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那年三月,西子湖畔,桃花初绽,一切都是含苞待放的美好,连情窦都还未开!
在众多国民党军将领中,黄维算是一个性格比较独特的人物,年轻的时候,黄维曾当过小学教员。后来他在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赵醒侬的介绍下,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一期学生。
黄维虽然有很浓重的书生气,但是作战勇敢,没有其他的歪心思,蒋介石对他也十分欣赏。在经历过多场大战后,黄维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团长,第11师团长,第11师是陈诚的部队,是国民党军嫡系中的嫡系,后来的18军也是在此基础上扩充的,十一师,十八军,就是土木系的基本部队,黄维也成为了土木系的核心人物,陈诚对他很器重。
1929年,黄维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毕业之后,陈诚提升他为第31旅旅长。1933年3月,胡琏又升任11师副师长,5月,升任11师师长,之后又到蒋介石亲自创办的庐山军官训练团学习。
1933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杭州军政的一把手蔡仲初在家里举办酒会,在这场酒会上,蔡仲初的女儿蔡若曙显得格外耀眼,此时的蔡若曙十七岁,他比同时代的许多明星还要美得耀目,仿佛是从画里走出来的江南美人,参加酒会的很多年轻将领,还有一些达官贵人纷纷邀请她跳舞,但是都被拒绝了。
在酒会的一个角落里,一位年轻的年轻将领引起了蔡若曙的注意,此人就是黄维。此时的黄维29岁,身着新制的黄呢将校官服,腰间一把金碧辉煌的军人魂显得格外抢眼,金灿灿的领子上镶有明晃晃的一颗星,虽然戎装在身,但是依然散发着一股书生气,眉宇间透漏着一股英气。
黄维此时担任11师少将副师长,这支部队是国军嫡系中的嫡系,黄维这样的年龄就有如此高的成就,前途可以说是不可限量。黄维也很快吸引了蔡若曙的目光,向黄维走了过去,黄维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一直盯着外面的月亮看,蔡若曙叫了黄维好几声,黄维才缓过神,蔡若曙看着他说:“今天的月色很美,难怪这屋子里的佳人美酒都不能让你多瞧上一眼。”
黄维回答道:“小姐说笑了,我只是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如果不是朋友硬拉我来,我是不回来的。”蔡若曙说:“可是我觉得这里很浪漫啊,窗外有十里桃园,花开正盛,岁月莫不静好!”黄维突然严肃起来:“浪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如斯浪漫!”
蔡若曙接着又说:“将军,我在你的脸上看见了一行诗呢:匈奴人未灭,何以为家先。”黄维表情更严肃了,说:“是吗,此情此景倒也让我想到了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说了,小姐,我军中还有事情,我们后会有期!”
蔡若曙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儿,不仅长得很漂亮,还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尤其是在书法造诣方面很高。也正是因为这么好的条件,致使她未来夫君的要求也很高,一般的达官子弟根本入不了她的眼。
但是在见了黄维一面后,蔡若曙便整天茶不思饭不想,浑浑噩噩,满脑子里都是黄维的身影。蔡若曙的父亲蔡仲初看出了女儿的想法,于是托朋友打听黄维的情况,并把黄维的住址都找来了,给了自己的女儿。
蔡若曙得到黄维的地址后,开始对黄维进行猛烈的追求,黄维一开始其实是拒绝的,但是蔡若曙并不放弃,对他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追求,最后黄维终于同意了,两人很快在杭州西湖举办了婚礼。结婚时,黄维已经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1师中将师长,是蒋介石和陈诚的心腹爱将,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蔡若曙虽然是大家闺秀,但并不矫情,她一直竭力照顾整个家庭,黄维每次出征,都会为他准备好衣物。1937年初,黄维奉命到德国陆军大学进一步深造,蔡若曙也跟他一同前往柏林。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给在德国学习的黄维发去电报,要求其立刻回国参战,抗击日寇。当时国内局势很混乱,黄维想让蔡若曙留在德国,等形势好转了,再把妻子接回国。但是蔡若曙坚决不同意,表示要和他共赴国难。
黄维回国后的第二天,18军67师师长李树森身负重伤,67师群龙无首,黄维立刻被任命为67师师长,指挥67师和日军在罗店激战。罗店争夺战是淞沪会战期间最惨烈的一场战斗,黄维多次率领部队顶着日军的炮火把阵地夺回来,67师是规模庞大的甲种团,但是在此战中,六个团长阵亡四个,全师活下来的不到一个团。
