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2021年10月02日19:09:06 历史 1619

热河,这是一个在1955年才消失的名字,1955年以前,东北地区也称为东四省,热河省被拆分之后,才开始用东三省来称呼东北地区,但在抗战时期,东三省也屡次被人们提起,这是因为这三个省是抗日战争中最早沦陷的三个省,也是日军花费最小代价得到的三个省。

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 天天要闻

原东三省面积有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一,当时属于东北军的地盘,整个东三省在张作霖的经营下,工业水平堪称全国之最,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之后,张学良接手东北,改弦易辙,归附国民政府,当时东北军仍有20万之众,其中16.5万人是正规军,且大多都是百战老兵,而当时日军在东北的军队只有2.6万人,不足三万,其中正规军1.5万,很难想象,20万东北军会在不足三万的日军手里丢了整个东三省。

20世纪30年代,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下跌,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也最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作为工业国家的日本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促使日本在内的德国、意大利三国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当时还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也受到了影响,但真正让中国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还是国内从不曾断绝的硝烟。

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 天天要闻

自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之后,随后三年,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命运先后发起了上百次起义活动,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年关暴动等,内战的硝烟覆盖了湘赣边境乃至整个南中国,1930年10月、1931年4月,蒋介石连续两次调动地方军阀攻击革命根据地,1931年7月更是调集30万中央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

不仅国共之间燃起了硝烟,军阀之间也是混战不断,1930年的中原大战,半年时间,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联军和国民党军队总伤亡人数足有30万人,严重消耗了国力。除此之外,1931年7月28日,江淮地区还发生了水灾,本来经济就十分堪忧的国民政府在这次水灾中差点儿直接崩溃,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几十万民众在这次水灾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而日军就在这个时候出兵侵占了东三省。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本来就对中国有觊觎之心的日本更加迫切地希望占据中国,以期缓解经济危机为自己国家带来的影响,并转移民众视线。一力促成东三省沦陷的日军将领石原莞尔,虽然是战争罪犯,但没人可以忽略他的军事才华,在审视批判他犯下的罪恶的同时,也应该对他的战略才华予以重视。石原莞尔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最终战争论”,认为日本光靠己身是没法应付侵华战争的,唯有在中国寻找一个后方,才能对中国全面发动战争,这个后方就是东北。

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 天天要闻

张作霖在世之时,日本就多次想要扩大自己在东北的权力,但张作霖虽然是胡子出身,也说不上有什么爱国意识,但面对日本人,却表现出了寸土必争的决心,哪怕对内战争失利也不愿向日本人妥协,张大帅在这一方面还是非常让人钦佩。1928年不甘心的日军在皇姑屯炸毁了张作霖的列车,身受重伤的张大帅不久之后就伤重不治,东北军由少帅张学良继承。

少帅张学良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于民族有大功,但拱手让出东三省也成为了他抹不去的污点。

1930年的东北,可以日产子弹40万发以上,年产大炮150门,炮弹20万发,步枪6万多支,机枪1000挺以上,如果东北所有兵工厂拥有足够的原料,不停工地生产武器,一年时间足以装备12个师,也就是一个月能生产一个师的装备,这样的生产能力不仅让各地军阀眼馋,也让日本流口水。

当时对东北流口水的不仅是日本,还有苏联,不过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苏联和东北还有合作,但日本不愿如此,在1929年发生中东路事变之后,苏军先后出动数十架飞机对东北进行轰炸,因为这一事件,让苏联和东北军的关系近乎破裂,日军则看到了谋夺东北的希望。

从1906年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时期开始,日军就开始了对东北的渗透,这一会社在1920年彻底转变为日军在远东的情报机构,在中国的日本间谍足有三千多人,很多日本间谍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根本分不清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连方言都听得懂,这些间谍传递到日本的关于中国的情报有50多万份,在这些间谍的活动下,东北对日本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就连张作霖的大帅府都被日军渗透,后来张学良曾试图阻止日军间谍获取情报,但收效甚微。

