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小心这种毒素!这3类食物容易隐藏

2025年05月06日13:30:23 健康 6931

夏天到了许多人爱“嗦粉”

不过,“嗦粉”虽开心

但你知道吗?

潮湿多雨和高温的天气

河粉、米粉等湿粉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进而产生米酵菌酸

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


01
米酵菌酸的可怕之处


米酵菌酸是食物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后产生的一种毒素。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26~28℃ 是该菌的最佳产毒温度),该菌可大量生长繁殖。


夏季小心这种毒素!这3类食物容易隐藏 - 天天要闻



三大特点


毒性强

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开始出现中毒症状,少数为1至2天。可以造成肝、脑、肾等实质脏器的损伤。



病死率高

目前米酵菌酸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毒药,一般通过催吐、补液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对症治疗和脏器支持治疗为主。


米酵菌酸中毒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可达40%~100%。



耐高温

米酵菌酸对热稳定,可耐120 ℃高温,一般的加热烹调方法不能完全破坏其毒性,是其容易造成中毒的原因,脂溶性毒素特征也导致其在体内不容易清除排出。


所以发现变质食品应立即舍弃,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继续食用。


02
这些食物易出现米酵菌酸


① 发酵椰子和谷类制品


如我国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南方的糯米汤圆(放置过久后)、吊粑浆等。


夏季小心这种毒素!这3类食物容易隐藏 - 天天要闻


② 湿粉类等淀粉类制品


如河粉、米线、肠粉、濑粉、粿条、米粉、粉丝、凉皮等,多在广东报道。


夏季小心这种毒素!这3类食物容易隐藏 - 天天要闻


河粉、米粉等在生产过程中虽然没有经过发酵,但它们以大米或淀粉(玉米、小麦和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且水分含量高(约60%~70%),是适宜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基质,在常温下长期放置,可为椰毒假单胞菌的生长、产毒提供条件。


③ 木耳、银耳


夏季小心这种毒素!这3类食物容易隐藏 - 天天要闻


木耳、银耳等菌类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为原材料受到土壤中病菌污染和在室温下泡发时间过长


03
出现以下症状小心米酵菌酸中毒


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一般是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人24~48小时开始出现中毒症状。


首先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部分病人有腹泻。


米酵菌酸中毒病情发展迅速,重度中毒患者可在短期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夏季小心这种毒素!这3类食物容易隐藏 - 天天要闻


发生中毒时,一定要尽快催吐,这样可以减少米酵菌酸毒素的吸收,同时要保存剩余的食物及呕吐物,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夏季小心这种毒素!这3类食物容易隐藏 - 天天要闻

04
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① 不要自己发酵米面类等食品


不自制发酵淀粉类、玉米面、椰浆或椰奶等食品。


② 尽量不吃流动摊档的鲜湿粉类或湿粉条类食品


例如炒粉、汤粉、凉皮等,因为这些摊贩的食品原料和加工卫生条件难有保证。


③ 不买不新鲜的鲜湿粉类或湿粉条类食品


尤其是购买散装销售的湿粉类似产品,要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低温储存,并在当天吃完。


④ 不长时间泡发米丝等类似食品以及干菌类食品


例如受潮以及浸泡后有黏液产生的干菌类品。



来 源:安徽市场监管
编 辑:陈文潮
二 审:程继强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 天天要闻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变快,负担加重的心脏更需要保护。中医五行学说里,夏季对应“火”,而人体五脏的心也属“火”,因此,传统医学提倡夏季“养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立夏要“养心”的原因,并推荐几个日常方法。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姚斌彬立夏起,为什么要“养心...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 天天要闻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医药圈的4月,迎来一波首家过评药品的“小高潮”,这些药品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有望改写市场格局。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本月倍特药业、福元医药、立方制药等22家企业的24款药品(按批文号计)首家过评,共23个品种。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 天天要闻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我们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肠菌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针对肠菌的干预疗法出现,例如粪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过粪菌移植来恢复平衡的肠菌组成,首先需要目标菌群能够定植,而这又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发表在《自然》杂...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我妈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隐私泄露、歧视偏见、算法滥用等伦理问题。当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类能否对其托付生命健康?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 天天要闻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都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三种疾病症状相似,许多家长常常难以判断。今天,我们教您如何分辨它们。5岁的明明早上起床时突然开始频繁打喷嚏,伴有清水样鼻涕,轻微发热至37.8摄氏度。
女生晒照被网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医生回应 - 天天要闻

女生晒照被网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医生回应

5月5日话题#女生晒照被网友看出血管瘤#冲上热搜综合扬子晚报消息今年4月,重庆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用手电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并配文“光穿过了我的手发现了我另一个小心脏”没想到照片发布后有眼尖的网友提醒她这可能是血管瘤第二天,她就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血管瘤随后,该女生发文“感谢网友救命”消息引发关注后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