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2023年09月06日23:43:04 历史 1733

前言

电信技术可追溯至古代的远距离“即时通信尝试。近代早期及之前,军事所用的某些火炬编码通信、旗语,以及密码术和编码的发展,佐以17 世纪发明的望远镜,推动诸多新的“即时通信”技术发展,为电信技术的正式出现奠定了基础。

然而,邮驿系统等常规通信的不断完善和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道路革命、军事通信对“即时通信”需求的不足与常规军事通信的发展,以及诸多“远程即时通信”系统本身的缺陷,却对这些技术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严重阻碍。及至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战争局势才推动第一种电信技术(视报)的大规模应用。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英国电信技术的源起

在古代,火炬通信或旗语在快速通信的同时,也被视作秘密通信,也即今日所谓密码术,出于通信安全性考虑。密码术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古罗马尤里乌斯·凯撒的移位密码术在当时即广为人知。13 世纪,英国圣方济各会修士罗杰·培根论述了欧洲使用密码的情况,并描述了几种秘密书写的技巧,但还只是简单的字母替换或省略。

14 世纪晚期,政治动荡的意大利出现了很多密码词汇手册,密码术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规外交工具。16 世纪末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密码方法或论著,如法国外交家布莱兹德-维热纳尔创制的“维热纳尔密码”而同时期,英王伊丽莎白一世表妹苏格兰女王玛丽,因密谋刺杀伊丽莎白的通信密码泄露而被处死。”密码术在17 世纪和18 世纪推广至整个欧洲,很多国家的政权都建立了制度化的密码分析机构,即所谓“密室”,截获敌方或外交官乃至国内政治家的来往信件。”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意在保密的密码术,却也为后日成熟的电信技术提供了编码技术。编码实际即为密码术的一部分,系统性编码方法即由密码术发展而来。在今天,“编码”主要用作通信术语,“是从一种抽象向另一种抽象的转换”,旨在以尽可能少的符号传送大量信息。

但 Code 一词的“编码”义项晚至19 世纪初才出现,“密码”在 16 世纪即已常见。"在具体方法上,密码术意在隐藏信息,“用其他符号替换信息中的每个字母”,编码则“更注重文字意义而非字母,往往根据代码本中的对照表,来替换整个词语或整个短语”。”但应当认为,编码与加密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目的不同,而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后来的编码技术,正是由密码术传统中独立而来,为后来诸多“远程即时通信”和电信技术所借鉴。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17和18世纪的新进展

望远镜的出现是远程即时通信发展进化的关键环节。利用视觉信的远程即时通信会受裸眼视力的限制,而望远镜作为眼睛的延伸,突破了这种限制,促进了很多通信设想和实验的出现。望远镜由荷兰人在 1608 年发明,经伽利略等人改进后,很快被人用于远程即时通信。

1616 年,德国人凯斯勒就描述了利用望远镜通信的方法:利用一个内部涂铅的大桶,在桶中燃火,桶的一侧装有可操控开关的遮板,以闪光次数编码单个字母,以此向远方发送信息。”之后还有不少类似设想,如1636年荷兰人韦斯滕及 1663年伍斯特的马奎斯在其著作中都有提及。另有1664 年一封书信中的描述,建议将古希腊 5x5 的夜晚火炬编码通信,改为白天在山上的通信具体方法即在两组(每组 5 根)长上悬挂标识物,通过其升降来传送信号。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1684 年,英国人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设计了一种借助视觉的通信装置,应是近代首个较完善的远程"即时通信"“装置。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室主管,胡克是”那时皇家学会中最有才干的实验家和最有独创性、最富想象力的发明家”胡克的视报设计,首次公布于其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演讲中。

他在演讲中明确指出:“为了实现这种通信方法,我们必须借助一种近期的发明一一古人显然并不知道这种发明,眼睛需要借助望远镜来观看”。 胡克的设计以一块屏作为背景,悬挂替代字母的符号,并设计了距离与尺寸的比例关系,以及字母之外的控制符号,如“开始”、“过快”等。”该装置实际上并没有编码,只是将字母替换成更明显的符号,以便从远处进行观察。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双元革命时期英国视报技术的应用

