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2025年05月06日18:04:05 健康 168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妈有糖尿病快十年了,走路多了膝盖疼,也不能做太剧烈的运动。

我看网上有人说,每天拉伸一下也有帮助,这种说法可信吗?光靠拉伸,血糖真的能变好吗?”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这话是一位办公室文员问出来的,三十多岁,平时接触健康知识比较多,也知道光靠吃药并不够。

但她也发现父母年纪大了,很多推荐的运动方案他们根本做不来,哪怕是快走,膝盖、脚踝都有问题。

她想知道,有没有一种更温和但有效的方式,让人不用出汗、不怕摔倒,也能慢慢改变身体。

糖尿病管理这几年已经从单纯控制血糖,发展成了更综合的身体状态干预。

吃药、饮食控制只是第一步,运动干预才是决定血糖波动幅度和并发症发生时间的关键点。

但问题是,很多人一听到“运动”,就默认是快走、跳操、打太极这类看得见出汗的东西。而其实,有效运动并不一定要剧烈。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拉伸,尤其是被动式拉伸和静态拉伸,对糖尿病人来说,可能比走1万步更实用,特别是在肌肉耐力差、关节有基础病、心肺功能弱的人群中。

一项发表于《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对照研究中,追踪了400名2型糖尿病人,将其中一组安排进行每日10分钟全身拉伸,持续6个月。

结果发现,这组人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下降了0.4%,而对照组几乎无变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拉伸组空腹血糖波动幅度明显缩小,早晚差距变小,餐后血糖上升速率减慢。这些都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表现。

拉伸带来的第一个改变,是激活了肌肉对葡萄糖的非胰岛素依赖性摄取。

大多数人以为只有运动出汗、燃脂那类强刺激才会用到血糖。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但拉伸其实是一种低强度、长时间的张力刺激,能促使肌肉细胞打开葡萄糖转运通道GLUT4,不通过胰岛素就把葡萄糖拉进细胞里。

对胰岛素抵抗严重的人,这一点非常关键。

研究发现,仅靠每日10分钟的拉伸,就能激活骨骼肌细胞约14%~17%的GLUT4通道,提升葡萄糖利用效率。

第二个改变,是血管弹性提升,微循环改善。糖尿病人微血管长期处在高糖环境下,内皮细胞功能减弱,毛细血管灌注不稳。

这会直接影响四肢供血,尤其是脚底、手指末梢最明显。

拉伸动作如果包含肢体末端的伸展,会带动肌肉收缩和放松节律性改变,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血液在远端滞留的状态。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研究显示,每天进行踝泵、腿部拉伸、肩背扩展等静态动作后,糖尿病人小腿皮下组织灌注量在30分钟内提升18%左右,持续3小时以上。

第三个身体变化,是压力荷载下降带来的神经系统反馈改善。很多糖尿病人有慢性交感神经兴奋,长期精神紧张、睡眠差、心率偏高。

拉伸本质上是一种副交感神经激活方式。慢节奏、低强度、关注呼吸和身体张力的动作会让身体进入“低警觉状态”,心率降低,血压平稳,皮质醇水平回落。

这些反应不但减轻胰岛素抵抗,还能改善食欲节律。

特别是晚上拉伸10分钟的人,夜间血糖下降更明显,且不容易出现低血糖。这说明拉伸并不是锻炼肌肉,而是在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第四个变化,很多人根本没想到,是肠道菌群的波动幅度降低。

听上去像是无关的两个系统,但研究确实发现,规律性的肌肉牵拉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相关。

特别是在以髋部、腰部、腹部为主的拉伸动作中,带动内脏肌肉的节律变化,会促进肠道蠕动,改变菌群代谢速率。

日本国立代谢病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实验,对比做拉伸运动的糖尿病人和完全不运动组,前者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浓度更高,这类代谢物能显著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

