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故事 城市

2022年07月02日08:55:29 历史 1282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过去的故事 城市 - 天天要闻

过去的故事 城市 - 天天要闻

谁也没有意料到,那条由工人们亲手修建的铁路,最后竟成全了他们对现实无声的抗议。

在铁道的不远处,十田爸从印刷厂的大门里走了出来。他的手中提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他为数不多的个人物品。他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经过这里了,因为没有私人接手,印刷厂不日就将全部拆除,走向消失的结局。

在频频的回头中,十田爸仿佛看到了印刷厂的大门正在逐渐地破碎,这是他向即将褪去的时代进行告别的方式。但他其实并不愿意告别,因为没有工人愿意向工厂告别,正如没有游子愿意向故乡告别一样。

接下来要去哪里?这是一个模糊而又现实的问题,它深刻到令人恐惧,于是很多人选择最终哪里也不去。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这座城市中发生着,而这一次轮到了自己,十田爸的心中也没有答案。

就在这样的茫然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卓著的铁路挡住了十田爸犹豫的脚步。在往常的时候,十田爸会不假思索的穿过铁道到达城市的另一边,但是今天他决定沿着铁路的方向走下去,他想在这条铁路上思索自己未来的方向。

随着铁道两侧视野的逐渐开阔,周围的景象豁然变得清晰了起来。十田爸看着一望无际的农田和稀疏闲适的农院,恬静淡雅的氛围使得他突然感受到了与这座城市的矛盾:从这个国家建立以来至今的五十多年里,这座城市的民生建设基本上没有显著的进步之处。城墙外除了新增的工厂和学校,其余依旧是村落与田地。这座城市的边界依然被限定在已经伫立了六百年的古城墙范围以内,这番景象的确证明了社会发展的低效甚至停滞。

然而,社会经济的这种停滞的具体表现便是国营工厂现状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活力的机制对于发展的置若罔闻或者无可奈何所导致,然而机制本身却在看似稳定的环境中有恃无恐。

这不禁然让十田爸联想到了百年前的社会局面。那时执掌中枢的顽固保守派们坚决的维护着已然腐朽不堪的旧社会。他们将国门紧闭,对外面的世界谈之则色变,视一切异己为妖魔鬼怪。然而,那看似坚固的大门在外界的威胁下终究显现出了不堪一击本质。在各方豪强的威逼胁迫之下,国门最终不得不走向开放。而在这被迫的对外开放与被动的自强自立之中,伴随着多少的主权沦丧和多少的财富流失。而现在,历史仿佛又循环到了相似的节点。只不过这次变为了积极的主动求变,高自主性的开放则会有更加公平的主体地位和更加平等的规则保障。

在这相距百年的历史轮回之中,当下的工人们的遭遇就好似当年无奈退场的满清贵族们。因为在旧制度的覆灭之中,必然会有很多身处旧制度中的当事人们在主观上承受着略显无辜的沉重代价。阵痛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所能做的只是对于缓解阵痛成本的是否增加的抉择。

除了肉体上的痛苦之外,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自己的内心。既然时代的变迁已是无可奈何的结果,那自己又为何不去适应和改变呢?虽然说如今的生活失去了稳定的保障,但其实也是打开了生活多样性的大门。而且往往在丰富的生活选择中,人才能更加趋近于自己的内心,找到令自己最为惬意的生活方式。

十田爸沿着铁路继续向前走着,他觉得这条铁路就像这座城市一样伟大。这座古城在千余年前的辉煌灿烂之后,渐渐地被历史所遗忘与冷落,但是它依旧挺立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之上,护佑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彰显着自身的价值,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改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稳定也未尝是一件坏事。只要开放自己的内心,迎接生活中一切的未来,喜怒哀乐便皆有意味。

人生的路途中充满了未知的可能,谁也不能笃定自己未来的模样。如同十田爸脚下的这条铁路,它会一直向远方延伸。而只要他愿意,在铁路之侧就可以留下一串新的脚印,从而出现一条新的道路。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人生不需要如铁轨般循规蹈矩,也不需要到站才能下车。完全可以像十田爸从前那样,径直横穿铁轨而去,不做片刻的停留,只顾朝着自己想要奔赴的地方走去。

想到这里,十田爸已经沿着铁轨不自觉地走了很远很远。而现在的他已经要转身跨过铁轨而去了。他知道在那个方向,有一盏灯已经为他点亮,而十田妈则正坐在灯下,等待着他的归去。在那里,新的故事即将上演,新的人生即将开启。过去的一切就让他过去,你看那时间从不停留,而崭新的一天才永远是人生最美好的意义。不论这世间如何的变幻,只要有人就会有生活,而人总是要生活下去的,直到精疲力尽的那一天。

过去的故事 城市 - 天天要闻

声明:“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 天天要闻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前言说到犹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暴行,以及现在正在中东到处点燃战火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学者在电视访谈中,谈起了犹太人被屠杀一事。只不过他所说的并非是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而是
史记.丁继超传 - 天天要闻

史记.丁继超传

《史记.丁继超传》文/卷风丁继超生前戎装照丁公继超,字冠群,生于民国十六年,山东峄县六区丁庄村人,乃运河支队之英勇战士也。少时家贫,祖父丁文庭父亲丁广友皆目不识丁,生计维艰。年六岁,常随祖母母亲放牛割草拾柴,时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饥。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 天天要闻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6月28日,一场关于“龙腾大邑商”的学术沙龙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美术史家的敏锐,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码青铜器与玉器上的龙纹密码,揭开商代龙形象的神秘面纱。活动间隙,韩鼎教授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专访,从龙与饕餮共存的礼制密码,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 天天要闻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段勇简历段勇,男,汉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96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后在蓬溪县蓬南镇政府、遂宁市纪委监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历任...
中国东极“鱼经济” - 天天要闻

中国东极“鱼经济”

新华社哈尔滨7月2日电 题:中国东极“鱼经济”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在中国大陆最东端的抚远市,东极鱼市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唤醒了城市的清晨。抚远原名“伊力噶”,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这里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处。这座被誉为“华夏东极”的边境小城,正书写着中国“鱼经济”的生动样本。绿色无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