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70年没人动的那段历史,这次俄共亲自翻了出来。
一纸决议,把赫鲁晓夫定下的“定论”推翻,斯大林的名字重新写进主线。
这场翻案背后,还有很多没说出口的东西。
压了70年的话,被写进了决议
2025年7月5日,莫斯科郊外的扎列奇耶,俄共十九大开幕,不算高调,不设现场直播。
一纸决议,把1956年的老账揭了个底朝天。
内容不长,不绕圈,直接表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政治上存在偏见、历史上有重大错误,误导了几代人。
没用任何修饰语,字字生硬。这段话一亮出来,下边好几位老党员脸色直接变了。
有人盯着原文看了十几秒,有人翻会议资料找出处,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修正,是翻案。
赫鲁晓夫的报告,在苏共党史上压了快70年,就连苏联自己,后来都不敢推翻它。
这次俄共动真格了,连“个人崇拜”这四个字都不再默认。
决议中写得更直白:斯大林时期的肃反和镇压,应在时代背景下重新分析,不应“一棍子打死”,赫鲁晓夫的讲话,过于强调个人责任,削弱了集体政治意志的历史作用。
一句话,苏联变调,从那场讲话开始。
文件一出,很多党史研究者第一反应不是质疑,而是沉默。
有专家私下说,这份材料至少准备了四年,久加诺夫早在2021年就开始组团队、跑档案,查那些1956年之后被封的内部报告。
2023年底,俄共开始在基层做党史听证,反馈最多的,就是“不能再回避斯大林”。
这次大会不设媒体提问环节,也没开放直播。但到了下午,决议全文上传官网,页面简洁,文件名就五个字:“历史评估更新”。
这不是修改,是挑明了说——当年说的,全错了。
1956年那场会议,谁都没想到会爆成今天这个样子
1956年,苏共二十大。
闭幕式结束,全体代表坐回会场,说要再加一场“内部保密会议”。
不少人都没明白干嘛,直到赫鲁晓夫拿出那份《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稿。
整整四个小时,他把斯大林三十年执政经历,几乎翻了个遍,清洗、肃反、下令、签字、镇压,一桩桩,一条条,干巴巴念出来。
很多在场代表是老党员,经历过战场、见过肃反,听到那些词的时候,没人敢抬头。
赫鲁晓夫讲完最后一句:“我们不能继续为一个人的错误而承担后果”,全场起立鼓掌。
鼓掌,是因为终于有人破局;沉默,是因为谁都知道,这一刀割下去,党就不再是原来的党了。
报告内容本该保密。苏共要求传达到各地党委,仅限口述,不许留痕。
结果不到两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拿到了英文版。
三个月后,《纽约时报》全文刊登,全球震惊。苏联还没发声,全世界都知道:斯大林被定罪了。
这份报告,开启了“去斯大林化”,也撕开了党内认同的裂口。
清洗平反开始,全国改名、撤雕像、街道换牌子,一夜之间到处都是“重新命名”。
很多干部说,自己半辈子坚持的信仰,被一个报告一夜击碎。
到1991年,苏联解体。有人回看这三十年转向,起点在哪?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指向1956年那次“秘密会议”。
决议一旦下笔,信仰就变味了;架子一旦动,系统就跟着摇。
而这次俄共的决议,就直接写明:赫鲁晓夫的那场讲话,制造了长达数十年的思想混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源头。
用的是“源头”两个字,不再遮掩、不再模糊。这种语气,从没出现在党内正式文件里。
七十年前的决议,七十年后被当成“错误源点”。历史写到这里,不是轻轻一笔,而是摁在纸上的力道。
动手的,不只是久加诺夫一个人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久加诺夫一个人的翻案。错了,背后动手的人多得很,只不过一个都没说话。
早在会议召开前两个月,乌里扬诺夫斯克党史办就在清点档案。
理由写得很官方:“档案数字更新与去重”。
其实谁都知道,清的不是数字,是三十年代的冤案记录,是肃反时期的干部名单,是1956年后被丢进地窖的历史线索。
萨拉托夫州党史组接着开了闭门会,调来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内部传达手册,一页页复印。
现场没人讨论,全是低头翻页的动静。
就在大会召开前一周,红场纪念馆管理局突然接到一道通知:准备新布展草案,重点突出“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果”。
关键词:斯大林,工业化,成果。
这句话十年前没人敢写,五年前写了会被压。现在直接出现在国有机构的通知单上,不是个人拍板,是上边有人点了头。
而地方党史部门反应更快,文件没公布就已经启动教材改写——2026年版《苏联史》修订草案里,“去斯大林化”被挪到了副标题,“赫鲁晓夫讲话”章节后标上注释:存有争议。
这一整套动作,没有一个人主动发声,全是默契,全是提前演练,全是早就准备好了一份“如果有一天”的剧本。
再说久加诺夫,他不是第一次“打斯牌”。
2005年,他在杜马演讲提过:“不能用西方价值评估苏联功过。”那次讲话只登在党报角落,没水花。
到了2010年,他悄悄推动过一次地方试点——伏尔加格勒机场更名为“斯大林格勒机场”。
当时提案遭到强烈反对,媒体集体沉默。没通过。
一直到2022年,重提旧案,这次通过了,机场改名后,三天内涌来超过10万人拍照打卡,没人采访他们,没人引导他们,没人阻止他们。
这就是信号——不是民众突然怀念,是党内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不想再忍。
他们不说话,不做社论,不推社交话题。他们翻文件,查会议纪要,改教科书,换城市名字,把被压住的那套逻辑,一条条悄悄拿回来。
等大会一开,全盘摊出,一声不吭,直接落地。
媒体不提,但每个人都收到文件了
会议闭幕当天晚上,俄共官网挂出了十九大决议全文,PDF格式,无配图,无前言,页面设计简单得像一份会议纪要。
但打开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会议纪要,这是七十年历史叙事的改写稿。
第二天早上,叶卡捷琳堡市档案馆收到三箱资料,来自俄共中央文件库。封签上的字只有一句话:“原始数据,请备份。”
接着,远东技术大学宣布提前调整课程内容,取消原课本中“个人崇拜灾难”标题,换成“党内认知转向”。
全俄五十七个党校,在三天内,收到中央发的“结构性审阅文件”。通篇内容无情绪,全是条款:
· 删除1956年后未审核数据
· 修改赫鲁晓夫报告章节文字
· 恢复对斯大林工业战略描述内容
没有口号,没有总结,只有行动。
外媒开始发稿。《纽约时报》用了“重构神话”这个词,《泰晤士报》更直接,说俄共“纠正了长达七十年的历史判断”。
他们读得懂文件,也看得清节奏:这是一个政党,用文件对文件,用决议打断过往的决议。
久加诺夫没有接受采访。他只站在会议台上说了一句话:“历史不能长久沉默,我们回来了。”
话音刚落,底下有人站起鼓掌。
不是所有人都站,也没有口号,但那一刻,全场都没说话。因为谁都明白——文件已经下发,认知已经改写,沉默也变成了表态。
参考资料:
《俄共通过决议:认定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存在错误》·观察者网·202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