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2020年06月19日18:44:03 历史 1075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 天天要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一首非常有名的边塞诗歌,这首诗歌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譬如汉朝为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干了什么事,惹得汉朝一定要攻破它才罢休?今天就跟大家来聊一聊这句诗歌背后的故事,汉朝为什么一定要打击楼兰。

楼兰小史

世人对楼兰的最大印象或许就是楼兰古国遗址的发现,那么历史上的楼兰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据《汉书》记载楼兰国位于去阳关千六百里,也就是今天罗布泊的西岸,它是汉朝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要道,其西南通往且末、小宛、精绝和于阗等国,北方通向车师(姑师),西北方通往焉耆、龟兹,而东边连接着敦煌,是汉朝前往西域各国的一个重要交通咽喉。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 天天要闻

楼兰人据考证属于欧罗巴人种,他们的语言就是非常著名的吐火罗语,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强国之一,它后来吞并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小国以后成为西域七大强国之一,《汉书》中描述其国家的大体情况说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其人口为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虽然楼兰在西域各国中是一个实力较为强劲的国家,但是和汉朝这种体量的王朝相比又无疑是弹丸小国。

楼兰虽小,历史却相当悠久,其历史从汉朝一直延续到北魏年间才宣告灭亡,关于楼兰古国的灭亡之谜历史上的说法比较多,第一种是气候说,楼兰存在的这一段时期正是西北地区干旱化的时候,曾经罗布泊是一个拥有大量湖水的大湖,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不仅罗布泊干涸成为一个戈壁滩,楼兰周边的水源也开始急剧减少。公元400年东晋高僧法显前往印度取经的时候路过楼兰,他在《佛国记》中描述当时的楼兰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 天天要闻

可见当时的楼兰已经因为气候问题逐渐显露出破败的景象,而另一方面,随着东汉以来接连不断的刀兵之灾,也让楼兰这个弹丸小国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苦苦求存,最终在北魏太武帝年间,后者派遣大将万度归攻打西域,楼兰投降,最后被纳入到北魏版图中实施郡县制,楼兰古国的历史自此宣告终结。直到20世纪初随着楼兰遗址的出现,这个西域小国才重新进入人们的眼帘。

谈完了楼兰的小史,再来说说汉朝为什么一定要破楼兰?

楼兰的误判与汉朝的战略

汉朝自从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后,充分了解到汉朝以西还存在着数量如此众多,各种风土面貌都不尽相同的国家,张骞绘声绘色的描写让汉武帝对西域产生了兴趣,同时为了彰显和输出汉朝的影响力,号召西域诸国和汉朝联合起来一起遏制匈奴的势力。汉武帝时代正是汉朝调整对匈关系的关键期,在汉武帝之前汉朝一直依靠和亲的方式维系和匈奴的关系,但是汉武帝即位后决心动用军事力量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问题。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 天天要闻

而匈奴对西域的掌控亦让汉武帝颇为心忧,为了遏制匈奴的力量,汉武帝于是派遣使者主动前往西域联络各国,这是汉朝方面的战略布局。而楼兰这个小国,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由于匈奴在西域的强大影响力,导致其在冒顿单于时期就已掌控西域,正如冒顿单于写给汉文帝的书信中说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匈奴的强大以及它对西域的掌控程度。

楼兰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自然无法和匈奴正面对抗,加上之前汉朝对于西域并没有影响力和控制,这个人口不过数万的小国自然而然的就倒向了匈奴的怀抱,从此成为匈奴的附属国。不过随着汉武帝的即位,旧有的形势正在发生改变,不过这些都并不是为楼兰所知晓的,这最终导致楼兰对汉匈关系的形势作出了致命的误判。

