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怎么办?处理方法人人叫好

2022年07月01日19:56:18 历史 1484

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后 那些姨太太们该怎么处理呢?影视剧中那些叼着香烟 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总是穿着旗袍妖娆地穿梭于各种交际场合,她们虽被称为姨太太,其实不过是“小妾”的另一种称呼,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她们的最终去向是什么呢?脱离了原来的丈夫,她们的结局是好还是坏呢?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怎么办?处理方法人人叫好 - 天天要闻

我国自夏朝开始就有了纳妾制度,从古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12年民国建立,为了实现男女平等,政府规定实行一夫一妻的制度,然而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因为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封建观念已深入人心,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更何况 执行此项任务的几个上层人员,家里都妻妾成群,执法的都做不到,怎么还能强迫老百姓去执行呢? 所以,这个制度不过是纸上谈兵,压根没多少人去执行。

直到1950年,国家发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里面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 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这次想不执行可是会坐牢的。这就让那些妻妾成群的男子坐不住了,一些思想觉悟高的早早把妻妾都分散了。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怎么办?处理方法人人叫好 - 天天要闻

但还有一批封建固执的老赖们,就是变着法子应付也不执行,比如搞假离婚,把妻妾都装作自己仆人来掩饰,这就给这个制度的执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这也有一些现实因素能理解,因为一些男人的妻妾也许都是买来的,或者当童养媳养着,她们依靠着丈夫,没有生存的技能,再加上思想上的固化与保守,硬是活生生把她们拆开的话,还可能会断了她们的活路。

所以,考虑到这个制度的不完美,两年后,国家又对这项制度进行了完善,这一来就很好的解决了当时的难题,姨太太们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

1952年开始,小妾就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出路了。因为国家颁布的婚姻法中,规定了如果想维持现状不离婚,那便不加干涉。若是想离婚便可由政府出手解除关系,这样女性在婚姻中终于有了自主权。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怎么办?处理方法人人叫好 - 天天要闻

大部分女性也都选择了离婚,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女性的自由得到了保障,可以不再受压迫,另外男子也不允许再纳小妾,不然就是犯了重婚罪,是要坐牢的。

其中抗日英雄“傻儿司令”范绍增,就很好地执行了这个命令,并且有情有义很好地处理了那些姨太太们。范绍增是在起义中投诚过来的前国民党军官,在婚姻法颁布后,他立马主动提出只留下一位太太,其他的姨太太们可自寻出路。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怎么办?处理方法人人叫好 - 天天要闻

而留下哪一个也是凭范绍增做主,出人意外的是他选择了他的原配夫人,因为他觉得原配已经人老珠黄,也没有了谋生的能力,他应负责照顾她,对此那几个姨太太们也保持尊重。最后范绍增给了另外的5个姨太太们一大笔钱,让她们各自求生,最后5个姨太太们抱头痛哭后,就各寻出路了。

只有一个姨太太叶邵芳,誓死都要跟随范绍增,还说道自己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范绍增迫于无奈只能想到一个折中的方法,那就是送她到远处去住,想着时间久了能冲淡一切,然而几年过去了,叶邵芳仍然不舍得离开范绍增,最后上级知道了这件事,就让范绍增接回叶邵芳,这时他们又在一起生活了。这也算是一种好结局,但还有一些姨太太们,离开原本的丈夫后,反而过得更加凄惨。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怎么办?处理方法人人叫好 - 天天要闻

第一种结果便是嫁人,民国时期的姨太太,大多是一些有权有势的高官们的小妾,虽说离婚后不能再像之前哪样奢侈,但她们已是自由身,凭着之前的积蓄,也能找个老实人安稳地过完下半生,这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但还有一些姨太太,可能在之前过得太舒适,所以离婚之后没有谋生的技能,又染上了不好的习惯,比如赌博等,就再也没人能替她抵债了,但由于她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也看不上普通人,所以便可能沿街乞讨甚至卖身度日。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怎么办?处理方法人人叫好 - 天天要闻

还有一种便是不离婚,等着扶正成正妻,有一些有小妾的家庭,他们的小妾可能就一两个,所以如果家里的妻子去世后,小妾便可以扶为正妻,这样也是一夫一妻的家庭了,这也可以说是小妾最好的结局了,地位和待遇都变高了。

比如梁启超的正妻去世后,他唯一的小妾便以正妻的身份照顾梁启超,不过也有不少姨太太们迫于不能养活自己,仍与原来的丈夫与妻子一起生活,一妻一妾一直生活到死。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年轻漂亮的姨太太们怎么办?处理方法人人叫好 - 天天要闻


不管怎样,古代的姨太太都是封建社会下的产物,而国家颁布的婚姻法中,也充分尊重她们的选择,这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由老谭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 天天要闻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9月3日晚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根据中央安排,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