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_大医精诚】
春末夏初,天地间水气升腾,雨水渐增,广东的雨天仍将持续一两周,到处都湿哒哒的,此时人体易受外界湿邪困扰。加上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不管是外出游玩还是亲友聚会,都免不了饮食过量,吃多吃杂。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杯“粮食茶”,很适合湿哒哒的天气下养护脾胃,在家就能做。

这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湿气很重,很多人会感觉不舒服。加上假期吃多吃杂,零食不断,更是会加重脾胃负担,加重脾虚湿困的状态。
日常发现脾虚湿重的信号,就要积极健脾祛湿,以免进一步损害健康。如:
✔ 消化不良,吃完东西老觉得肚子胀;
✔ 总犯困,早晨睡不醒;
✔ 肚子上肉多,减肥难;
✔ 脸上、头发、皮肤油腻,还冒痘;
✔ 齿痕舌明显,多发季节性湿疹;
✔ 不想吃饭,浑身没劲儿;
✔ 大便粘厕所,有时候还会腹泻;
✔ 喉咙总是有痰,口气很重。
对孩子来说,脾虚湿困是易生病的主要诱因,如容易外感,一些跟湿浊有关的疾病如鼻炎、湿疹、咳嗽、腺样体肥大、腹泻等容易反复,缠绵不愈。
对成人来说,则是一切不美丽、不清爽、减不了肥的罪魁祸首!更是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和各种炎症的诱因。
今天推荐的“粮食茶”,就很适合脾虚湿困人群春夏季喝,尤其是雨天。此外,用于日常的脾胃养护也很合适,温和到2岁的孩子都能喝。
这个粮食,就是由我们一日三餐都要吃的大米制作而成,它就是炒米。
01
温和的“养脾茶”
养胃气、温脾阳、除湿
大米,学名为“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能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1]。《名医别录》记载:“主益气,止烦,止泻。”《滇南本草》中也记载:“(粳米)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大米我们天天吃,是主食,本身就是滋养人的,尤其是养胃气。炒米,是通过炒焦的炮制手法,把米炒到焦黄、炒出焦香,更能增强养脾胃的作用。
■ 炒米的消化吸收性更好
炒制后的米粒更易于消化吸收,能够有效补充胃气,改善胃气不足所引起的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不适。饮用炒米茶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尤其能改善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的情况。
■ 炒米的焦香味能醒脾助运
传统医学讲“芳香化湿”,炒米的焦香,善入脾胃经,能够有效唤醒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增进食欲,醒脾燥湿的作用。此外,大米炒到焦黄,原本粘腻的质地被改变,变得蓬松干爽,有燥性。就好比一台脾胃烘干机,能把体内多余的水湿积、寒气、积滞都代谢出去。
■ 炒米能温暖脾阳
传统医学认为,脾阳不足会导致脾胃功能低下,进而引发寒湿内生。炒制后的大米,就像给脾胃增加了“火气”,有助于驱散脾胃中的寒湿,使得气血通畅,整体的精神状态也得到改善。
总结来说,炒米茶的好处很多,主要有以下3点:
✔ 养胃气:改善胃气不足,缓解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情况;
✔ 温脾阳:通过温补脾阳,驱散体内的寒湿,促进脾胃运化,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 除湿气:通过焦香味唤醒脾胃的运化功能,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使身体更轻松舒适。
02
脾胃的“守护神”
自制3款炒米茶
炒米茶益处多多,可以说是现代人脾胃的“守护神”。今天分享3款炒米茶的制作和搭配方法给大家,不管是节假日,还是日常生活,都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运用,守护好我们的脾胃健康。
‖ 食疗方推荐
陈皮炒米茶
材料:大米100克,薏米30克,陈皮5克(切丝)。
做法:
1.炒锅无水无油,下陈皮丝,中小火翻炒2-3分钟盛出备用;
2.大米、薏米洗净沥干水分,干锅中小火炒至金黄焦香;
3.放入陈皮丝,小火继续翻炒2-3分钟,待自然冷却后密封保存;
4.每次取1-2勺沸水冲泡或煮10分钟即可。
功效:燥湿化痰。
饮用时间:晨起空腹饮用祛湿效果更佳,或餐后1小时助消化。
适用人群:脾虚湿重、水肿腹胀、饮食油腻、有肚腩、痰湿重的人群。
‖ 食疗方推荐
红枣姜米茶
材料:大米100克,红枣(去核切片)30克,生姜适量切丝。
做法:
1.大米洗净沥干水分,干锅中小火炒至金黄焦香;
2.加入红枣,小火继续翻炒至食材干燥焦香,自然冷却后装入罐子密封保存;
3.取1-2勺炒制好的茶料,加入适量新鲜的生姜丝,沸水焖泡5-10分钟,温热饮用更佳。
功效:温养脾胃,温阳散寒。
饮用时间:建议晨起或上午饮用,避免夜间影响睡眠。
适用人群: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容易肚痛腹泻、手脚冰凉、痛经、气血虚的人群。
‖ 食疗方推荐
玫瑰姜米茶
材料:大米100克,玫瑰花20克,生姜及红糖适量。
做法:
1.大米洗净沥干水分,干锅中小火炒至金黄焦香;
2.关火后放入玫瑰,用余温翻炒,待自然冷却后密封保存;
3.取2勺茶料,加入适量生姜丝及红糖,85℃热水焖泡5分钟,可重复冲泡3次。
功效:健脾疏肝,养颜调经。
饮用时间:晨起或午后饮用,健脾疏肝;经期前一周连续喝可缓解痛经。
适用人群:肝气郁结、脸色蜡黄长斑、体寒怕冷、痛经的女性群体。■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