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2021年04月05日22:42:06 历史 1140

古代有无数诸子百家,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法家了,以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为代表,法家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也随之衍生了很多酷刑,在法家看来,酷刑是禁止犯罪的手段,犯罪一旦被禁止了,那天下便“无刑”,大家都害怕严酷刑法,自然不敢去犯罪。秦朝的国策就是遵循法家的政策理论,秦国当时有许多酷刑,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当时秦国的很多酷刑在后来的朝代都还存在。小南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封建社会中的十二大酷刑,在文明尚未开化的中国古代,通过对人肉身的处置达到惩罚目的的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

一、凌迟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凌迟始见于辽代,俗称“千刀万剐”,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最残酷的刑罚之一。辽国是第一个将凌迟列入刑法的国家,随后的金、元、明、清的法律中都有凌迟这一刑罚。凌迟一共要用3357刀,最后一刀必须要将罪犯刺死才算成功,并且之前的3356刀都不允许罪犯死掉。历史上的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当时的崇祯皇帝信了反间计,误以为袁崇焕通敌叛国,崇祯皇帝下令将其凌迟处死,在行刑前用渔网附身(渔网会使肌肉突出,方便下刀),随后将其游街示众,当时北京城的无知百姓都冲上去将袁崇焕的肉一块块咬了下来,在那种环境下,身体的痛远小于心理上的痛,百姓争先恐后的来抢食袁崇焕的肉!总体来说,凌迟这一刑罚主要针对严重危及统治阶级秩序及利益的罪犯。

二、车裂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车裂古时称为辕或车辕。《周礼·秋官·条狼氏》中云:“誓驭曰车轘。”前人注解说:“车轘,谓车裂也。”可见,早在周代就已实行车裂之刑,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历史上的商鞅就是车裂而死,西汉时期的彭越,也是被车裂。古代人们一提及车裂之刑,便谈虎色变,足见在当时是多么残酷的刑罚。

三、腰斩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这种刑罚在周代已经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才被废除,一开始腰斩是用斧头从人的腰部剁开,一分为二。后来为了更方便的行刑,开始采用铡刀,比如我们常看的包青天里面就有虎头铡,狗头铡。腰斩特别的残忍,因为我们人类的五脏六腑都在上半身,腰部切断后人不会马上死去,要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断气。提起腰斩,历史上许多名人也都被腰斩,如秦国丞相李斯,西汉时期的晁错,明朝的方孝孺。据野史记载,当时方孝孺因为反对朱棣被腰斩后,用胳膊一直在地上爬行,而且用自己的血写了十二个“惨”字才断气。

四、刖刑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刖[yuè]刑,中国古代刑罚之一,又称剕刑,是古代一种酷刑,通常都是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刖刑在夏朝称膑,周朝称刖,秦朝称斩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盖骨(膑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说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属肉刑;亦有指它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 刖刑不同于膑刑。膑刑,指挖去膝盖骨。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正是受此刑而将名字孙宾改为“孙膑”。而刖刑指砍去双脚,春秋时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

五、黥面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黥面,指在脸上刺字、涂墨,又称墨刑。黥面同劓、宫、刖、杀相比,墨刑显然是最轻微的。但是,这种刑罚也要伤及皮肉甚至筋骨,所刺的字是永久性的,这种刑罚会用于身体上的显著部位,不仅给人造成肉体上的痛楚,同样使人承受巨大的心里羞辱。比如《水浒传》,里面的宋江、林冲、武松等人的脸部都被刺了字。墨刑在最初规定为刑罚的时候,施行时用刀,而不是后世才采用的针刺。人的面部神经是极其敏感的,犯人在被黥面时的疼痛之状可想而知。由于伤口感染,有的犯人也会因黥面而致死。

六、剥皮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剥皮,听到就令人毛骨悚然,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凌迟,这种刑罚不在官方规定的死刑方式里面。但在历史上确实被多次使用过,并见诸史籍记载。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地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脂肪,不好分开。电影满清十大酷刑描写过另一种剥法,其可信度未知。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密度很大,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头顶“光溜溜”地爬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七、俱五刑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所谓俱五刑就是指把砍头割手挖眼、割耳合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这个方法与车裂颇为相似,但仍有细微差别。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戚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强迫她喝下哑药,戚夫人叫不出来了,心肠歹毒的吕后还嫌不够,又叫人用烟把戚夫人的耳朵熏聋,然后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后来吕后传旨让监官带领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去看被做成“人彘”后的戚夫人,汉惠帝刘盈因受此惊吓,当场吓得几乎晕倒,不禁失声道:“人彘之事,非人所为,戚夫人随侍先帝有年,如何使她如此惨苦?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回宫后大病一场,从此便日夜饮酒作乐,不再涉及朝政,不久便死去。

