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农凤连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在钱江晚报·小时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个特殊的病房--精神科病区,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区级综合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住在这里的患者,最长久的已经有30余年。

郑桂兰给病人剪指甲
“住在这个精神病区的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为主,如果用‘工龄’来计算,住在这里的患者有的已’在岗’30余年,工龄最低的也有3个年头了。” 病区护士长郑桂兰说。
在病区里,有一位36年前就住进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平时胆小、说话小声、动作重复,但他喜欢读书、抄写,有时常常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窗口,仿佛他心中也曾有一个诗与远方。
在病区里他还主动帮助医护人员做些简单的治疗单抄写,科室的人常常称他为“带着锈迹的螺丝钉”,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每次出院回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病情发作,家人无奈只能又送回来。
患者林某,在南星中心精神病区住了28年,去世时74岁。林某早早失去了双亲,40多岁时,又患上精神分裂症,家中没有一个可以照顾到他的亲戚,无奈之下,单位只能将他托付给南星中心精神病房,他在这里的医护人员的照顾下,度过了余生。
郑桂兰是一路见证精神病区发展历程的医护人员之一,三十多年过去了,看着这里的患者来来回回,有的治好重返社会,有的在这里走完余生,有的出去了又住回来,她内心感触很深。

每天查房、整理病例、喂药、打饭.....这是病区医护人员每天的日常工作。
“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注入了感情的职业。”郑桂兰说,为了让患者能够独立自主、努力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病区里的医务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他们合力制定了符合患者本身的康复计划,每天规律的作息时间,一定时间的自我管理,必不可少的运动锻炼,还有节假日开展的各种活动等。

慢慢地,医患之间也建立起了相互间的信任,与其说这里是医院,还不不如说这是他们的“大家庭”。
“也许每一个他们也都是‘来自星星的孩子’,在他们的世界,他们很快乐,也可能有悲伤,他们的世界也很丰富多彩。” 郑桂兰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