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的日军进逼山西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义十分重大。
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军指挥部向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于是,朱德电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
八路军第115师主力由红一军改编,在平型关战斗中投入了4个团、约1.2万余人的兵力。9月24日,驻扎在山西大同灵丘县冉庄村的八路军第115师接到命令,连夜赶往西北16千米外的平型关乔沟,准备予以敌人伏击。
八路军巧施“口袋”阵迎敌
接到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命令后,23日上午,第115师指挥员拟定了作战方案,并对这场伏击战作了具体部署。整个伏击部队在平型关东南侧乔沟里的山地上进行,八路军因地制宜摆开专打一字长蛇阵的阵型:第685团执行的是“拦头”作战,第686团执行的是“斩腰”作战,第687团执行的是“断尾”作战,第688团作为预备队,以便随时支援,而师属独立团和骑兵营分别向平型关东北和东面开进,主要执行打援任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于是,一个大口袋扎好了,静待敌军“落袋”。
25日7时许,设伏部队第685团首先发现敌军,由100余辆汽车组成的车队由西向东钻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不久,又有一支携带着被服粮秣、由200余辆大车组成的日军运输部队闯入了八路军的设伏阵地。7时30分左右,日军已全部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区。于是,伴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埋伏已久的八路军战士们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第687团5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战士向敌冲杀,首先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敌人退路被截断,至此,“口袋”被牢牢扎紧。第115师选择日军战斗力相对薄弱的对手,也是对于日军最为关键的补给线发动作战,与古代作战断敌粮道的策略如出一辙。
“拦头”“斩腰”“断尾”齐上阵
激战开始,八路军所有武器一齐对准敌阵,喊杀声、枪炮声响彻山谷,日军顿时被打得人仰马翻,乱作一团。但是,在短暂的混乱之后日军很快恢复了指挥,并依托汽车等掩体向八路军阵地疯狂扫射。随着战斗的进行,八路军武器射程短、弹药少的劣势逐渐暴露出来。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八路军指战员决定发起冲锋,战士们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肉搏战。战斗进行得极其惨烈,很多连队伤亡过半,依然在与日军顽强拼杀。
在八路军的英勇冲击下,日军被截为三段。于是,执行“拦头”作战任务的第685团,将日军的前路部队困在核心,两面冲击,很快就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执行“斩腰”作战任务的第686团尽管死伤惨重,但却愈战愈勇。日军指挥官在清醒之后意图抢夺乔沟的制高点——老爷庙,可八路军指挥员显然看透了日军的阴谋,于是两军开始了拼抢。日军第五师团还派出数架飞机在空中助战,但八路军仍寸步不让。老爷庙争夺之战十分惨烈,140余人的第686团3营9连官兵大部分牺牲,而老爷庙高地仍然被八路军牢牢控制着。执行“断尾”作战任务的是第687团,该团在封锁住“口袋”的同时,还从后部对日军进行攻击,不但消灭了不少试图回窜的日军,还有力地支援了友军。
日军师团长坂垣征四郎为了解救平型关之危,急令在蔚县、涞源的日军向平型关增援。但增援之敌刚到达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就遭到八路军担负打援任务的独立团、骑兵营的狙击,损失惨重。执行“斩腰”任务的第686团遂集中全力,将被围于小寨村至老爷庙的敌人全部歼灭,而这也是“拦头”“斩腰”“断尾”三大任务中最晚结束的战斗。拼杀声一直持续到15时左右才逐渐沉寂。最终,除了极少数日军得以逃窜之外,八路军几乎全歼了来犯之敌。
抗战以来的首场大胜
从25日清晨到下午,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八路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整个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将士以简陋的装备和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大败敌军。战斗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数门九二式步兵炮以及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掷弹筒20多个,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虽然歼敌数字只是一方面,但是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在于它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胜,是不容争辩的“首战大捷”!
此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赵青云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李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