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联络各国,意图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而楼兰作为一个交通要道,自然是汉朝使者必须经过休整的一个地方。然而楼兰依附于匈奴,对汉朝并未抱有太大的好感,他们拒绝汉朝使者进入楼兰,并且派出士兵对汉朝使者横加阻拦。《汉书》记载汉武帝派出的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数量极为庞大和频繁,可最终都因为楼兰和姑师这两个小国的刻意阻拦而不得西行。说到底楼兰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受到匈奴的指使,在当时不知道汉朝底细的情况下,楼兰也自然要为匈奴尽心卖力,“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 天天要闻

楼兰的误判行为严重干扰了汉朝在西域的战略布局,汉朝使者回去以后一番添油加醋的诉苦让汉武帝十分恼火,所谓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在汉武帝的命令下从票侯赵破奴带兵数万前往攻打姑师,而汉朝使者王恢也在汉武帝面前诉说数为楼兰所苦,汉武帝于是命令王恢辅佐赵破奴前去攻打楼兰,在汉朝的军事打击之下,楼兰自然是不能抵挡,只能投降汉朝。

然而故事发展到这里并未结束,对于楼兰这种小国来说其现实处境是艰难的,在匈奴和汉朝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小国的生存之道是谁也不能轻易得罪,谋求政治上的平衡,楼兰人深谙这一点。

小国的政治平衡,首鼠两端招来“不破楼兰终不还”

倘若楼兰人也深谙地缘政治学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深知对于自己这种弹丸小国来说,依附于谁都会得罪另一方,正如依附匈奴难免会伤害到汉朝的利益,但依附于汉朝也将得罪匈奴,在汉朝和匈奴于西域进行政治和军事博弈的复杂情形下,对于楼兰来说通过平衡两者之间的政治矛盾,尽力在两国之间寻求一个政治平衡,通过谁也不得罪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本国的利益和安全。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 天天要闻

那么“首鼠两端”的政治手段和态度有时看来是无法避免的做法,赵破奴击败楼兰人以后,后者投降了汉朝,正式向汉朝称臣纳贡。正如上面的论述,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将会得罪匈奴,小国的生存艰难有时候就体现在这里,在超级大国之间如何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和安全,有时候看来是一项不可能达成的任务。果不其然,当匈奴得知楼兰向汉朝称臣以后,为了夺回自己的影响力,立马“发兵击之。”

苦不堪言的楼兰只好委曲求全,派遣一名王子前往匈奴充当人质,另外再派遣一名王子前往汉朝充当人质,不过这一做法亦不过是权宜之计,当汉朝和匈奴再次发生摩擦的时候,楼兰还是身不由己的被匈奴拿来当枪使,生气的汉武帝下令逮捕楼兰王送到汉廷接受责罚,面对汉武帝的斥责,这位楼兰王只好坦诚以高说: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这话让汉武帝有些沉默了,最终赦免了楼兰王。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 天天要闻

自是以后汉朝方面也默许了楼兰的这种行径,没有过度给予追究,在一段时间内楼兰竟也能够凭借这种在匈奴和汉朝之间左右逢源的方式生存了下来。直到汉昭帝继位后,由于楼兰玩过了火,在匈奴的挑拨下截杀了一些汉朝使者,最终在大将军霍光的命令下,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去刺杀楼兰王,随后将其弟弟屠耆册立为新的楼兰王,楼兰自此也改名为鄯善。

自此以后,由于匈奴在汉朝的不断打击下进入衰败期,直到最后被迫西迁,楼兰也自此正式臣服于汉朝,直到北魏年间被吞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背后逻辑

实际上楼兰作为一个弹丸小国,汉朝想要灭亡它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所谓“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背后逻辑是汉朝为了扩大和维系自己在西域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必须击破此国,以便兵威西域,震慑匈奴。作为一个坐落在汉朝丝绸之路上的中转小国,楼兰的战略意义对于汉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灭亡楼兰对汉朝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其地不足以广其疆域,其财不足以富其仓实,另外灭亡楼兰如何处理和安置其人民都是一系列麻烦的事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首鼠两端”和汉朝必破楼兰的背后逻辑 - 天天要闻

