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学毕业,却成为北大教授,还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25年07月08日12:12:13 历史 1483

民国是塑造传奇的时代。

前段时间看完沈从文的传记,再次发生感叹。

沈从文自从小学毕业后就当了兵,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曾经在“湘西王”陈渠珍手下做书记官。

1922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没有考上大学,就在北京大学旁听,用一支笔打拼人生。后来收到包括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认同,他在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用情书打动了出自世家的张家三小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之后他的《边城》《湘行书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迫于政治压力他曾经选择自杀,之后就停止了文学创作,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在1988年5月去世,彼时他已连续第二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且进入了终审名单。如果沈从文没有去世,他会在当年十月获奖。

他小学毕业,却成为北大教授,还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天天要闻

沈从文墓地位于湖南省凤凰县沱江畔听涛山,墓园以天然五彩石为碑,正面镌刻其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姨妹张充和所撰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个文字是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就是这四句: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他有个学生叫做汪曾祺,汪曾祺纪念他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就用的这个作为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很早以前我读《湘行散记》《边城》的时候,我就喜欢沈从文的文字,现在重读,更是感慨:他的文字,大约是不朽的。

两耕斋闲话:闲来喝茶,梦里拈花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