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一提到“血栓”,脑子里想到的都是突发脑梗、心梗那种一下子倒地不起的场面,总觉得只要不疼、不晕、不麻,就不算事儿。
其实血栓的可怕之处不在它来的时候有多猛烈,而是在它悄悄形成的时候根本没什么典型症状,甚至很多人直到查出严重堵塞,才回头想起早就有些“小问题”没放在心上。
那问题来了,血栓在早期到底会有哪些信号?
身体总是无缘无故地“困、累、虚”
很多人一过五十岁,总觉得自己越来越容易疲劳,干点活就累、坐一会儿就想睡,甚至刚醒就觉得没睡够,心里头还安慰自己“年纪到了嘛,这是正常的”。
但真要说起来,这种不明原因的“浑身乏力”,其实可能是血液循环出了问题,尤其是深层的微血管可能已经慢慢被血栓堵塞了,身体本来该供血的地方,没了动力来源。
一个做企业后勤的患者,长年累月的办公室工作,没什么大病史,就是这几年总感觉提不起精神,每天像带着铅一样走路,睡觉再久也没精打采。
体检时发现下肢静脉有明显血栓,而且D-二聚体指标偏高。
研究发现,身体出现血栓之后,最先受影响的并不一定是心脑,而是那些“微循环末梢”的区域,比如肌肉、肢体、消化系统等。
这些地方如果供血不足,就会造成一种持续性的疲劳感,不是你不想动,而是身体真动不了。
血液流得慢,氧气和养分带不到地方去,身体只能“低能耗”运行,自然就会感到浑身没劲。
而且这种疲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和休息无关,你哪怕睡足觉、吃好饭,还是觉得“虚得很”,那就要警惕了。
这种情况说明身体正在被“隐形负担”压着走,而血栓恰好是这种不易察觉的“重量”。
如果这种疲劳还伴随轻微的胸闷、气短或胃口变差,那可能已经不是早期信号,而是进展到中期了。
腿脚一边凉一边热,或总是一只脚肿
有些人坐下来脱鞋后,发现两只脚温度不一样,一边冰凉、一边正常,有的还会发现某一只脚总是肿胀、酸沉、鞋子穿不进去,却没引起重视。
这种看似小事的现象,很可能是下肢静脉或动脉出现了血栓堵塞,导致回流或者供血不畅。
血液像一条公路,一旦中间哪段被拦了车,就会造成前段拥堵、后段干枯,温度和体积就这样不一样了。
一个长期从事文案写作的患者,平时久坐,某天发现右脚常年比左脚肿、凉,而且一到下午就更明显。
后来检查发现右侧腘静脉有深静脉血栓,已经形成了部分阻塞。
研究指出,下肢静脉是血栓最常见的“栖息地”,因为那里血液流速最慢,再加上久坐少动、年龄增长、血液黏稠等因素,更容易让血液堆积、凝结。
一旦形成血栓,就会影响下肢的静脉回流,血液回不来,腿自然就会肿胀、发凉,甚至有些人会感到皮肤紧绷、脚底发麻。
而动脉血栓则表现为供血不够,也会让局部变凉、变麻,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皮肤颜色发紫或灰白。
这些早期表现没什么痛感,却是身体给你的信号。
如果等到腿疼、抽筋、红肿,那就说明血管压力已经非常大了。
特别是出现“单侧改变”,更要警惕,不是年纪问题,不是水肿,而是有可能“那边的路已经堵了”。
身体反复莫名发热,低烧不退
很多人以为发烧就是感冒、炎症,吃两天退烧药就没事了。
但对一些血栓高风险人群来说,如果身体老是没原因地低烧,一天几次,或是动一动就体温高、心跳快,那很可能是身体正在和血栓做一场你看不见的“持久战”。
尤其是体温波动在37.2~38.2℃之间,总是降不下来,也查不出感染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不是血栓的问题。
一个做室内设计的患者,体检时所有项目都正常,就是总感觉身体发热、心慌、口干、睡不着,一测体温确实总是微高。
医生深入查后才发现其肺部小血管有微小血栓,处于早期栓塞状态。
研究发现,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血栓,尤其是肺栓塞、门静脉血栓、甚至是微血管栓塞时,局部组织会产生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这些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就会引发系统性反应,比如低热、乏力、心率加快。
也就是说,身体其实是在不断对抗这些“堵路的坏家伙”,可表面上你看不见伤口,也没痛感,就很容易被误判成“最近上火了”。
而更麻烦的是,这种慢性炎症状态本身也会加重血液的高凝趋势,形成恶性循环。
你越发热,身体越紧张,血液越容易形成新的血栓。
特别是老年人和三高人群,出现“原因不明的低热”真的不能拖,要排除血液、血管方面的慢性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吃退烧药压下去。
很多人以为血栓来之前身体一定会报警,其实不然。你总觉得自己是不是累了、老了、缺觉了、火大了,却很少想到是身体的血液系统出了状况。
像反复疲劳、单侧肢体异常、莫名发热这些情况,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它们太“生活化”,但恰恰是这些细节,是血栓在慢慢形成的“提示音”。
尤其是有过久坐、熬夜、三高、吸烟、肥胖、手术史、静脉曲张等高危背景的人,这些表现更不能掉以轻心。
血栓最怕的就是“等”,等你觉得痛了,它就不叫“早期”了;等你查出来严重堵塞了,那就不是“预防”了,而是“抢救”。
所以啊,早期血栓并不吓人,怕的是你没听懂身体说的话,错过了最好的阻断时间。
每天多留点心,多关照自己的“常态有没有变”,血栓再狡猾,也藏不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栓的信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徐臣年,田志远,崔斌,等.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诱导的血栓形成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OL].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