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村妇隐姓埋名51年,74岁突然公开宣布:我是陈毅妻子

2021年01月22日12:03:10 历史 1353

在烽烟扑朔,动荡不定的革命时代,个人的感情和婚恋往往在时代大潮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多少人骨肉分离,无数相爱相依之人哀伤别离,更多的是根本来不及再见的匆匆一瞥。

江西村妇隐姓埋名51年,74岁突然公开宣布:我是陈毅妻子 - 天天要闻

有这样一个女人,为了将军归来苦等数十载,一生等待却未能盼得君归。

1914年的江西兴国,一个贫苦的农家出生了一个娇俏的女孩。女孩被取名叫赖明月,和生在所有贫苦农家的女儿一样,她在家中没有地位,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卖掉做了富人家的童养媳。当时她才十四岁,婆家把家里所有繁重的家务都交给她做,在那个时代,童养媳就是半个佣人。

好在赖月明的运气比其他童养媳好,他的父亲偶然发了一点小财,便将她赎了回来。作为童养媳的经历,让赖月明充分体味到了人间的苦楚。土地革命爆发后,有着受压迫经历的赖月明,参加了解决妇女问题的妇女部,为更多妇女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凭着优秀积极的工作成绩,赖月明在1932年受到组织推荐,去瑞金师范进修学习。那是她最美好的十八岁,在学校里她学习文化知识,一个农村姑娘在那个时代成了大学生,实在是难得的事情。

江西村妇隐姓埋名51年,74岁突然公开宣布:我是陈毅妻子 - 天天要闻

可惜好景不长,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打破了赖月明的学习梦,学校在战火中被迫关闭了。也是因祸得福,在校成绩优异的赖月明获得了在江西省委工作的机会,正是这次宝贵的工作经历,让她和自己的丈夫陈毅相识。

江西村妇隐姓埋名51年,74岁突然公开宣布:我是陈毅妻子 - 天天要闻

红军将士们顺利突破蒋介石军队第四次围剿后,江西省委组织人员对前线战士进行慰问。赖月明凭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自告奋勇,要上前线为战士们一展歌喉。

赖月明的到了,为神经紧绷的红军战士们带来了许多快慰和欢乐。她的活泼开朗,吸引了陈毅的注意。于是,有一次赖月明同人一起打球时,陈毅认出她来,同她搭讪,夸她有着一副好嗓音。赖月明矜持着不理会他,陈毅笑着同她开玩笑,说她是江西人,像个田螺姑娘。

赖月明反唇相讥,说他这个四川佬口音重,连句好听的话也说不出来。搞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从此两人结下不解之缘,关系逐渐亲密起来。

江西村妇隐姓埋名51年,74岁突然公开宣布:我是陈毅妻子 - 天天要闻

周围人看出他俩要好,陈毅老大不小,赖月明也是个成人的大姑娘了,干脆就开始撮合他们两人,想让他俩尽快成就一段美满的姻缘。

1932年,正值重阳佳节,陈毅将军和赖月明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赖月明终于如愿以偿,嫁给了心目中的大英雄。

两人的婚姻生活没有经过多久的静谧,就被燃起的战火打破。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让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陈毅将军负责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带领部队和敌人进行游击战。赖月明也没有离开他,仍旧留在江西,但两人在战争中离散,没来及告别便不见了对方的身影。

江西村妇隐姓埋名51年,74岁突然公开宣布:我是陈毅妻子 - 天天要闻

多年以来,赖月明都是苦苦寻找丈夫的下落,为了防止被敌人抓捕,她隐姓埋名,踏遍了山山水水。这样的寻找和等待,没想到竟是几十载的光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找到赖月明,此时陈毅将军已经离开了人世,赖月明也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一次离别,未曾想就是一生永远的分别。这样令人心碎的盼望和期待,换来的却只有将军的坟茔。赖月明一生的追寻有了下落,却只给了她无尽的空虚。在那个年代,遗留下了多少这样身不由己的离别故事,只能随着历史,让那些伤痕逐渐被世人遗忘。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第4538期:赐宴街小区(随笔) - 天天要闻

第4538期:赐宴街小区(随笔)

山东/ 孙延宜专辑/2025年/183(随笔)2025年7月4日,乡村精短文学公众号编发了我的小稿《企盼一条规范的赐宴街》,独立寒秋老师看到后,在我们滕州方言研究群里,首先肯定了我写的这个随笔“有道理”,然后畅谈了自己对赐宴街命名的意见,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处世界遗产地移出濒危名录 - 天天要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处世界遗产地移出濒危名录

当地时间7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位于非洲的三处世界遗产地因面临的威胁大幅减少,已正式被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按照世界遗产大会的决议,共三处世界遗产地被移出濒危名单,分别是马达加斯加的阿钦安阿纳雨林、埃及的阿布米那遗址、利比亚的加达梅斯古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
1982年长沙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52年前的“致润之信” - 天天要闻

1982年长沙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52年前的“致润之信”

“1982年3月6日早上八点半,砖墙后面好像还有东西!”现场木匠小声招呼县文化馆的干部,这一句低沉的提醒,成为一段尘封往事重见天日的开场。故居修缮原本是例行工程,然而一封用蜡纸包得严严实实、字迹依旧清晰的长信,却把所有人拉回半个世纪前的烽火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 天天要闻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处得知,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于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时安详逝世,享年93岁。据悉,就在杨少华离世当天,杨议还安排杨少华外出参加活动,为某家新店开业剪彩。从晒出的视频来看,顶着炎炎烈日,杨少华坐着轮椅亮相现场,近年来杨少华的身体状况一直惹人担忧。此次参加活动,不...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 天天要闻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这句话一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然而,太史公却表示,别再以讹传讹了,我可没说过这句话。出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出自清代学者李晚芳的著作《读史管见》。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