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07月09日22:30:19 历史 1781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

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

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

另一边,华中、华东地区酷热难耐。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份局地连日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最高温突破40℃。

这些天气其实都与“副高有关。“副高”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这个地理课本上的“明星”、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是影响我国最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在副高控制的范围内,往往天气晴热,而在副高边缘地区,则容易发生降雨。江淮的梅雨季节、长江流域的“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都和副高有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期全国天气与副高位置偏北且稳定维持有直接关系。副高近似南北窄、东西宽的椭圆形,东西方向的轴被称作“脊线”,它是指示副高位置的重要指标。2025年6月,副高脊线平均纬度在北纬25°,比往年的平均值高了3°,即偏北约300公里。

科学家们发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副高的强度可能将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其影响下的干旱、洪涝、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将愈加频发,威胁上亿人口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北京当下叫“桑拿天”更合适

副高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子牛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来自赤道低纬度地区加热上升的气流向极地辐射,由于地球自转柯氏力的作用偏转,阻碍空气继续向极地流动,下沉堆积形成了副高。

副高的状态,对我国天气的影响非常关键,尤其在夏季。

每年夏半年(一年中比较炎热的半年),副高和我国降水带自南向北推进,但副高通常并不会“小步缓行”,而是经历几次“跳跃”:第一次,副高从南海跳到江淮地区,对应的降水带从华南地区跳到长江流域,梅雨季节开始;第二次,副高从江淮跳到华北,对应华北雨季的开始;盛夏后,北方冷空气南下,副高逐渐南撤,降水带逐渐南退。

除此以外,副高还会有一些较小周期的振荡特征和变化,改变局地天气,但这些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长并不固定。

许多气象因素会扰动副高,使其增强、北跳或西伸。赵亮称,近期的台风“丹娜丝”与副高相互作用,将副高往北推,导致北方提前进入高温高湿的天气。

据中国天气网预报,7月4日至17日的14天中,北京12天有降雨,最高温达到37℃,最大相对湿度大于80%。

不过,肖子牛解释,北京高温高湿的天气其实并不算“回南天”,因为南方地区“回南天”的气温一般并不高。北京当下的天气应该叫“桑拿天”更为合适。

“北京在7月份出现高温高湿的天气不算罕见,但2025年来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肖子牛说。

为何与冬季相比,夏季的异常天气和极端天气较多?

赵亮解释,副高的强度可以用中心强度、覆盖面积大小来衡量。在冬季,副高的主体位于西北太平洋上,势力较弱,对我国天气直接影响较小。

而夏季,副高北抬,来到我国大陆,副高控制的中心区,层结稳定,盛行下沉气流,往往出现晴热天气,比如几大“火炉”城市。副高的西侧边缘地区,盛行风向与东亚夏季风的走向一致,同为西南风,当副高势力强时,季风势力也变强,携带的水汽增多,暖湿气流北上遭遇冷空气时往往会导致副高西部和北部边缘地区产生降水。

升温越高,强副高事件概率越大

赵亮称,影响副高强弱及位置的主要气象因素有冷空气、海温、热带对流、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等。其中海温比较关键。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即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副高易偏强、偏西;反之,当发生拉尼娜事件时,则可能偏弱、偏东。

科学家们发现,气候变化也对副高产生了显著影响。“总体看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的高压系统都有所增强。”赵亮说,“近年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普遍较气候态偏大、偏强。”“气候态”可以通俗理解为多年平均的气候情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刚等人于202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全球变暖将导致强副高事件增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中的水汽增加,热带海温异常导致的大气响应更强。”黄刚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黄刚称,全球变暖除了导致副高的变率增加,还会导致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这将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的平均温度和降水,出现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事件。

例如,2020年,强副高事件导致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根据黄刚等人的研究,全球升温越高,强副高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多模式平均的结果显示,在高排放情景下,21世纪相比20世纪,发生的概率可能会增加近73%。不过,黄刚表示,目前的气候预估研究主要依赖数学方程模拟的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和实际地球气候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无法准确预估,还需进一步研究。

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助长了副高的影响。

赵亮和其他学者于2023年合著的一篇论文提出,1979-2019年,中国热浪的发生天数、强度和影响范围都在逐步上升,尤其在2010年以后出现跃升。发生原因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副高增强,协同加剧了热浪。其中,副高发挥了主要作用,对热浪发生天数、强度和影响范围有约30%的正贡献,若考虑全球变暖的加强作用时,副高的贡献增至70%左右。

副高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副高的预测也是天气预报精准度的重要依据。肖子牛介绍,我国对副高的预测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由于副高和海洋/陆地/冰冻圈等多圈层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副高变化的准确预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气候变化背景下副高变化及其对亚洲季风区气候、水资源和农业的影响,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思璇

责编 汪韬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 天天要闻

94岁杨少华去世当天,上午参加剪彩眼神涣散,临终前还在拍淀粉肠广告惹争议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处得知,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于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时安详逝世,享年93岁。据悉,就在杨少华离世当天,杨议还安排杨少华外出参加活动,为某家新店开业剪彩。从晒出的视频来看,顶着炎炎烈日,杨少华坐着轮椅亮相现场,近年来杨少华的身体状况一直惹人担忧。此次参加活动,不...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 天天要闻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没说过”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这句话一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然而,太史公却表示,别再以讹传讹了,我可没说过这句话。出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出自清代学者李晚芳的著作《读史管见》。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闻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时15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王祖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5至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后于美国西北大学任助教;1955年9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 天天要闻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1936年北平一个冬夜,大作家沈从文失魂落魄地敲响了总布胡同三号的大门。开门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门外这位文坛好友,只见他一米六几的个子在寒风中微微发抖,脸上满是泪痕。能让写出《边城》这般纯净文字的男人,哭成这样,一定是天塌下来了。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