。」
總是看人缺點,針尖對麥芒,斤斤計較,我們心情便會莫名壓抑。
而多看長處,人與人之間的氛圍,就會簡單輕鬆。
沒有紛爭與糾結,生活自然充滿愉悅。

3. 少一些社交,多一些陪伴。
作者在書中說:「與人交往有諸多益處,但過度會令人不勝其煩,久而久之也會疲憊不堪。」
有位上司對作者很信任,常常拉他喝酒應酬。作者常常喝到三更半夜,回家時家人都早已睡覺了。
看看熟睡的家人,想想無人說話的自己,不覺悲從中來。
於是,他重新思索工作與生活的意義,決定回歸家庭。
他婉拒上司的盛情,遠離各種應酬。
漸漸地,陪家人時間多了,家中再次充滿了歡聲笑語。
記得一句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守護是最沉默的陪伴。」
人這一生,觥籌交錯再熱鬧,也不過是浮光掠影。
少一些社交,多一些陪伴。樸實溫暖的親情,是最好的滋養,值得我們一生珍惜與眷戀。
4. 少一些期待,多一些驚喜。
通過這件事,作者總結說:「過度期待會把人逼進死胡同,當期待落空時,就會不知所措。」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累,是因為投注了太多的希望。希望有投入就有回報,希望付出了就有結果。
但事實總是背道而馳,巨大的落差常常讓我們緩不過來。
作者最疼愛的小兒子,有一段時間,終日無所事事,花錢如流水。
他對此很擔心,生怕兒子走入歧途,但如果告誡太多,又擔心兒子更加叛逆。
於是,他不再多加管束,也不寄予太多期待,而是靜靜地關注與守望。
經過幾年生活的錘打,那個不可一世的小兒子,慢慢變得成熟穩重。
他不但創業成功,還娶妻生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胡因夢有一句話印象深刻:「要想維繫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
過度期待不但讓對方倍感壓力,對自己也是一條無形的繩索。
減少對他人的過高訴求,實則是為自己鬆綁。
留出足夠的距離,給彼此寬鬆的空間,結果反而超出預期。

2
心態鬆弛
作家畢淑敏曾寫道:「最完美的狀態,要像煙灰一樣鬆散。只有放鬆,全部潛在能量才會釋放出來,協同你達到完美。」
為了生活,人們擰緊了發條,鉚足了勁。
最後卻發現,緊繃感已刻在骨子裡,難以松解。
其實,造成緊張的根源,在於心態。
不強求,不苛責自己,心就不累了。
試著做到以下幾點,換個心態,繞開生活的死角,一切障礙都會土崩瓦解。
1. 允許犯錯,不必太完美。
董宇輝曾說:「允許自己偶爾有些小喪,允許自己生活中有很多的不順利,允許自己說錯過的話,做錯過的事情,允許自己錯付過感情,錯失過機會,不糾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發生錯誤時,如果正視吸取教訓,那麼,錯誤就有了更高的意義。
有段時間,作者總是出錯,常常被同事吐槽得一文不值。
面對同事的否定,他十分自責。
他怪自己拖了大家後腿,也埋怨自己能力為什麼那麼差。
他急於更正,卻越做越差,失望到極致。
最後,他不得不停下來,審視過錯。
經過仔細排查,他找到癥結所在。然後重新制定詳細方案,認真執行,最大程度彌補了過失。
《擺渡人》中有句話:「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與過錯。」
生活中,一不小心,我們就會釀成錯誤。
當錯誤發生,後悔與自責除了增加內耗,別無好處。
允許它的發生,並從中看到自己的短板。
那麼所有的錯誤,對你都是一種成長。
2. 允許偷懶,不必事事躬親。
有時候,作者總是感到力不從心,別人一個小時能搞定的事,他往往要花上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
究其原因,是他要求自己任何事情都要從頭做起,完全獨創。
但這種做法,不但沒有做出好成果,反而讓他極度疲憊。
後來,他改變方法,不再執著於閉門造車。
而是在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查漏補缺,借鑒發揮。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不斷探索提煉,最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家程浩在《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有一句話:「如果我偷懶了,請原諒我,因為我只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用無限的快樂去隨心所欲地生活。」
要求太高,太過用力,會讓我們疲憊不堪,最終提前耗光激情。
不必面面俱到,適當偷點懶,保持生命的彈性和活力。
我們才能夠在複雜事務中,守住元氣,進退自如。

