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帝师之称的太平宰相——晏殊

2022年06月29日13:22:02 历史 1863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南昌进贤县),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公元1038年,晏殊48岁升任为宰相,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素有帝师之称的太平宰相——晏殊 - 天天要闻

新余玉浪垱下晏氏族谱中的神童祖公——晏殊

宋朝年间,江西曾经是国之要地、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科举、仕宦、辞章、学术、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多得的贡献。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江西士人总有舍生取义的铮铮表现,这也反映倔强争胜的赣人气性,在文学创作上显示为精神相通的普遍性,而晏殊就是其中一位最为杰出的伟才之一。

素有帝师之称的太平宰相——晏殊 - 天天要闻

晏氏古井、晏殊宗祠

据史记记载,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55岁的宋真宗驾崩,年仅12岁的太子赵祯继位,封号为宋仁宗。当时31岁的晏殊已是翰林院学士。宋真宗去世时刘太后遵守遗嘱暂时临朝听政,念在晏殊在东宫教导太子赵祯多年,受重任为判吏部流内铨,负责给国家考核官员,拟定差遣,相当于现今的组织部工作。

素有帝师之称的太平宰相——晏殊 - 天天要闻

公元1025年,35岁的晏殊因参与编撰《真宗实录》加上同为仁宗授业恩师,提拔为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现今的军委副主席),且当时晏殊还兼任着刑部侍郎。

公元1032年,41岁的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

素有帝师之称的太平宰相——晏殊 - 天天要闻

公元1033年3月,宋仁宗母亲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后任命的大臣,全部下贬到地方为官,晏殊也没能幸免,带着礼部尚书名衔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任职,不久又改到毫州(今安徽毫州),之后又带着刑部尚书名衔,转辗任知陈州(今河南周口市),历经5年之久。

公元1038年, 48岁的晏殊被宋仁宗以御史中丞,三司使得任命把他诏回京,之后又升为宰相,这就是晏殊权力的巅峰期。

素有帝师之称的太平宰相——晏殊 - 天天要闻

晏氏沙河村——抚河

54岁的晏殊再次遭贬而放外,并且一放就是十年,直到公元1054年,已经64岁的晏殊,才因病获准回京。

仁宗留下晏殊,封其为迩英阁侍讲,为自己讲解经义,每隔五日觐见仁宗一次,仍然按照宰相的礼仪相待。公元1055年正月晏殊因病去世,享年65岁。

素有帝师之称的太平宰相——晏殊 - 天天要闻

吾祖公这位为北宋不断输送人才的著名宰相,终于走完了他这传奇的一生。重回始祖故里,每每回味在几百年前大宋朝这个文人多如繁星的时代,晏殊祖公至今有着非常重彩的一笔。


(新余玉浪垱下晏氏墉祖卅六世、赓公卅世孙 晏松华,字斯敏)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华夏这五千年,遭遇4次危机,但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 - 天天要闻

华夏这五千年,遭遇4次危机,但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

“滚滚长江东逝水”,改朝换代多了去。可中华民族的根,一直没断过。不过,在此期间,也是险象环生,这根,曾四次差点被刨被断。好在,每一次,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此乃中华国运!头一次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八王之乱把国家搅成烂泥。
大刀队是我们的悲哀,并不是什么荣耀 - 天天要闻

大刀队是我们的悲哀,并不是什么荣耀

大刀队最早得追溯到国民革命军西北军那时候。1933年,长城抗战打响,日军大举进攻喜峰口。当时中国军队的处境有多惨?枪支弹药都凑不齐,工业底子薄得像张纸,连个像样的炮都造不出来。面对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机枪甚至坦克,咱们的西北军将领没办法,只能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 天天要闻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7月9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党委书记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家认真聆听解说,参观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 天天要闻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首相塔》全八集完结!今年三月到六月,陆大鹏与程衍梁带我们走近欧洲历史上的八位首相或总理,在纷繁的历史中,串联起他们的故事:从缔造“太阳王”的马扎然,到瓦解拿破仑的梅特涅,再到力挽狂澜的克列孟梭,直至缔结“英美特殊关系”的丘吉尔... 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抉择,也亲手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光环背后,其实这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