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 天天要闻

有如此多的情报支撑,策划侵略东北的石原莞尔觉得还不够,曾亲自三次来到东北收集情报,制定侵略东北的作战计划。1931年9月18日晚10时,日军有计划地赶到柳条湖,炸毁了一段铁路,然后摆上了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诬赖中国军人炸毁了铁路,然后有预谋地对东北军北大营发起了进攻,次日凌晨4时,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自铁岭赶赴北大营,参与战斗,进攻北大营的日军由关东军一个中队增加到一个大队加一个中队,到5时半,就占据了北大营,东北军伤亡三百多人,而日军仅仅伤亡24人,伤亡比连10:1都没有打到。

但北大营失利并不代表东北失利,东北军20万,关东军在东北只有不到3万人,而东北民风素来彪悍,张大帅积攒下来的家底又足够丰厚,如果真打起来,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然而在关东军进攻北大营的时候,东北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就根据张学良的命令,发出了这样的命令: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这是一条直至今日依然能感到憋屈的命令,能够想象到,当时北大营为何会牺牲300多将士,而日军却仅死亡24人的悲惨状况,如此大的伤亡比,和这条命令不无关系。

当然,不能指责这条命令就是错误的,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蒋介石的30万大军又在湘赣和红军打仗,江淮水灾让国民政府经济濒临崩溃,北方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又和张学良不是一条心,1930年的中国真的不适合发生对外的大规模战争,能够用一个北大营换来和平,在张学良看来是值得的,他觉得日本不可能对东北发起全面战争,他的估计是正确的,日本确实不想和东北军全面开战,但他去估计错了石原莞尔这个日本将领。

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 天天要闻

在张学良的命令下,北大营人数十倍于关东军,却以惨败收场,随后,日军攻占奉天四平、营口等重要城镇,在东北站住了脚跟。9月21日,日军攻占吉林,到11月19日,齐齐哈尔也被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将近一半国土沦丧。

918事件爆发之后,张学良就率部抵达了锦州,日军虽然占据了东北大片国土,但东北军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面对不足三万的关东军,依然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日军感于兵力不足,开始制造借口,派出轰炸机轰炸锦州,并且厚颜无耻地发出声明:

“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

厚颜无耻的日军早已忘了,是他们先发动了918事变,先攻打了北大营、奉天,先攻打了吉林,先攻打了齐齐哈尔,在此过程中,东北军一直没有主动攻击过日军。

东北大片土地沦陷后,南京也迅速反应过来,但考虑到当时中国不适合和日本开战,于是为了及时止损,在1931年11月25日提出了将锦州设为中立区的提议,让东北军撤出锦州和山海关,希望英法美三国作为担保。南京政府正在谈判,但张学良却不愿意守东北了,在议案提出之后,张学良和南京都不打报告,直接和日军展开了交涉,这让南京方面非常恼火,而日军则提出了东北军全数撤出锦州的要求。

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 天天要闻

中立案或许有利于当时中国的国情,但却是卖国议案,事件曝光之后,学生的游行队伍又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各行各业的人士也积极声援,12月4日,南京政府迫于压力,停止了中立案,同时声明,如果日军进攻锦州,中方将进行自卫。所以从锦州开始,南京政府就不再一昧实行不抵抗政策了,提出了“如果日军进攻,应积极抵抗”的决议。

但这只是南京政府的一厢情愿,张学良或许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对“中立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给蒋介石回电说自己喜欢“中立案”,不仅和日军私下谈判,还开始将部队从锦州撤出,张学良的这一行为几乎遭到了南京所有人的反对,顾维钧宋子文等人接连发电报给张学良,劝张学良暂缓撤军,12月5日,顾维钧和宋子文联名给张学良发电:

“现在如日人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

言辞恳切的电文并没有打动张学良,其实不仅是宋子文等人,就连蒋介石也亲自发电给张学良:

“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 天天要闻

可是此时的张学良怎么都拉不住,张学良以政府方针未定,不用锦州部队防守和战端一开,日军会以海军威胁锦州军队后方两条理由,坚持撤退,一意孤行地将锦州部队撤回了关内,正是20万大军仓皇入关,将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拱手让给了不足三万的日军。

12月25日,日军进攻锦州,南京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但张学良始终不从,而且电令部队不得抵抗,退到河北地区。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让国民政府没法再顾及东北,1932年2月5日,东北哈尔滨沦陷,东三省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其实这是日本也没有想到的,这场占领东北的战争几乎就是日军将领石原莞尔以一己之力发动的,石原莞尔原计划在1931年9月28日对北大营发动进攻,但因为日本大本营派人前来制止,石原莞尔才将时间提前了十天,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占领了整个东北。

918事变之后,纵使东北三省沦丧,国民政府依然没有预料到日军的野心,积极寻找和平解决的方法,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国内,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日军不足3万进犯,张学良20万东北军仓皇入关,蒋介石拉都拉不住 - 天天要闻

从1931年末到1937年,将近六年时间,日军一直在储备战争资源,以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冠绝全国的工业基础让日军如虎添翼,六年时间的发展,让东北成为了日军的大后方,在我国国土上造枪造子弹,然后又来打我国。如果张学良没有撤退,如果东北军坚决抵抗,哪怕最后败北,也不会给日军留下一个完整的东北,更不会给日军六年的储备时间,或许这样,全面抗战之后,我们的同胞会少牺牲一些,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作为后人,唯有铭记历史,反思历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 天天要闻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风裹挟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韩信蜷缩在芦苇丛里,腹中饥饿如烈火灼烧,他摸了摸腰间早已锈迹斑斑的青铜剑 —— 这是他唯一的体面,也是他最后的倔强。曾经的世家子弟,如今却要靠着钓鱼换钱果腹,若运气不好钓不到鱼,便只能在河边挨饿。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闻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苏北平原,7000名新四军战士正面临16万国民党军的合围。指挥部里,34岁的粟裕伏在地图上,铅笔划过黄桥镇外的每一道沟壑——这个连军用地图都未标注的小镇,即将成为改写中国抗战史的关键坐标。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 天天要闻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1945年秋,重庆谈判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烟蒂。毛泽东与蒋介石相对而坐,背后是八年抗战尚未散尽的硝烟,眼前是四万万同胞对和平的殷切期盼。当《双十协定》墨迹未干时,蒋介石却在日记中写道:“共党之要求,无异于要我自缚双手。”一年后,中原大地重燃战
名人谱:广东揭阳市历史上的十个名人 - 天天要闻

名人谱:广东揭阳市历史上的十个名人

在岭南大地的东南一隅,广东揭阳市宛如一颗镶嵌在潮汕平原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有着秀丽的山川风光,更孕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揭阳的传奇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揭
对标实战夯基础 从严从难练硬功 - 天天要闻

对标实战夯基础 从严从难练硬功

练兵如逆水行舟,懈怠则退;战备似悬梁之剑,松懈即危。近日,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南平支队福安大队以实战打赢为导向,以坚韧战斗精神为根基,以精细保障为后盾,层层推进、步步发力,让大练兵活动在队伍中持续翻涌、愈燃愈烈。此次大练兵活动紧密围绕实战需求,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在体能训练方面,该大队严格遵循 “基础...
可怕的历史 揭秘14世纪最残酷的酷刑:犹大的摇篮 - 天天要闻

可怕的历史 揭秘14世纪最残酷的酷刑:犹大的摇篮

说到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14世纪的西班牙,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宗教裁判所那阴森森的画面。那是个信仰压倒一切的时代,教会为了维护所谓的“正统”,不惜用各种极端手段对付那些被贴上“异端”标签的人。其中,有一种刑具叫“犹大的摇篮”,光听名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