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和俄乌战争

2022年11月02日20:22:26 历史 1184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刘备徐庶建议下,前往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随后有千古名篇《隆中对》,拟定了取荆州益州之地;联合东吴,对抗曹魏的现实的国家战略;而后降服后方蛮族,取汉中,发展国力,以待“天下有变”。后关羽之败走麦城,刘备东征孙吴诸葛的立国战略彻底抛弃。所以关羽败走麦城后,天下大势已然彻底在曹魏手中,没有群雄逐鹿的豪迈,只剩一片“蝇营狗苟”;最后司马以待蜀吴“天下有变”,一统天下统。

关羽败走麦城和俄乌战争 - 天天要闻

关羽被俘,三国再无英雄

美国拜登政府终于在10月上旬发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中国是唯一兼具重塑国际秩序之意图以及支持其实现意图之日益强劲的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的竞争者”。

最近,美国兰德智库一份1月份的文件被泄露出来,完美的解释了俄乌战争的起因。报告主题是“削弱德国,强化美国”。没有外部的资金和物资的支持,美国的经济已无法正常运转。如果德国开始经历一场可控的经济危机,那么从欧洲流向美国的资源将会增加。

关羽败走麦城和俄乌战争 - 天天要闻

兰德智库报告

这就是美国的撕裂。战术动作和战略思想完全相悖。从战术上讲,俄乌战争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欧洲金融资本加速流向,部分产业资本也流向美国。实质就是美国先把老三老四搞残,通过割肉老三老四,补自己的窟窿。

但战略上讲,是彻底的败笔。老三已经没有退路,一头取经东方。老四彻底寒心,同时俄国的衰落显现,欧洲实质已经不需要美国的安全保障,北约实际已经彻底存在意义。美国稳着老三,拉着老四制裁老二的战略也彻底失去了意义。也有以外,比如老三老四的精华也回补了老二一口。得失之间,真的不好算。

关羽败走麦城和俄乌战争 - 天天要闻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中心思想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以待天下有变。更进一步就是:既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又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