糖尿病人在吃的控制上往往下足了功夫,但长期忽视身体调节机制的修复。一旦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吃得再清淡,血糖还是起伏剧烈。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拉伸这件事的好处就在于,它不消耗大量能量,不增加心脏负担,却能从神经、血管、肌肉、细胞代谢多个环节介入,让身体回到可以自我调节的状态。

更关键的是,门槛低,不怕摔、不怕气喘、不挑场地,床边、沙发、地垫都能做。

不过也得说清楚,拉伸的方式决定效果。不是随便抻一抻、甩两下胳膊就算数。

真正有效的是持续张力、对称施力、有意识配合呼吸的静态动作,比如腿后侧牵拉、坐姿体前屈、颈部侧伸、肩胛展开。

每个动作保持15到30秒,全程保持匀速呼吸,感受到肌肉轻微拉伸但不疼痛的程度,才是标准姿态。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不是拉得越狠越好,强刺激反而会激活交感神经,得不偿失。

也有人问,拉伸是不是能代替快走、力量训练?不能。它是补充,不是替代。

快走是有氧基础,力量训练提高肌肉质量,但很多糖尿病人根本做不了这两件事,或者做一段就累,就中断了。

拉伸恰好能承上启下,让身体在低负荷中建立运动节律,慢慢把对血糖调节的主导权,从药物转移到身体本身。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王晓燕.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护理与康复,2025-02-19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黄帝内经》空腹睡觉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 天天要闻

《黄帝内经》空腹睡觉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现代人睡前刷手机、吃夜宵已成习惯,但2300年前的《黄帝内经》却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主张"空腹而眠"。古人这种反常识的养生法,如今被科学证实:适当饥饿感能让睡眠质量翻倍!今天我们就来破解这个"饿着睡更香"的千古谜题。 一、《黄帝内经》到
刚睡醒还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啦! - 天天要闻

刚睡醒还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早早爬上床,一觉睡到自然醒,可起床后还是感觉浑身疲惫,就像没睡过一样。这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为啥刚睡醒身体却还是很累。 在古代,人们就很重视睡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就提到“起居有常”,强调了合理作息对
带状疱疹引发“世界第一痛”,甘肃老人坐飞机来汉接受微创除痛 - 天天要闻

带状疱疹引发“世界第一痛”,甘肃老人坐飞机来汉接受微创除痛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梦石 谯玲玲 钟亚春76岁的吴奶奶近日从甘肃兰州坐飞机来到湖北武汉,接受“世界第一痛”即三叉神经痛的治疗。5月6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病房内,老人术后疼痛大为缓解,即将出院的她拉着医护的手道别。老人拉着医护的手表示感谢 通讯员 代雨朦 摄吴奶奶家住甘肃省兰州市,育有一儿三女。20多天前,其...
手脚一旦出现这4种异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尽早检查 - 天天要闻

手脚一旦出现这4种异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尽早检查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忽视了生活习惯对血管的毁灭性伤害,不知不觉中,血管就悄悄“报废”了。那么,哪些习惯会加速血管的“报废”?出现哪些异常,意味着血管堵了?一起来看 年轻人常做的3件事正加速血管报废 ■高糖饮食每天奶茶甜点不离口,熬夜还要吃夜宵,这些习惯会不断腐蚀血管内皮,让血管壁“坑坑洼洼”。■高...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 天天要闻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来源:新闻晨报】此前被媒体报道的 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一事中 ,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 天天要闻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变快,负担加重的心脏更需要保护。中医五行学说里,夏季对应“火”,而人体五脏的心也属“火”,因此,传统医学提倡夏季“养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立夏要“养心”的原因,并推荐几个日常方法。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姚斌彬立夏起,为什么要“养心...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 天天要闻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医药圈的4月,迎来一波首家过评药品的“小高潮”,这些药品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有望改写市场格局。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本月倍特药业、福元医药、立方制药等22家企业的24款药品(按批文号计)首家过评,共23个品种。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 天天要闻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我们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肠菌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针对肠菌的干预疗法出现,例如粪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过粪菌移植来恢复平衡的肠菌组成,首先需要目标菌群能够定植,而这又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发表在《自然》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