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一一即所谓“双元革命”-一对西欧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持久影响,对起源时期的电信技术同样影响甚巨。在双元革命影响之下,视报在欧洲的应用存在军事模式与市场模式两种:视报或由国家掌控,主要用于传送政治及军用信息;或由市场需求主导其应用。

该时期英国兼有这两种模式。战争时期视报主要用作海军部的军事工具,而拿破仑帝国瓦解之后,政府线路之外出现了不少商用视报线路,这也是工业革命进展及当时经济观念的推动的结果。此时,英国与法国的视报应用模式分野完全是现:英国的市场模式以 19 世纪20年代的视报线路为起点,延续至电报的发明与应用:而法国的视报仍然沿袭了其国家垄断形式。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的 20 年中,英国一直面临本土被入侵的危险,视报系统因此主要用作海军部的海防通信工具。该阶段,英国本土及爱尔兰的激进主义盛行一时,所造成的内忧加重了海防危机,也推动了英国视报系统及辅助信号台的建设。然而,视报系统同样保留了之前诸多远程“即时通信”系统的缺陷,对视报的应用造成了相当影响。

反法战争期间,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在进行之中。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现实与观念的转变,在英国视报的军事应用之外,另外为其开辟了商业应用的市场。但此时的视报商用也只是萌芽而已,更大范围的商用市场,需要等待和平的到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维也纳会议之后的和平时期,英国视报的商业应用才跳出空想阶段,在一定范围内成功实践。从商船旗语系统,到陆上商用视报线路,英国视报的商用发展并不快。但利物浦、霍利黑德一带作为工业繁荣地区,引领了英国视报的商业应用。巴纳德·沃森以此为基点所建立的商用视报系统,虽规模和影响尚小,却可视作电信产业化的先声

英国的电报技术及其产业化

在视报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另一种电信技术也在进展之中。视报的成功应用,编码思想及管理模式的实践,以及新的电学知识,共同推动若电报的发明和改进。电报的运行理念虽与视报基本一致,但利用电流传送信息的特点,使其在通信的速度和容量方面都有很大优越性。

然而,技术上的优势并不能保证电报在应用中的优胜。现有的视报网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报的应用,特定发明者的努力及经济的新进展则打破了这种阻碍。因此,与视报类似,电报的大规模应用及产业化历程,同样是技术本身、发明者及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视报通信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已显示了军事预警和调动、公共秩序、抑制革命以及传送商业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视报应用者的既得利益及发明者商业精神的缺乏等因素限制下,1816 年英国发明家弗朗西斯·罗纳德的电报并未获得认可。在罗纳德之前和之后,电报技术实际上也发展了很久,并具备视报所没有的潜在优点,这也是电报能够取代视报的关键原因。到了30 年代,电报发明竞争激烈的年份中,两位英国发明家库克惠斯通合作制造了一种较完善的电报,并借由库克的积极宜传推广而成功应用。

英国早期电气史:现代信息革命的开端,如何推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 - 天天要闻

结语

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非只是中性工具而已,同样也是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结合与互动的产物。在技术史中,以往独断的的发明英雄论和发明需求论等主张已然过时。我们应看到,技术发展中既有宏观上连续的“技术进化”特点,也有特定时期“社会建构”式应用的复杂性一一政治、经济、观念等社会因素,及作为社会成员的技术、科学、企业人物,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 天天要闻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铁岭的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从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来曾在东北求学3年,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46年9月,已经成为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时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 天天要闻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倾听尼山2025 编者按: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当...
“感谢党接纳了我”,92岁高龄游本昌宣誓入党 - 天天要闻

“感谢党接纳了我”,92岁高龄游本昌宣誓入党

“感谢党接纳了我。终于有这样一天,我成为了预备党员。太光荣,太不容易了。感谢党,接纳了我。”七一前夕,在鲜红的党旗下,92岁的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完毕,他用微微颤抖的手,珍重地抚摸着胸前闪亮的党员徽章,他说,“现在,我是党的一名‘老学生’了。”为这一天,等了太久出生于1...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 天天要闻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昨天,“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上,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等百位全国劳模的肖像印章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展现了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这些肖像的背后,是上海画家刘双和他的团队在短短半个月内攻克难关、完成创作的故事。传统版画邂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