淞沪会战结束后,黄维升任18军军长,紧接着又参加了武汉会战,指挥部队抵抗日军的进攻。1939年,日军攻占越南,威胁我国大后方云南,黄维担任54军军长,54军也是中央军部队,下辖三个师,战斗力强悍,黄维率领54军抗击日寇的侵略。
黄维和其他的国民党军将领不太一样,不贪污,也不纳妾,不吃空饷。在部队里,黄维讲究和士兵们同甘共苦,经常风餐露宿,他唯一的财产就是满屋子的书籍,只要不打仗,黄维就会成天呆在屋子里看书。当其他国民党军将领的夫人都穿金戴银时,黄维的太太却穿得十分朴素,物质生活比出嫁前差很多,但是蔡若曙却很满足。
抗日战争期间,黄维在前线和日军血拼,蔡若曙整天提心吊胆,但是却不愿意说出来自己的担忧,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在为国家,为民族而战,不想让丈夫分心。
解放战争爆发后,蔡若曙坚决反对黄维参与进去,她不想自己的丈夫去充当内战的炮灰,充当蒋介石的打手。黄维一开始也听她的话,不愿意带兵打仗,而是留在后方办学校,1947年,黄维到武汉筹备创办新制军官学校,担任校长。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一场规模庞大的大决战,蒋介石对此次战役十分重视,把自己的所有优秀黄埔弟子和精锐军队都派了上去。蒋介石为了防止前线的将领叛变,把各位将领的家人都送往台湾,宋美龄前来劝蔡若曙去台湾时。
蔡若曙终于忍不下去了,竟然顶撞宋美龄,对她说:“蒋先生的意思我明白,这仗还没开打,就把人家的家眷先送到台湾“保护”起来,那么等到了战场上,哪个还敢不为他老人家尽忠到底呢?我不是个不识大体的女人,也不是使小性子,我只是想跟我的丈夫死在一起,求夫人成全!”之后蔡若曙又拿西安事变中宋美龄只身犯险举例,终于说服了宋美龄,没有去台湾。
1948年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集中全部兵力把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12月15日,在中野和华野的合力围歼下,黄维兵团全军覆没,黄维被俘。当时国民党方面不知道黄维被俘的消息,坚决宣称黄维已经“战死”。
1949年12月,蒋介石命人把蔡若曙等国民党军将领的家属都带到台湾。到台湾后,蒋介石给黄维举办了追悼会,但是蔡若曙不相信丈夫已经死了,大闹了灵堂,带着家人在五十年代初全部搬到了香港,想继续寻找丈夫的下落,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1956年,蔡若曙得到黄维没死的消息后,立刻去北京探望,并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看到了丈夫。当时只要在功德林认真改造的战犯,都有机会被放出来,但是黄维坚持认为自己没错,对蒋介石十分愚忠。蔡若曙劝黄维配合改造,好和家人团聚,但是黄维不但不听,还把她给骂哭了。
此后,蔡若曙为了能经常看到黄维,便把全家人都从香港搬到了北京,蔡若曙还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蔡若曙知道丈夫是个书呆子,喜欢读书,每个月还会省下些钱去给黄维买书。黄维的子女当时对父亲成见很深,蔡若曙便耐心地开导教育子女。
刚从香港回到大陆的时候,蔡若曙的年龄也不大,三十出头,风华正茂,长得比年轻时还要美艳。当时很多在内地的国民党军人妻子为了生活,都改嫁了,但是蔡若曙任凭多少人追求,都不同意,坚持要等黄维。1959年第一批战犯释放,通知有一批战犯将被释放,蔡若曙本来以为黄维可以被释放,但是结果公布后,却发现没有黄维,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后每次释放战犯,蔡若曙都去看,但是被打击了一次又一次,精神上开始变得有点不正常。1975年,最后一批战犯全部释放,黄维也被放了出来,此时蔡若曙已经等了黄维整整27年,从一个风华月貌的大小姐等成了一个胖老太太。
黄维被释放后到政协上班,有正式的工作,也有收入,也有了人身自由,但是蔡若曙的精神状况却大不如前。每天中午,晚上,她都会准时在楼下等,黄维晚出来一会儿,她都觉得好像要天塌了,怕丈夫再离开自己的身边。
对于蔡若曙的精神异常,黄维并不理解,还说蔡若曙拖累家人,这让蔡若曙十分自责,她曾服安眠药自杀过一次,但是被救过来了。1976年5月8日,当时黄维在埋头整理图纸,蔡若曙走到他旁边,想让她陪伴一下,心烦意乱的黄维冲着她喊了句:“滚!”
蔡若曙愣住了,她的精神再一次崩溃了,头也不回地出了门,跳进了护城河。黄维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但是等他反应过来冲出去的时候,蔡若曙已经跳河了。黄维慌了,立刻跳进护城河里,他想再一次救出自己的妻子,但是由于年逾古稀,并没有把妻子救出来。这一天对黄维来说,可能比双堆集被俘更加痛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