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胸痛急需手术,家属却犹豫不决,随后医生担心的意外发生了

2025年05月05日14:43:07 健康 1809

胸痛突袭,生死一线的呼救

66岁的张女士,家住江苏苏州,退休后日子过得平静而满足。每天清晨,她在小区公园练太极,傍晚帮女儿做顿家常饭,生活简单却温馨。2020年11月17日中午,张女士正在厨房切菜,突然感到胸口像被重物压住,压榨样疼痛撕裂般袭来,持续不缓解。她扶着灶台,汗水顺着额头滑落,脸色煞白。女儿小丽见状,吓得手足无措,赶紧拨打120,将母亲送往苏州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

下午1点39分,急救车冲进医院。张女士被推入抢救室,痛苦地呻吟,大汗淋漓,脸色苍白如纸。急诊科的王医生见状,心头一紧:“胸痛中老年女性,高度怀疑心血管疾病!”他迅速安排心电图检查。1点41分,结果出来:张女士心跳仅30次/分,心电图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急性心肌缺血迹象。王医生果断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立即介入手术,否则随时可能猝死!”

女子胸痛急需手术,家属却犹豫不决,随后医生担心的意外发生了 - 天天要闻

然而,张女士的儿子小刚却犹豫了。他皱着眉头,语气怀疑:“医生,你是不是夸大病情?就算有问题,也得去心脏专科医院!”王医生急得额头冒汗:“现在时间就是生命!转院路上可能发生室颤,救都救不回来!”小刚不为所动,坚持要和亲戚商量。医护人员急得团团转,抢救室的气氛剑拔弩张。


第一幕:家属的犹豫与医生的焦急

王医生见劝说无效,果断通知急诊科主任李主任和心内科主任陈主任前来会诊。两位主任仔细分析心电图,结合张女士的胸痛低心率大汗,一致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无疑!冠脉血管堵塞,必须立即介入手术开通血管!”陈主任语气坚定:“再拖下去,心肌坏死不可逆,随时可能致命!”

小刚却依然犹豫:“我得问问家里人,这么大事不能我一个人决定。”他掏出手机,站在急诊科门口挨个打电话。抢救室里,张女士的胸痛愈发剧烈,监护仪上的心率波动不定。护士小张低声对王医生说:“家属再拖,患者真的危险了!”王医生咬紧牙关,通知导管室做好手术准备,甚至协调推迟了一台非紧急手术,只为给张女士争取时间。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下午2点58分,小刚还在打电话,商量转院事宜。突然,抢救室传来刺耳的报警声——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张女士意识丧失,身体抽搐,陷入生命危机。王医生大喊:“室颤!快,除颤!”医护团队迅速行动:电除颤胸外按压氧气面罩气管插管准备、肾上腺素静推……李主任沉着指挥,抢救室一片紧张。

女子胸痛急需手术,家属却犹豫不决,随后医生担心的意外发生了 - 天天要闻

小刚听到动静,冲回抢救室,看到母亲昏迷、医生们围着病床忙碌,顿时慌了神。他站在一旁,手足无措,泪水夺眶而出:“医生,救救我妈!”经过10分钟的全力抢救,张女士的心跳恢复,但仍未脱离危险,血压极低,靠升压药维持。


第二幕:生死抉择,手术台上的奇迹

抢救后,李主任和陈主任再次找到小刚,语气严肃:“张女士刚经历室颤,情况极不稳定。现在手术风险很高,但不开通冠脉血管,她活不过今晚!”小刚吓得脸色发白,连连点头:“听你们的,赶紧手术!”他终于意识到,医生的每句警告都是真。

下午3点25分,张女士被紧急推入导管室。陈主任穿上铅衣,站在操作台前,额头渗出细汗。导管室团队早已准备就绪,造影机支架球囊一应俱全。手术刚开始,张女士再次发生室颤!陈主任沉着应对,指挥团队再次电除颤,并注射强心药。经过5分钟的抢救,张女士的心律恢复,手术继续进行。

