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和粟裕被誉为我军的"双子星",其军事才能说是绝世无双也毫不过分,时隔多年后,后人再回顾这两位战将的军功时,也不禁会加以思索:粟裕大将和林帅这两位战神之间,到底谁的军事能力更胜一筹呢?
想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还是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两位将军。
十大大将之首——粟裕
粟裕原名为粟多珍,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
1927年6月,粟裕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在同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并担任了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图~粟裕
这一起义也让粟裕在队里变得小有名气,他的军事天赋也得以展现。
1929年后,因为粟裕表现出众,屡立战功,便相继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位。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就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希望全国军民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军,号召得到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就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年,粟裕带领浙闽抗日游击总队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他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1939年1月,粟裕被安排去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役。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他歼灭400多名日伪军,俘虏了57名日伪军,而且还炸毁了一列敌军的火车。
立下大功的粟裕在同年8月被任命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副指挥。
图~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1941年8月,粟裕领导的要点争夺战取得了胜利,保证了根据地基本区的安定。
同年的12月26日,粟裕与自己心爱的女子喜结连理,她就是楚青。
楚青名为詹永珠,因为救国心切,参加了新四军。
为了不连累亲朋好友,她决定改个名字,只是叫什么,始终没有定下来。
图~开国大将粟裕将军夫人楚青
这时候,粟裕就在纸上写了将近二十多个姓,然后道:"那些'王'姓、'李'姓什么的,叫的人太多,选那些没有什么意思,不如就选这'楚'吧,叫着顺口!"也是在这之后,两人暗生情愫,走到了一起,并在黄海之滨石家庄结婚。
1944年3月,粟裕指挥车桥战役,并采用"掏心"战术,取得了攻点与打援双方面的胜利;
同年6月26日,粟裕又发起南坎战役,同样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粟裕为迎击国民党军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解放战争彻底打响。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粟裕表示,要让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考虑到粟裕的军事远见,中央最后接受了他的意见,改变了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
而粟裕的确没有叫人失望,同年7月中旬,他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以及5个交通警察大队,在内战初期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8年9月11日,粟裕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于16日发起济南战役,仅仅用了8天时间,就取得胜利,这战绩绝非一般人能与其匹敌。
同年的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
图~淮海战役首创一战法,粟裕大赞:你们三人的作用不亚于一个团!
这场战役是击溃国民党,三大战役的第二场战役,有许多解放军都牺牲在这场战役中。
因为当时的解放军无论是兵力,还是军火设备都不占优势,其战争样式最为复杂,政治影响也最大。
毛泽东也表示,粟裕在这场战役上立了大功一件。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牺牲的英雄举行奠基典礼。
毛主席为他们铲下第一铲土,已经是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的粟裕铲下了第四铲土。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77岁。
他的家人在火化完遗体后,从头颅骨灰中发现了三块弹片,一直到2003年,粟裕大将夫人楚青才公开了这三枚被珍藏了将近20年的弹片。
"常胜元帅"林彪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
9岁时进入私塾读书,13岁就读于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新学校,15岁便转到了武昌共进中学读书。
图~抗战时林彪在苏联被庸医误诊 憎恶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在租界内抗议日本资本家,便开始分发传单,发表演说,号召收回租借。学生的这些活动激发了工人压抑已久的不满,纷纷开始罢工,而这场运动也遭到了资本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无情镇压,英国巡捕开枪打死十三人,并逮捕了一百五十余人,导致数十人重伤。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五卅惨案!
当时的林彪也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当中,还成立了"共进图书社",并号召同学们阅读这些积极的书刊杂志。
同年秋天林彪毕业回到老家,为了让他照顾到家里,父母便给他找了一个教师的职位,可是林彪却拒绝了这份稳定的差事,一心决定为国家献上一份力量。
于是他便说服父母,在中共组织的批准下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在步兵科第2团第2营第3连。
在黄埔军校的这段日子,林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926年11月顺利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担任见习排长。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政变。
事发之后,周恩来接到中央指令,全权指挥南昌起义。而当时林彪所在的第二十五师便是南昌起义预定的战斗主力部队之一。
同年8月1日下午,南昌起义的队伍被敌军打散,林彪的队伍南下失败,他加入湘南武装起义,并上了井冈山,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图~南昌起义
1928年,南昌起义所保留下来的残余军队、湖南地方武装军队,同毛泽东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宁冈县砻市成功会师。
而当时年仅21岁的林彪担任了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一营营长,在这次会师之后,林彪在井冈山反"围剿"斗争中崭露了头角,他不仅行事机敏灵活,而且还十分擅长用兵,因其超高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并由此得到了提升。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能摆脱国民党军队追击,中央红军只能实施战略转移,放弃当时中央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长征途中陷入困境,他们必须在安顺场渡河,而渡河的唯一方式,就是乘船。可乘船最快也要一个月,国民党的军队在后方穷追不舍,乘船只能全军覆没。
为了能保证大部队撤离,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开始了夺取泸定桥的计划,而林彪自然也参与其中。
战士们踩着锁链,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最终成功夺下泸定桥。
而这次"飞夺泸定桥"战役也在林彪的功绩录上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图~飞夺泸定桥油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兼军政委员会书记。
当时,朱德为八路军的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在他们二人的手下有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129师。
除了115师的林彪之外,还有120师贺龙师长以及129师的刘伯承师长。
而在这三位师长中,林彪是最年轻的,在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之后,林彪便率军来到了华北战区的抗日前线。
他与聂荣臻在干部会议上拟定出"平型关出击计划",为了知己知彼,他在平型关乔沟一带进行了三次实地考察,正是前期的诸多准备,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取得八路军出师以来第一次大胜利。
史称:平型关大捷。
抗战结束之后,林彪于1946年12月17日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他采用了"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战术,瞬间就打破了敌方"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
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力量也在这次战役之后被彻底削弱,东北局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8年,林彪先后领导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两场战役属于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对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决定性作用,他谋划准确,决策果断,指挥得力,更知道怎么才能鼓舞战士的士气,可以说是逢战必胜,这也让其"战神"的名号流传得更广更远。
图~从亲密到决裂
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事情败露,他便带着自己的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准备乘飞机出逃。
9月13日凌晨3时,林彪一家人所乘坐的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坠毁,无一人生还。
林彪、粟裕究竟谁更胜一筹?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方角度进行一个比对。
林彪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属于"科班出身",而粟裕只是湖南省立第二师范的毕业生,所以有些人会片面地认为林彪强于粟裕,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当时的红军队伍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只要有一颗爱国的心,有不怕死的精神,就可以扛着枪上战场。
更何况"英雄不问出处",有很多战士并不是军校出身,却也立下了无数战功。
两人在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林彪就成了"最年轻的团长",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平型关大捷使其名声大震。
反观粟裕只是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副司令,后来才调任为先遣支队司令员,在名望方面是比不上林彪的。
但是恰逢林彪时运不济,被友军误伤之后,只好到苏联养伤,一直到1942年,他才得以康复,回到延安继续革命工作。
在这期间,粟裕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历经无数生死,带兵的本领完全不输于军校出身的林彪。
等到解放战争的时候,林彪是东北野战军司令,他在东北战场上也有过四次败仗,不过在最后的辽沈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而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他所率领的军队在华中战场上七战七捷,而且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少胜多,战绩可以说相当了不起!