3. 允許焦慮,風雨總會過去。
有段時間,作者遭遇生活重擊,倍感艱難。
長子患有孤獨症,妻子也得了憂鬱病。
高額的醫藥費讓他捉襟見肘,即便借遍所有,也難以支付。
照顧兩個病人讓他透不過氣來,更讓他看不到未來。
無力應對的他,終日憂心忡忡。
他不斷地調整心緒,並常常告訴自己:「這只是生命中的一次挑戰而已。熬一熬,一定會走出這段晦暗的日子。」在一次次的自我排解中,他最終走出焦慮。
楊絳先生曾言:「人生最高的境界,便是保持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人生難免起落,若心境隨之翻湧,則永無寧日。
只有看淡世事無常,允許事與願違,我們才會少受影響和波動。
放平心態,你要堅信,風雨總會過去,一切都將明朗。
當我們調整好心態,所有焦慮就會悄然化解。
4. 允許停滯,慢慢找到自己。
周國平曾說:「人人都愛惜生命,不願其速逝,卻害怕時間,唯恐其停滯。」
時間不停向前,每個人行色匆匆。生怕一不小心,被生活重重地拋棄。但人非機器,時間一長,總會有一種卷不動的無奈感。
作者在書中談到,有段時間,他也陷入一種深深的倦怠之中。
每天工作生活兩點一線,生活平波無瀾。他覺得失去了目標,如同行屍走肉。
在迷茫中,他索性放慢腳步,為自己按下暫停鍵。
充分休息之後,他逼自己參加各種活動,拓寬認知視野,用熱氣騰騰的生活方式,最終告別頹廢的自己。
季羨林在《偶爾向生活告個假》中寫道:「人生的路上,有時要跑,有時要走,有時乾脆坐下來歇歇。」
不要緊追某個目標而透支自己,焦慮的時候,不妨給自己一個緩衝地帶。
停一停,讓疲憊的身心休整。
用最放鬆的方式,享受工作和生活,才是愛自己的最好方式。

3
節奏鬆弛
村上春樹曾說:「無論別人怎麼樣,我決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生活在廣闊的天地間,盲目跟風追求,註定會迷失自己。
只有保持自己的節奏,生活才能張弛有度。
那麼如何保持自己的節奏,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呢?
我從書中提取了幾點經驗,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 不必太快,欲速則不達。
作者說:「有時候應該盡量避免『立即去做』『立即開工』。因為有時立即去做,有時會讓你走不少冤枉路,非但不能快速完工,反而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很多時候,欲速則不達,太快反而浪費時間。
比如,你擬好文件急著交給上司,事後卻發現漏洞百出。
最後不得不返工,影響了工作進度。
所以,越是急著想要完成,越是要學會降溫。
先放一放,冷處理一段時間,再來查漏補缺,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好好學習》中有句話:「真正的快速學習,不是一上來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練內功。」
放慢速度的目的,是能夠反思。
看到自身不足,邊做邊調整方向,修整完善。
雖然慢一點,卻能用最小的代價,換得最佳效果。
2. 不必太累,身體第一位。
有人說:「成年人的累,是不敢放下的疲憊。」
人到了一定年紀,一路走來,為了生活,早已不堪重負。
正如作者一樣,他工作家庭一肩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
直到身體亮起紅燈,他才知道該為自己減負了。
他找來家政保姆,幫忙照顧妻兒,分擔部分家務。
並向公司請假,把工作推到一邊,為自己放個假。
休息一段時間後,這才攢足能量,重新回到正軌。
他說:「責任感雖然重要,但身體才是第一位的。」
健康的身體是幸福的前提,超標運行,只會適得其反。
只有注意適當休息,及時保養維護,才能提高生命的質量。

3. 不必太好,差點無所謂。
有一次,作者突然被調崗位,這讓他很鬱悶。
他覺得是自己工作不夠好,讓上司選擇了換人。
自責與自我懷疑時刻糾纏著他,讓他十分迷茫。
反思過去的表現,他認為自己算不上優秀,但也算拼盡全力。
於是,他調整心情,安慰自己:「凡事儘力就好,船到橋頭自然直。」
他坦然接受事實,不在反芻中消耗自己,然後在新的工作上,重新投入熱情。
他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很快適應了工作,並取得較好業績。
有句話說:「功不盈求,業不求滿。」
每個人能力有限,不是每件事都能拿滿分。
只要盡其所能,無愧於心就好。
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必非要逞強。
差一點無所謂,慢慢來,持續努力,總會贏得一個好的結局。
4. 不必太忙,為自己留白。
有段時間,作者每天筋疲力盡,甚至連早上起床的力氣都沒有。
他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家人,太忙太累的他,無數次想自暴自棄。
但他意識到這樣焦慮下去,遲早會崩潰,於是他想辦法疏泄壓力。
深夜睡不著時,他就寫寫日記,抒發積鬱;
有空時,他就外出跑步,讓汗水帶走壓力;
或者是看幾場喜歡的電影,把自己從焦慮中抽離;
或者找個無人的角落,翻上幾頁書,在書香中徹底放空自己。
這些空白時光像一片曠野,奔走其間,他的疲乏感蕩然無存。
羅翔說:「永遠有自己的節奏和步調,這也是構成鬆弛感的來源。」
忙碌的生活中,我們被世事牽著鼻子走,容易迷失自我。
屏蔽外在的干擾,為自己留白,讓心情放空。
在自己喜歡的方式里,放鬆緊張的神經,將身心安頓下來。
即便生活勞碌,我們依然能夠有一片藏身之所,休養生息。

▽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指出:「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
焦慮是人之常情,不要壓制和抗拒它。
而是接納它,並把它投注於具體的事中,做具體的事,愛具體的人,享受具體的生活。
用喜歡的方式,將自己從焦慮中抽離,也將自己治癒。
《輕鬆主義》里說:「人生是一場長跑,只有放輕鬆,做到輕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
保持鬆弛感,保留心理彈性,我們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復原力,對抗生活的泥沙俱下。
點個贊吧,願你我不疾不徐,靜觀世事雲捲雲舒,享受生活的花開花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