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们,在回看唐王朝的时候,往往都会被当时那种无处不在的盛世气象所折服。在唐朝的时候,涌现了一大批文化水平极高、执政能力极强的良臣能吏,比如被唐太宗盛赞为自身明镜的魏征,“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历经三朝,初心不改,辅佐唐玄宗成就“开元盛世”的姚崇……这些人中龙凤如繁星一般,前赴后继,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行政部门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而这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局面,则要归功于唐代自太宗李世民开始,依托“甲库”建立起来的,完备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可以说,唐代的“甲库制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对官员人事档案的系统化管理。而这种基于透明化、规范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极大地改革了前朝的弊端,完善了选官用官流程,奠定了大唐的盛世之基。
一、甲库:唐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处”
在唐代,对于官员的人事档案,有个专门的称呼,叫“甲历”。这个甲历的性质,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档案”和“简历”的结合体。一方面,它由专门的负责人编写,记载着一个士大夫从步入官场开始,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详细任职经历,包括出生地和家庭信息,授官情况,官名、品阶、为政功绩、考选等等。
而这份记录着一个唐朝官员所有信息的档案,要从地方向中央一层层报批递交,在每一个行政级别,都会被誊写一遍,作为专门的存档,放入对应的档案库中。存放甲历的档案库,就叫作“甲库”。
在唐太宗时期,“甲库”就已经被陆续设立起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更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甲库制度。在唐代,从州县的地方行政机构再到中央的三省六部,每一处都设置有专门的甲库,用来保存这些珍贵的人事档案。官员的铨选和考课工作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因此全国各地不同级别的甲库,每年也都需要更新一遍。
而中央的甲库,管理则更为严格一些。三省六部中,中书、门下、吏部各自都设置了专门的甲库,每到考课官员功绩的时候,库门打开,三部的负责人会组织联合的审查,核验手中的人事档案。只要有一个甲库出了问题,那么该官员的“档案”就全部作废,升迁也就无从谈起了。
贞元年间的名臣杨于陵,在当吏部员外郎的时候,就曾经主持过甲库的考课工作,因为档案的格式不对,甚至驳回了宰相亲戚的升迁要求。当时人事档案管理的严苛程度可见一斑。
二、甲库制度造就的”透明化“盛唐官场
1.与科举制相辅相成的甲库制度:统一标准,任人唯贤
唐代之所以能建立此如此完备的甲库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人事档案”这个东西,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很久,在商代的时候,就有“谱牒”专门记录皇室和官员的身份信息。但这一时期,选官的标准是“世袭”的,因此谱牒上记载的也都是家世和血缘之类,并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能力。
汉代的时候,随着儒学的兴起,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死后,曹丕为了争取世家的支持,重新设立了按门第和家世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他把选官任官的标准完全交到了门阀世家的手中,官员的“档案”往往在地方就被截留了,不同地区也没有统一的核验标准,这就导致中央收集到的档案,都是被地方上的权贵根据自己的需要“黑箱操作”的结果,以此为标准遴选出来的人才,也都是为自己的家族而非国家利益服务。
而隋唐以后,科举制的确立和全面发展,让选官的权力重新集中到了中央政权的手中。唐太宗那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说的就是这件事。但是在唐代,想要真正步入官场,除了科考之外,还要经过另一重选拔,那就是基于甲库制度的铨选制度。
唐代的读书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地方政府就开始为他们书写“人事档案”甲历,通过科考后,他们的档案会被层层递交到吏部,按照规定统一安排职位:职级在三品以上的官员,要奏请皇帝,直接任命;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则由宰相提名;六品以下,统一由六部任免。而在这个过程中,任免的每个步骤,都要写在甲历档案当中,作检验和考核的材料。
