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淘创意,到杭州追潮流,去深圳享科技……最近,有个新词“china shopping(中国购)”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尤其在关税政策压力下,众多美国网友专程到中国“疯狂扫货”,掀起了“反向代购”风潮,“美国人打飞的来华购物”等多个话题登上热搜。有美国博主表示:“马上要开启第三次旅程,很多朋友看上中国商品,他们给我发视频说,你能帮我把这个带回来吗?”也有美国网友提议:“我需要你帮我代购,我们可以轮流代购。”
“中国购”为啥走红?家门口就有商场,为何美国人却选择跨越重洋来中国购物?
“五一”期间,义乌市推出"义乌出发,畅游浙里"主题活动,打造240小时入境购物游体验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
“中国购”之所以能够在国外市场收获广泛好评,其背后是一本清晰明了且极具说服力的“经济账”。对照账单,消费者会怎么选,并不难猜。
“能省下一大笔钱”。从5月2日起,美国政府宣布取消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也就是说从中国销往美国的800美元以下的小额包裹,均须缴纳其价值120%或每件100美元的关税。这一新规让跨境电商商品的价格直接翻倍,比如在temu平台,一件原价18美元多的连衣裙,被贴上26美元左右的“进口附加税”后,最终售价升至近45美元,涨幅超过140%。又如,在shein平台上,部分商品价格暴涨至377%。原本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因关税新政而价格飙升,令许多美国消费者叫苦不迭,尤其是低收入群体。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购”成为一种解决方案。一些美国民众“打飞的”来到中国购物发现,即使加上机票和住宿费用,购买同样的商品也比在美国划算得多。有美国网友算了一笔账:“虽然往返机票花费了800美元,但只要购物满2000美元就回本了!”
“一站式购物天堂”。除了成本考量,中国商品的高品质和多样性同样对外国消费者有着巨大吸引力。熊猫玩偶、茶叶等,或许曾是外国游客眼中最典型的“中国商品符号”,而如今,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品类之丰富、选择之多元,令人目不暇接。从服装鞋类到电子产品,从高端奢侈品到平价日用品,中国几乎能够生产出他们生活所需的一切产品,吸引着外国消费者“用脚投票”。
比如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每一个摊位都像是一个“宝藏”。有人估算,想认真逛完每个摊位,每天用8小时的话,可能得花上一年多的时间。前不久,一群美国人组团到义乌国际商贸城“疯狂扫货”,直呼这里是“购物天堂”,为了带走更多免税商品,有人竟把31件衣服全穿身上,变身“人形行李箱”登机。
“产品质量相当出色”。如今,中国制造早已一甩以往“廉价贴牌与代工”的形象,在产品质量、技术革新、设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扫地机器人等“中国智造”产品,成为外国消费者“中国购”的新晋热门选择。此前,一位美国网友在分享个人购物体验时表示,中国生产的商品质量相当出色,某些美国人与其热衷于指责他人,不如审视自身问题。美国政府“单边主义”筑起的关税壁垒,正进一步放大中国商品的性价比优势。
第137届广交会现场 图源:新华社
二
“外国人来华买买买”这股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在这背后,是中国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和便捷服务。
开放的大门更敞开了。近年来,我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来的72小时和144小时逐步延长到240小时,适用口岸数从39个增加至60个,适用省份数从19个增加至24个,并将入境事由扩大至旅游、探亲、商务等多种场景,实施跨区域通行,精准“戳中”外国人以前来华的痛点。同时为了提升通关效率,中国海关还推出了“外籍旅客购物快速通道”,并引入人工智能审单技术,将入境旅客的行李检查时间从15分钟减少至3分钟。
支付的方式更简单了。在移动支付便利化方面,我国推出了“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多项“不见外”服务,为外国消费者来华购物提供了极大便利。比如在第137届广交会上,首次引入了支付宝“碰一下”服务,外国参展商只需轻触手机,即可完成支付。从展会到街头,从大型购物中心到街边小商店,移动支付的便捷场景不断拓展,外国游客无需携带现金,便能畅享购物乐趣。数据为证:2025年4月的前半月,外国游客来华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5倍,其中美国用户使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2倍。
退税的流程更便捷了。前不久,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从多地试点到全国推广,退税环节被“前置”到购物现场,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由1万元上调至2万元。外国消费者拿到退税款后,还可用于“二次消费”,极大“点燃”了他们的消费热情。同时为优化退税体验,税务部门持续简化退税流程,像浙江省税务局将退税知情书和退税单合二为一,并推进应用系统升级,提升了退税效率。今年前4月,浙江(不含宁波)离境退税开单数1282单,同比增长102%;销售额5986万元,同比增长69%。
5月2日,重庆市星光68购物广场退税柜台。该商场是重庆市首批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商场之一 图源:新华社
三
伴随“中国游”的持续升温,“中国购”热度“水涨船高”,入境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游客流量加速转化成消费增量。有数据显示,整个“五一”假期,银联、网联处理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4.86%和128.04%。“中国购”保持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笔者有三点感触。
“高墙”阻挡不了人心所向。美国政府拿关税当筹码,在全球贸易中当起了霸凌者,其本质是将霸权优先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而所谓的“本国优先”,却遭遇了最快的民意打脸。美国媒体发布的一项联合民调结果显示,64%的受访者不支持美国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做法,约七成受访者认为关税政策将加剧美国通货膨胀。“反向购物”潮的兴起,恰恰说明“高墙”可以阻隔商品一时的流动,却阻挡不了民意的选择。
尊重市场才会赢得市场。懂市场更懂消费者的中国,坚持“来者都是客”,用真心诚意呵护全世界“中国购”的热情,以更好的体验让外国消费者流连忘返。比如,浙江在杭州试点首创“轻松游”行李服务,今年“五一”期间,在原“行李送站”服务基础上,推出“行李送机”服务,帮助游客卸下“行李负担”,提升购物后的出行体验。无论是持续降低退税购物门槛、不断扩大便利服务覆盖面,还是多部门联动迅速解决卡点堵点问题,这些真招、实招都将转化为全球消费者的信任与依赖,进一步巩固“中国购”的国际口碑。
“上新”与“上心”才能持续热销。除了商品本身,“中国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外国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文化认知。挑选带有“龙纹”的瓷器,订制“新中式”手工旗袍……外国人不仅是购买了一件商品,也是购买了一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我家大门常打开”的同时,也需做大文化“引力场”,带来更多“上新”与“上心”,努力将文化符号打造为文化产品,转化为可持续消费ip,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让入境消费从“一时热”到“一直热”,构建“中国购”的强磁场。
“中国购”不止于“经济账”,当外国消费者的行李箱里装满“中国制造”,他们给中国市场留下的不仅是一笔消费收入,更是对中国市场投下了重要的“信心票”。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