图~粟裕与林彪参军时间相仿,也是年少立功,晋升很快
其实单看功绩,并没有办法看出两个人到底谁更胜一筹。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林彪仅是在解放战争中就剿灭了敌军50个师,这可是相当于国民党总人数的五分之一,甚至是更多。
粟裕则先后立下七件大功,甚至一口气就剿灭了四个蒋中正的本系部队,那里全是个顶个的实力战将,却被粟裕打得落花流水。
蒋介石见状本想加大兵力,一举歼灭粟裕,可没想到粟裕越战越勇,最终还是仓皇而逃,再不敢攻进来。
而且两个人的作战风格也大不相同,这一点从当时林彪指挥的四平战役中就能看出来,他在得知打援的队伍和国军援军交火之后,就下令撤退,希望能减少我军的损失,保留实力。
因此可以看出,林彪的战略更讲究"稳中求胜"。
但粟裕不同,他的所有作战经验都是从战场上学来的,比起有序的策略,粟裕更倾向于天马行空,所以总是会打得敌军措手不及。
因此两位大将军的实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只不过是军衔不同而已。
"两大战神"
纵然总是有人会将两人进行比对,但林彪与粟裕两人却是惺惺相惜的好知己,从没有互相嫉妒。
图~井冈山上的41位黄埔学生:林彪最为显赫
林彪是个不愿意多言的人,再加上性情孤傲,更是很少有人能与他谈得来,可是只要一见到粟裕,那话匣子便是怎么都收不住。
他们二人初识的时候,都只是个连级干部,不过粟裕不是军校出身,又是连跳两级的新人,所以总是显得稚嫩一些。
那个时候的林彪年轻气盛,总是愿意跟战友拼战功,甚至还有在小本子上纪录自己的功绩,再加上他高傲的性格,很少有知心朋友。
但偏偏就是在见到粟裕之后,林彪一下子就认定了他,两人很快就成为了至交。
解放战争的时候,林彪在得知粟裕的战绩之后,坐在办公室一个劲儿地琢磨他的战略,最后不由赞叹道:"粟裕尽打神仙仗。"
图~粟裕
这话一出口,在他旁边的参谋长刘亚楼有些摸不着头脑,林彪解释道:"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这样的话,刘亚楼几乎没有从林彪这里听到过,能得到这般夸赞,可见粟裕在军事上的才能并非常人所能匹敌,而且他也是发自内心地佩服粟裕。
在淮海战役之后,粟裕可以说是"一战成名",林彪赶忙让刘亚楼去找淮海战役的资料。
因为没能找全,林彪竟有了些怒色。
看着林彪的神情,刘亚楼有些不解,于是笑着问到:"林总,您对华野的作战情况这么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李彪看着刘亚楼,正色道:"你这话说的就是欠考虑了。
首先,我对那些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其次,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要比你们更深刻。自打南昌起义之后,就数我们两个打得最好。
后来,我带领的军队都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肩上的担子太重,所以每一次战略布局都要十分慎重。毕竟是主力部队,一定要等到有八九成把握的时候再实施计划,不然所承担的风险太大。
而粟裕同志离中央远,长期孤军作战,大多数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紧急态势下打仗。
若是,不铤而走险,那面临的就是全军覆没。
所以也养成了他敢做敢想,更敢冒险的特点。
就豫东战役,我看最多也就是五成把握。这次的淮海战役也是,粟裕同志也没有极大的把握,可他却一下子困住了杜聿明,这战略手法,难道不知道我们值得研究、探讨借鉴吗?"
而粟裕对于林彪,也是相当钦佩。
当时毛泽东叫他去打台湾战役,可他考虑到参战部队不仅是三野全军,还有其他野战军四个军的部队,更何况这场战役还涉及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局势,于是毫不犹豫地提议,派林彪来主持战役,自己做华东战区的军事主官去协助林彪工作。
周恩来曾表示,这些救国救民的英雄没有分别,他们都是流过血,负过伤的真英雄,他们所创造的功绩都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无高低之分。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
两位常胜将军在和平之时也会对饮一番,回忆着当年在疆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光,感慨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而我们后人,也会时不时缅怀这两位英雄,感谢他们为我们做出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