这个严密的人事档案书写和整理流程,让唐代官员的考课过程变得“一目了然”,选官用官的权利,也由此被彻底地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并制定出一套统一的、适用于全国赏罚标准。魏晋时期那种世家大族为了一己私利,任意定级的情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与之相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风气,开始在各地盛行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从中央到地方:事无巨细的”人事档案“,让顶替者无路可走
唐代甲历和甲库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人事档案制度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除了制定了全国的统一标准之外,它内部严密的收集、整理、保管和修整流程,极大地杜绝了在信息流通不及时的封建社会中,官场上各类“冒名顶替”的可能,其科学性和严谨性,让后世的人叹为观止。
首先,甲历档案从创建到入库,都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以一个月为期限,不得延误,其时效性几乎可以说是与科举流程同步,很多时候,参与铨选的读书人还没来得及去吏部报道,他的甲历档案已经先一步快马加鞭地送到吏部官员手中了。
甲历入库之后,管理档案的甲库令史会将它们按照年度划分不同的大类,大类之下,还会根据不同人的出身、品阶再细分成几个小类,最后递交到吏部,由南曹官员亲自核验登记,整理成册,直接反馈给皇帝。
每个甲库还都有自己专门的印章,以防涂改伪造,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纸张较多的甲历,还会加盖专门的“骑缝章”,方便查漏补缺;地方上,每个行政级别都设置有对应的甲库,到了中央,甲历则会被汇总,并复制为四份,在尚书、门下、吏部的甲库中各保存一份,最多出的一份,则交由宫中内库保管。
为了更好地管理甲历档案,《唐六典》中还设置了专门的条目,以律法的形式,将归档、转移、甄别简历的规则和流程确定了下来。
这些事无巨细的人事档案管理措施,让“冒名顶替”在唐代彻底成为了“不可能的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唐代官员群体的质量和公信力,成为李唐王朝国祚得以延续近三百年的关键。
三、拯救唐王朝于危亡之中的甲库制度
1.甲库制度:安史之乱中维持国家行政机器运转的“生命线”
唐玄宗晚年的时候,以杨国忠乱政为引子,唐王朝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宦官弄权、藩镇割据的弊端全面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几乎动摇唐帝国国本的危机“安史之乱”。而这个时候,以甲库制度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全国范围内的严密的官僚体系,成为支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的“骨架”,把唐王朝从破碎的山河中重新扛起来,又走过了一百五十余年的漫长光阴。
安史之乱时期,在皇帝都已经逃出京城的情况下,各地的官僚系统却因为有着完善的档案信息,所以依旧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官员,并根据他们的档案安排好职级,各行其是地运作,这些官员们的努力,极大地保全了地方的丁口、财产和资源,支撑起整个国家的平叛和行政工作,成为了唐帝国当之无愧的“生命线”。
2.统治者全国范围内重新整理甲库,甲历档案成为中晚唐时期选官用官的唯一标准
甲库制度在安史之乱中发挥的作用,让唐朝的统治者大为震惊。到了唐德宗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增补、征集甲历档案的活动。各地方州、府、县,都需要按照中央规定的统一格式,为每个举子和官员登记造册,重新更定甲历,每一份甲历的末尾,都哟啊盖上所属地方州级别行政长官的大印,然后送交观察使,由中央派驻专门的人员统一核查,核查无误后,还要重新封存,再加盖一层大印,最后报送至三省六部。
到了唐中后期,甲历制度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科举制,成为唐帝国选官用官的唯一标准,享有“独一无二”的超然地位。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军人,其升迁、考课皆由甲历档案而定,以此维持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结语: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也最辉煌的一个历史阶段之一。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层面来说,都取得了无数举世瞩目的成就,威加内外,万国来朝,甚至直到现在,世界各地华裔的聚居地,都以“唐人街”作为代称。而甲历与甲库制度,则是这些成就中最辉煌的一笔,书写了中国档案事业中一个崭新的篇章。
唐以后,这个档案制度被宋、元、明、清依次沿袭下来,成为了真正的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工具。完善档案制度,杜绝“冒名顶替”,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共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下,依然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