冠脉造影显示,张女士的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完全闭塞,血流中断。陈主任精准操作,3点50分,球囊顺利进入堵塞部位,撑开血管,植入一枚支架造影显示,冠脉血流恢复,手术行云流水。4点04分,张女士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神志逐渐清醒。4点07分,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张女士被转入心内科重症监护室(CCU)。小刚守在病床前,拉着母亲的手,泪流满面:“妈,你吓死我了!”张女士虚弱地笑了笑:“没事,医生救了我。”陈主任走过来,叮嘱小刚:“幸亏手术及时,但恢复期要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


第三幕:张女士的重生与家人的觉醒

术后一周,张女士的心功能逐步恢复,胸痛消失,能下床走动。她出院时,拉着陈主任的手连声道谢:“多亏你们,我这条命才捡回来!”小刚也满脸愧疚:“医生,我错了,不该犹豫那么久。”陈主任摆摆手:“理解你们的心情,但胸痛不能拖,尤其是老年人,每分钟都在和死神赛跑。”

回家后,张女士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严格控制饮食,少油少盐,每天测血压血糖,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他汀。小丽学会了做清淡菜肴,陪母亲散步,叮嘱她按时吃药。小刚则成了家里的“健康监督员”,定期带母亲复查,逢人便讲:“胸痛别拖,差点害了我妈!”

张女士的故事在小区传开了,邻居们开始重视胸痛的危害,体检率明显提高。小刚还在社区群里分享健康知识,提醒大家:“心脏病来势汹汹,信医生,别犹豫!”陈主任在教学查房时,常拿张女士的病例教育年轻医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黄金抢救时间是90分钟,家属犹豫是最大障碍。提高公众意识,才能救更多人!”

女子胸痛急需手术,家属却犹豫不决,随后医生担心的意外发生了 - 天天要闻


科普时间: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赛跑”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张女士的病例中,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引发胸痛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险些致命。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统计,急性心肌梗死的全球发病率约为每1000人中2-3人,中老年人高发。其死亡率在无治疗情况下高达30%-50%,但若在90分钟内开通血管,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

为何急性心肌梗死如此凶险?

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性”在于:

  • 起病急:典型症状为压榨样胸痛,持续不缓解,伴大汗恶心呼吸困难
  • 进展快冠脉堵塞后,心肌每分钟都在坏死,6小时内坏死不可逆。
  • 并发症多:如室颤(张女士的两次室颤)、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 误诊率高:女性和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误为胃病疲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指出,女性心肌梗死常表现为非典型胸痛,如上腹痛背痛,误诊率高达40%。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 胸痛:压榨样,位于胸骨后,持续30分钟以上,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
  • 伴随症状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悸
  • 非典型症状: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晕厥上腹痛

张女士的胸痛低心率大汗是典型表现。

诊断

  1. 心电图ST段抬高病理性Q波传导阻滞(如张女士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 心肌酶肌钙蛋白肌酸激酶(CK-MB)升高。
  3. 冠脉造影:金标准,显示冠脉堵塞部位。
  4. 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心肌运动

张女士的心电图冠脉造影确诊了右冠状动脉闭塞

女子胸痛急需手术,家属却犹豫不决,随后医生担心的意外发生了 - 天天要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 急救电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抢救室颤心脏骤停
  • 介入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支架开通血管(张女士的手术)。
  •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肝素)、他汀β受体阻滞剂
  • 支持治疗升压药强心药,维持血压心功能

张女士的两次室颤抢救和PCI手术挽救了生命。

预防(基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建议):

  1.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用药。
  2. 健康饮食: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3. 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冠心病重要诱因。
  5.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每年做心电图血脂检查。
  6. 及时就医胸痛持续15分钟以上,立即拨打120。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强调,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90分钟,显著降低死亡率。

为何家属犹豫致命?

家属的犹豫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常见障碍。张女士的儿子因不信任医生和转院考虑,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指出,30%的心肌梗死患者因家属延误治疗,错过黄金90分钟。陈主任感慨:“胸痛患者每拖延1分钟,存活率下降1%。信任医生,果断决策,才能救命!”

