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2025年07月08日12:52:11 历史 1904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日本这个国家吧,大家都知道,文化独特,传统深厚。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它那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还藏着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陋习。今天要聊的,就是其中一个特别奇葩的——“夜爬”。这玩意儿在日本社会里流传了好几百年,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彻底废除。背后原因?说白了,就是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这篇文章,咱们就来扒一扒“夜爬”的来龙去脉,看看它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又怎么影响到日本社会,最后又是怎么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先说说“夜爬”是什么意思。简单点讲,就是男人晚上偷偷摸摸跑去女人家里,跟她发生关系。这不是啥现代地下恋情,而是古代日本农村里一个公开的习俗。听起来挺离谱吧?但在当时,这事儿还真不稀奇。

“夜爬”这词儿,字面意思就是“夜里爬进去”。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天黑以后,年轻小伙子会挑个目标——通常是单身女子的家,然后偷偷溜进去。如果女方愿意,两人就共度一夜;如果不愿意,小伙子就得灰溜溜走人。听起来有点像自由恋爱,但实际上,这里面规矩多着呢。比如,有些村子会专门定日子,让年轻男女借着“夜爬”认识对方,算是社区活动的一部分。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这习俗在日本农村特别常见,尤其是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村里。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儿呢?核心原因就是人口问题。日本历史上战乱多,瘟疫也不少,人口老是跟不上。为了保证村子里有足够的人干活、生娃,“夜爬”就成了一个“实用”的办法。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夜爬”这事儿,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飞鸟时代,也就是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那时候,日本社会还在从部落制往阶级制转,规矩没那么严,男女关系也比较随便。男人晚上跑去女人家探访,双方看对眼了就睡一块儿,第二天各回各家。当时没啥正式婚姻的概念,这种行为挺自然的。

到了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和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日本社会开始稳定,朝廷管得多了,婚姻制度也慢慢成型。但在偏远的农村,“夜爬”没被淘汰,反而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些地方人口少,劳动力缺口大,村民得想办法多生孩子。加上交通差,找对象不容易,“夜爬”就成了个方便的途径。

真正让“夜爬”变成“半官方”习俗的,是镰仓幕府时期(1185年-1333年)。那时候,日本战乱不断,特别是武士之间打来打去,人口损失惨重。幕府一看,这不行啊,得赶紧补充人手。于是,他们对“夜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些地方还鼓励这种行为。规矩也变了:男人可以随便进女人的房间,只要女方不反对,孩子生下来归女方家养,男方不用负责。这种模式,既能多生孩子,又不破坏家庭结构,挺“高效”的。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再往后,到了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日本社会稳定了,“夜爬”还是没断。尤其在一些穷乡僻壤,这习俗甚至跟当地节日挂钩。比如,有些村子会在丰收节之后搞“夜爬”,让年轻人趁机配对,生娃的概率高一点。可以说,这时候的“夜爬”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社区为了生存刻意保留的传统。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夜爬”最猖獗的时候,还是日本战乱最频繁的时期。比如战国时代(1467年-1615年),各地大名打得不可开交,人口锐减。有的地方甚至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恢复元气,“夜爬”被当成了一个“应急措施”。再比如二战期间,日本兵被征去前线,国内人口又一次K战后,政府干脆直接把“夜爬”当成政策来推。19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上台后,为了填补战争死伤的空缺,农村的“夜爬”被地方官员默许,甚至还有奖励措施,比如给多生孩子的家庭减税。

这时候,“夜爬”已经不是单纯的习俗,而是国家意志的一部分。政府觉得,人口多才能打胜仗,所以不管用啥手段,只要能多生孩子就行。农村的年轻男人被鼓励去“夜爬”,女人这边压力也大,不配合可能会被村里人看不起,甚至挨罚。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但说实话,这种做法效果有限。战国时代还好,信息不流通,大家没啥选择。可到了近代,社会观念变了,人们开始觉得“夜爬”不道德,尤其是在城市里,这事儿早就被看成野蛮落后的象征。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夜爬”听着挺实用,但实际影响咋样呢?咱得客观看。

不可否认,“夜爬”在某些时期确实帮了忙。比如战国时代,人口掉得太厉害,村子都快没人干活了。通过“夜爬”,生育率多少有点回升,社区不至于垮掉。江户时代,有些偏远地区靠这个保持了人口稳定,避免了彻底荒废。

还有一点,这习俗多少促进了村里人的交流。本来交通不便,大家都窝在自己家,“夜爬”给了年轻人认识的机会,算是变相的“联谊”。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但好处也就这么点,坏处可不少。首先是伦理问题。男女关系乱成一团,孩子爹是谁经常搞不清。有的家庭因为血缘纠纷打得不可开交,村里风气也越来越差。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更严重的是对女性的伤害。“夜爬”听着是“自愿”,但实际上,女人选择不多。家里穷的、社会地位低的,根本没法拒绝。有的甚至被逼着接受,成了生育机器。加上当时卫生条件差,性病传播快,村里不少人都因此得了病,健康问题一大堆。

还有社会矛盾。男人随便进别人家,女方不愿意就可能起冲突。有的男人仗着习俗胡来,女方反抗不了,只能忍气吞声。时间长了,这种不平等让很多人积怨已深。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夜爬”能撑到20世纪,真挺让人意外的。不过,它最终还是被时代淘汰了。

明治维新(1868年)是个转折点。日本政府要学西方,搞现代化,觉得“夜爬”这种东西太丢人。于是,他们开始修法改俗,提倡一夫一妻制,农村的传统习俗被贴上“落后”的标签。但农村管不到位,“夜爬”还是偷偷摸摸存在。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真正让“夜爬”彻底完蛋的,是1938年的津山事件。冈山县一个叫都井睦雄的男人,因为“夜爬”被拒,心生怨恨,拿枪刀杀了30个村民。这事儿震惊全国,大家一看,“夜爬”原来这么危险,舆论炸了锅。报纸上全是批评,民众要求政府管管。

1939年,日本政府终于下狠手,把“夜爬”定为非法,跟入室强奸同罪。从此,这习俗算是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战后,日本经济恢复,社会观念也变了,大家都觉得这种事儿太荒唐,没人再提。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夜爬”这事儿,现在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在当时,它确实是日本社会为了生存想出的办法。不可否认,它在特定时期起了点作用,但代价也太大了——伦理混乱、疾病传播、女性受压迫,这些问题比人口危机还严重。

这习俗的兴衰,其实反映了日本社会怎么一步步从封建走向现代。从飞鸟时代的自由,到战乱时的无奈,再到明治后的淘汰,每一步都跟人口政策、社会结构挂钩。它还提醒咱们,文化传统不一定是好的,有些东西早就该扔进垃圾堆。

今天,日本人口又开始下滑,有人开玩笑说要不要把“夜爬”弄回来。但这也就是玩笑话——现代社会讲究-尊重个人选择和性别平等是大趋势,谁也不想回到过去那种不择手段的日子。历史是面镜子,照出过去有多荒唐,也让咱们更珍惜现在。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参考资料

张蔚著. 《犯罪心理分析》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
梅国强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梅国强同志逝世

湖北中医药大学7月7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泰斗、国医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梅国强同志因病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