八、缢首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缢首又称绞刑,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后面开始旋转那张弓, 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慢慢断气。著名的岳飞父子就因缢首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九、烹煮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烹煮,本为烹饪方法之一,即将食物放入大锅沸水中煮熟。现多指古代时一种酷刑,即将犯人投入装有沸水、热油的大镬、大鼎中煮或炸以处死的刑罚,也叫烹刑、镬烹、鼎烹等。有个成语叫“请君入瓮”,当时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里有位酷吏叫来俊臣,此人特别喜欢严刑峻法,对不听话的犯人经常用自己所创的酷刑来惩罚他们。方法就是找个大瓮,把人丢进去,随后用火在底部不断加热,随着瓮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如果还不肯招供,结果就会被活活烧死在大瓮里。后来武则天听说来俊臣在审犯人上特别有天赋,便叫来了来俊臣,来俊臣很得意地将自己的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听完以后,淡淡的说了句:“既如此,那便请君入瓮”,随后来俊臣也被烧死了。根据历史记载,周的始祖西伯被囚禁于羑里的时候,西伯的儿子伯邑考殷都作人质,为纣王当车夫。纣王把伯邑考放在大锅里“烹为羹”,赐给西伯。西伯不知是人肉羹,就把它吃了。纣王得意地对别人说:“谁说西伯是圣人?他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羹还不知道呢!”这是古代烹人的最早的事例。

十、宫刑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宫刑,汉代孔安国:“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宫刑对男女都有,对男无须多言。宫刑对女性实施是确定的,至少到了明朝也仍然对女性施行。但实施方法,则众说纷纭,比较复杂。著名的历史名人司马迁便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史记。一般宫刑结束后,有人会拿香灰一盖,止血,还要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假如尿不出来,那么最后都会死于尿毒症。

十一、活埋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活埋,是战争时常用的手段,一般用于大规模屠杀。战争时的活埋,都是叫战俘自己挖坑,有时会先杀死俘虏再把他们推下去,但时间不够的时候,就直接把他们推进去以后盖土。活埋从古代便一直都有,不过也没什么名人受过这样的刑罚。典型的战国时期,秦将白起一次便活埋了赵国降卒四十万,秦始皇的坑儒行动只是小巫见大巫。

十二、鸩毒

古代十二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你都知道几个? - 天天要闻


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鸩”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鸩止渴”便是源自于此。常用于赐死,鸩毒大概算是十二大酷刑之中比较人道的方式。早在春秋时期,鸩毒就已被用作谋害人的手段。公元前656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企图谋杀太子申生,她把鸩毒下到酒里,把堇菜(一种毒草)放入肉中,让申生食用,申生还没有沾唇,献公先到了,他用这酒洒在地上祭奠祖先,地面上立即鼓起一个大包。申生发现了骊姬的阴谋,十分害怕,就离宫出走,不久自缢而死。申生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鸩毒,但从史籍的记载来看,鸩酒的毒性实在令人畏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残暴,屠出历史纪录!熟悉的威震天爆走拿下抢7!快船惨遭淘汰! - 天天要闻

残暴,屠出历史纪录!熟悉的威震天爆走拿下抢7!快船惨遭淘汰!

掘船抢七大战一触即发,快船相比此前做了首发五虎的变阵:哈登+鲍威尔+小卡+小琼斯+阿祖,即将小琼斯顶替了邓恩,提高了锋线上的深度。掘金则五虎未变:穆雷+布劳恩+小波特+戈登+约老师。开场后快船的变阵就立竿见影,小琼斯火力全开内外开花——挡拆下顺攻框、接球下快攻自投自抢以及底角三分一箭穿心,帮助快船抢占先机。...
援助圭亚那30余年 中国医疗队队服成“中国名片” - 天天要闻

援助圭亚那30余年 中国医疗队队服成“中国名片”

在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国家圭亚那,自1993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医生,用坚守和奉献精神,为当地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也推动了圭亚那诊疗技术的发展。前不久,65岁的眼疾患者奇尼安到乔治敦公立医院找黄晓波医生复诊。他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过及时手术,他的眼睛已恢复了视力。乔治敦...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丨“响木”清脆 抗联密营里的“密电波” - 天天要闻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丨“响木”清脆 抗联密营里的“密电波”

笃笃笃……“啄木鸟”发出的悦耳声音回荡在林间,然而在80多年前,这个声音却是东北抗日联军预警及联络的“密电波”。摇动“响木”会发出类似啄木鸟啄木头的声音,抗联战士利用“响木”发出的不同声音可表达多种意思,其在抗联部队隐蔽传递消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介绍,80多年前,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那顶象征着梦想的草帽:照亮了整个三国的天空! - 天天要闻

那顶象征着梦想的草帽:照亮了整个三国的天空!

文‬/胡铁瓜‬建安十二年的深秋,新野县城外的芦苇荡泛起金浪。四十七岁的刘备站在城楼上,望着校场上整齐列阵的三千士卒,突然蹲下身揪起脚边的蒲草,在粗粝的指间捻了捻,露出孩童般顽皮的笑意。
抗战回望18︱《广西学生军》:“广西的政治基础是青年”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18︱《广西学生军》:“广西的政治基础是青年”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本文介绍《广西学生军》一书,借以反映抗战初期桂系军队组织发起的第二届广西学生军的情况...
朱学勤忆胡适 - 天天要闻

朱学勤忆胡适

【原题】朱学勤:胡适,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转自当代文学批评作者朱学勤 节选 |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转载 | 《被遗忘与被批评的》胡适的一生是坚持自由主义的一生。
TVB传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长在青浦...一张嘴就是标准上海话 - 天天要闻

TVB传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长在青浦...一张嘴就是标准上海话

说到歌手汪明荃相信很多朋友都认识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影视歌三栖艺人但是你知道吗?她可是地地道道上海人!5月3日汪明荃在上海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举办《DIVA演唱会》上海站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这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我准备多首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