女子胸痛急需手术,家属却犹豫不决,随后医生担心的意外发生了 - 天天要闻


第四幕:张女士的觉醒与医生的使命

术后半年,张女士恢复了健康。她每天清晨坚持散步,饮食清淡,笑容重新绽放。她逢人便讲:“胸痛别拖,差点没命!”小丽学会了急救知识,家里备了硝酸甘油,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小刚则主动宣传健康知识,劝邻居定期体检:“别像我,差点害了妈!”

陈主任在科室会上分享张女士的病例:“急性心肌梗死是与死神的赛跑,医生的技术要快,家属的决策更要快!”他呼吁公众提高胸痛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张女士的及时抢救,不仅救了她,也为无数家庭敲响了警钟。

女子胸痛急需手术,家属却犹豫不决,随后医生担心的意外发生了 - 天天要闻


结尾:胸痛背后的“生命赛跑”

张女士的胸痛,从一次突发危机开始,险些因家属的犹豫酿成悲剧。那两次惊心动魄的室颤,是死神的狰狞警告。66岁的她,用一次生死考验,换来了生命的延续,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胸痛不可小觑,每一分钟都在决定生死。

让我们从张女士的故事中学会:胸痛持续不缓解,立即拨打120,果断信任医生。急性心肌梗死虽凶险,及时手术可挽救生命。愿我们都能用果断和警惕,赢得与死神的赛跑,让健康长伴左右。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为了健康,饮用水源地将有首部国标 - 天天要闻

为了健康,饮用水源地将有首部国标

2024年10月12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梅江灌区团结水库。朱海鹏/视觉中国/图饮水思源,2025年4月27日,《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截止。这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国家标准在编制说明中提到: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这也是我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沿着水龙头上溯,水源大...
美欲借打击胡塞“一箭双雕”却适得其反 专家解读 - 天天要闻

美欲借打击胡塞“一箭双雕”却适得其反 专家解读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6日说,也门胡塞武装同意停止威胁中东水域航行安全,在此基础上美国将停止对胡塞武装的轰炸。胡塞武装当天发表声明称,已通过阿曼收到美国的停火请求。美国此时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是出于什么考虑?而胡塞武装表示不会放弃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支持,这又意味着什么? 美欲借打击胡塞“一箭双...
切除子宫12年后,她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医生:保留了子宫颈 - 天天要闻

切除子宫12年后,她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医生:保留了子宫颈

“医生,我十几年前就切除子宫了,怎么还会得宫颈癌?”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诊室里,62岁的刘阿姨攥着检查报告单的手微微发抖,脸上写满了困惑。半年前,刘阿姨发现阴道内总是莫名渗出液体,想着自己早就把子宫切除了,便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近日症状加重,她才在家人催促下就医,最终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接诊的福建省...
家门口的守护,终结消化道疾病患者奔波之苦——南华医院消化内科新技术精准诊疗惠民生 - 天天要闻

家门口的守护,终结消化道疾病患者奔波之苦——南华医院消化内科新技术精准诊疗惠民生

【来源:衡阳新闻网_热点关注】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管思淇报道 “不用跑长沙就能做这么专业的检查,真是解决了大难题!”近日,被反酸、烧心症状折磨两个月的谢先生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消化内科通过先进的消化道动力检测系统明确病因并完成治疗。出院时,他感慨长期的病痛终于得到了缓解。 △患者为胡杨主任团队送来锦...
头发变中药?老祖宗的智慧绝了!揭秘血余炭的治病妙用 - 天天要闻

头发变中药?老祖宗的智慧绝了!揭秘血余炭的治病妙用

生活中你可能听过“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你知道吗?连掉下来的头发都能变废为宝!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中药材,名字听起来怪吓人的——血余炭。别慌,它其实就是咱们的头发经过特殊加工后的产物。老祖宗用这玩意儿治病救人上千年,效果还特别神奇,快跟我
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回应 - 天天要闻

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回应

央广网福州5月7日消息(记者张子剑)5月7日,针对网友反映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一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情况说明”(截图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网站)福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