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挖了一个万米深洞,最后被紧急叫停,地狱之门真的存在吗?

2021年01月23日13:00:19 历史 1146

冷战时期,苏美竞争激烈,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再到航天航空,甚至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就秘密实行了一个疯狂又复杂的科学深钻工程,也被称为"莫霍计划",目标是到达地壳与地幔分界的莫霍面。

前苏联挖了一个万米深洞,最后被紧急叫停,地狱之门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据说,他们花了整整20年时间,在科拉半岛钻开了一个深达12226米的深洞,要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就8850米。后来该计划却突然停止,官方回答是由于经费不足,而一名参与了深钻工程的科学家阿扎科夫向外界透露真相称井内出现了一些超自然现象,他们敲开了地狱之门!

前苏联挖了一个万米深洞,最后被紧急叫停,地狱之门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阿扎科夫向媒体透露称,在钻井达12000对米之后,遇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钻头到达了一全新的空间,这里的温度极高,就连钻头也会被融化掉,更可怕的是,有人听到了钻井下传来不断哀嚎声,仿佛是有人在地狱里发出求救一样,并用录音机录下了这段"来自地狱的哀嚎"流传网络,甚至从井口处还飞出一只全是漆黑,青面獠牙的怪物,它挥动着巨大的翅膀,速度极快的向天空飞去,转瞬即逝,人们看到这惊人一幕才意识到,也许他们打开了一道地狱之门。为了防止更可怕的事情发生,计划也就被迫叫停。

这个传闻从上世纪至今就一直广为流传,它最早于1989刊登在一家芬兰的报社,其报社性质类似于中国的《故事会》,而他最有知名度的作品便是这篇"来自地狱的哀嚎",不过该报社1989年就宣布倒闭。

前苏联挖了一个万米深洞,最后被紧急叫停,地狱之门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此外,这个深达12226米的井口,网传的"地狱之门"直径只有92CM,也就一个普通人胸围大小,试想一个靑面獠牙的怪兽是如何从这幺小的洞中飞出。同时,地球的半径有6371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那么这些钻井就连鸡蛋壳都没有钻破,同时,莫霍面这层的岩浆是流动的,温度达到1100°左右,且温度随深度的增加也在以200-400°的数值增加,要想在这样的高温下,正常运转钻洞是异想天开了。

前苏联挖了一个万米深洞,最后被紧急叫停,地狱之门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而那段来自地狱的录音,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过是来自1972年恐怖电影《贵族之血》的配乐。前面提到的科学家阿扎科夫,其实也根本不存在,不过是一个挪威的老师到美国参加学术交流后,突发奇想,向媒体宣称打开了地狱之门,再由报社渲染加工报道,并寄给多个广播电视台扩大知名度,后来有人找到这个老师采访,他表示就是想看一看这个捏造的谣言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前苏联挖了一个万米深洞,最后被紧急叫停,地狱之门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谣言经不起推敲,不攻自破。那么难道地球上就真的不存在地狱之门了吗?

其实,在位于卡拉库姆沙漠的中部,就有一个地狱之门,全名叫做土库曼斯地狱之门,它是一个直接大约70米的天然气坑,坑内整整燃烧了49年无止境的大火,俯拍这个地狱之门,就如一个漆黑的深渊巨口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