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
因为家里不差钱,又有很多藏书,所以董仲舒有了学习的机会,并学的很好。
那么有多好呢?
据史书记载,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讲学了,而且颇受欢迎,因为学问渊博,又教了一大帮学生,所以他的名望是与日俱增。
汉初执行的是举荐制,董仲舒这么有名望,自然也就被举荐进了体制内工作。
汉武帝继位时,他本来在地方上工作,但后来汉武帝发了份招贤令,希望各地的有才之士,能到中央来协助他搞改革。
董仲舒当时已经四十岁,不说是名满天下,也算是儒学大师,因此他也被推荐到了中央接受选拔。
汉武帝的这次选拔,有点像后面的科举,过程还挺严谨。
不过当董仲舒在参加第一轮考试的时候,却犹豫了,他不知道自己该露出点真本事,还是要藏拙。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顾虑呢?
因为早在汉景帝在世时,朝廷就在执行黄老之术的情况下,招募过儒家的人来参政议政,当时有个叫辕固的大儒,在这场学术讨论上,那是压着黄老之学打,因此而触怒了窦太后。
结果窦太后让人把他扔到了猪圈中,他差点就被猪给拱了。
因为有这么一个代表性的事件,儒家的门徒对朝廷的态度就很担心,生怕再次被折辱。
汉武帝搞这个招聘,也不是第一次了,不过第一次时窦太后还活着,所以他没敢去,结果汉武帝都差点因为这次的行为,而丢了皇位。
汉武帝这次搞招聘的时候,窦老太后已经死了,所以董仲舒才敢出山,但是他的担心仍在,所以不太敢说真东西,便稍微敷衍了一下。
但是汉武帝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帮人的顾虑,因此第一次笔试后,他又组织了两场测试,他的坚决态度,果然换来了董仲舒的真东西。
那么董仲舒的真东西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聊另一个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搞人才选拔,他到底想干什么?
我们之前聊过,汉朝建立之后面临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如何解决刘氏皇权的正统性问题,如果大家还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为取代皇权的理论,那么刘氏的皇权就算是抢来的,那么别人自然也能抢回去,这个观点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如何解决皇权的权威性,汉初的时候,名为郡县制,皇帝是九五之尊,但实际上玩的还是郡县制,皇帝不过是大哥大,诸侯是大哥,大哥大实际并管不了大哥的小弟;
第三,如何解决皇权的集权问题,汉初之时,皇权和诸侯以及藩王,基本算是各过各的,后两者都有自己的军权,皇权轻易都不敢招惹这俩;
除此之外,还有衍生出来的更多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意识形态上有所突破,因为汉初推崇的黄老之学,其实是助长这种问题发生的。
而董仲舒后来提出的“天人三策”,基本在理论上,帮汉武帝重新梳理了意识形态,如果按照董仲舒道德理论,那么汉武帝想解决的问题,基本都可以解决了。
因此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以后,汉武帝就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那么按照道理来说,董仲舒这算是立了大功,那么他后来为何没有得到汉武帝重用,还差点被汉武帝给杀了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董仲舒的这套理论是有后门的。
通过这个后门,儒家可以从中得到两个好处:
第一,合法的参政议政;
第二,慢慢成长为一个新的阶级;
儒家的这个后门,让汉武帝很生气,但又没办法,而董仲舒又经常借着这个后门搞事,所以汉武帝很生气,于是汉武帝改革的“首功之臣,并没有的到应有的报仇,还差点因此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