因此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征服楼兰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稳定,同时打击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在当时汉匈关系极为紧张的局势下,西域无疑成为两者之间的第二战场,围绕西域展开的政治和军事博弈,是汉朝在西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削弱匈奴的重要手段。而随着汉朝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巨大胜利,汉朝最终也在西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对于汉朝来说,破了楼兰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汉朝的对外贸易,其既有实质性的经济好处,但更多的还是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意义。

因此,并不是楼兰多么厉害,干了多么不好的事,而是汉朝基于这些战略必须要击破楼兰,而在唐朝时,所谓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实际上暗喻的则是唐朝必须收复对边疆地区的掌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26年后,他的儿子也立下军功! - 天天要闻

26年后,他的儿子也立下军功!

作者丨姬晓露、刘子杰“他荣立三等功后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说‘爸爸,我也获得三等功了’作为父亲我感到特别欣慰……”曾在东部战区陆军某部服役的退役军官王立峰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到前不久王立峰受儿子王宇韬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邀请作为三等功获奖亲属代表参加“致敬最美奋斗者颁奖典礼”见证儿子的荣光时刻“...
古人穿着很保守?揭露真相,比我们想象中还开放 - 天天要闻

古人穿着很保守?揭露真相,比我们想象中还开放

你知道其实古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保守吗? 一般在我们的认知里,古人穿衣都是非常保守的。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常态,即使要出门,也是轻纱帷帽包的严严实实。 ....
一个“圕”字,牵出一群高中生和老校友跨越世纪的图书情缘 - 天天要闻

一个“圕”字,牵出一群高中生和老校友跨越世纪的图书情缘

图说:一个“圕”字开启当今高中生和老校友的图书情缘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对中学生而言,图书馆是阅读自习的好去处。一次和校史的“偶遇”,让一群南洋模范中学图书馆“同嘏书屋”的学生志愿者们有了新的发现——“图书馆”三个字竟然能合并成一个汉字——“圕(tuān)”。这个汉字的发明者,正是该校1914届校友、中国...
再见NBA!放弃260万年薪!结束6年生涯,渡边雄太重回日本 - 天天要闻

再见NBA!放弃260万年薪!结束6年生涯,渡边雄太重回日本

在篮球的世界里,有时候,离开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胜利。近日,一则消息震惊了全球篮球迷——日本篮球运动员渡边雄太在社交媒体直播时宣布,他决定放弃当前NBA合同中的下赛季球员选项,重返日本,征战B联赛。回顾渡边雄太的NBA生涯,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坚持的励志故事。2018年NBA选秀大会上,他遗憾落选,...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二十九日 - 天天要闻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二十九日

《历史上的今天》4月29日1784年4月29日 清朝官员争矿利 碧云寺泉水干涸人们都知道,香山之地,水源丰沛,泉眼多达5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泉取胜”的碧云寺卓锡泉。
民间故事闲谈:举鼎记(三)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闲谈:举鼎记(三)

秦国的情况稍微有别,乃是其出身。早在周穆王时期,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并立有战功,才得到一块封地。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秦非子又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此后自号为“秦嬴” ,开启了秦族世代为周王室养马的历史,并在对抗西戎中逐渐壮大,但始终难逃“御夫”这一贬称。
康熙时期九子夺嫡背后都有哪些势力支持? - 天天要闻

康熙时期九子夺嫡背后都有哪些势力支持?

康熙帝英明睿智,然而因其漫长的统治,原定的太子饱受煎熬,令康熙在晚年对接班人之事倍感苦恼,心力交瘁。当时,太子胤礽历经两立两废,这一变故使得诸多皇子看到了希望之光,纷纷展开太子之位的争夺。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1942年9月3日日军在丰润区火烧石各庄制造的惨案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1942年9月3日日军在丰润区火烧石各庄制造的惨案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记忆与痕迹。对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中的某些篇章充满了沉重与悲痛。而今,我要向你讲述的,是1942年9月3日发生在唐山丰润区石各庄日军制造惨案的那一幕。在那一天,无辜的生命在日军的铁蹄下悲惨地消逝,共计16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