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奇袭集义村敌据点

2025年07月08日06:32:08 历史 1854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奇袭集义村敌据点 - 天天要闻

在集义青纱帐里的游击队员(资料图片)。

  集义村原属徐沟县管辖,位于县城东10华里处。早在唐代天宝年间,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当地群众自发在此集结义军,“集义村”由此得名。

  集义村的地理位置重要,与正北的大常镇、东南的榆次县东阳镇呈犄角之势。由于3个村镇距离相近、公路相连、电话相通,日军侵占后派兵驻守,形成了严密控制徐沟、榆次、太谷三角地带的“格子网”。地处平川中心、背靠徐沟县城的集义村,更被敌人视作要地,常驻有七八十名敌伪人员,区公所、“宣抚班”、新民会、合作社等敌伪机构也驻扎于此。日军强占了集义村东的一个大院,修筑碉堡工事,妄图长期盘踞。

  这一据点曾被拔除过,可敌人很快又重新占据,增修工事继续驻扎。为守护太行吕梁地下交通线的安全,活跃在敌占区的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

  首战波折

  1943年初夏的一天夜里,同蒲支队40余人在政委周其德的带领下,从小王村摸进集义村。通过前期侦察,他们得知敌驻大院的对门是老乡刘玉娃家,若能在玉娃家中隐蔽,待次日拂晓出击,定能将敌人全部歼灭。

  然而,当队伍准备翻墙而入时,刘玉娃家的大狗突然“汪汪”狂吠,引得左邻右舍的狗都跟着叫了起来。敌哨兵闻声开枪报警,其他日伪军迅速进入阵地,顿时枪声大作,同蒲支队原定的奇袭计划落空。

  吃一堑,长一智。在撤退路上,队员们一起复盘,总结教训:要想偷袭成功,必须先解决狗的问题,得想个不声不响消灭狗的办法。七八天后,同蒲支队暗中部署,安排人手将村里数户人家的看门狗用药毒杀,同时让村里的联络人员四处谎称村里暴发“狗瘟”,还会危及人命。驻守此地的敌人信以为真,生怕“狗瘟”蔓延波及自身安危,于是下达命令要求全村灭狗。短短几天,村里的狗所剩无几,为同蒲支队再次行动扫除障碍。

  暗夜潜伏

  一切准备就绪,周其德决定再次攻打集义村据点。

  夏夜,寂静无声,星光洒在大地上。同蒲支队踏过麦地,从小王村边穿过,顺利进入集义村,来到刘玉娃家院内。

  刘玉娃一家见到个个佩带短枪、气宇轩昂的队员们又惊又怕。周其德赶忙安抚:“别怕,我们是八路军,从不伤害、欺压百姓,在你家待一会儿就走。”随后,他们请刘玉娃一家人住进西房,腾出东房两间大屋供队员休息,并在房顶上安排了两名潜伏哨。

  安顿好后,周其德与刘玉娃攀谈,得知前一天驻在此处的10多个鬼子全部回城了,眼下只剩伪军和汉奸。一些队员听闻有些失望,经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即便打不到日本鬼子,消灭几个伪军和汉奸也不枉来一趟。

  等待出击的夜晚格外漫长,敌哨兵的脚步声和呼喊声,时刻提醒着身处虎穴的队员们保持警惕,不能发出一丝声响。越是如此,队员们越觉得难受,有人喉咙发痒,爱抽烟的王玉珍只能用被子蒙住头清清嗓子。尿急仿佛会传染,一个人想上厕所,其他人也想去。为了不惊动敌人,大家只好在屋里放置了马桶。

  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发生了什么?队员们侧耳静听,除了村里残存的狗叫了几声,再无其他动静。房上的哨兵扔下两颗小石子示意没有问题。周其德还是不放心,轻轻爬上房顶查看,确认是敌哨兵为壮胆而开枪,这才安下心来。

  熬过漫长的夜,拂晓来临。周其德压低声音,用简短有力的话语动员全体队员,并将一颗小土块抛上房顶,撤回哨兵。随后,队伍按各组顺序沿墙根隐蔽在临街大门洞后。

  破晓决胜

  天空在鸡鸣声中渐渐泛起鱼肚白,周其德和王玉珍透过门缝紧盯着敌据点。

  随着敌哨声响起,碉堡内的敌人陆续起床。哨兵打开据点门,搬开铁丝网。院里的伪军三三两两走动,有的打哈欠,有的伸懒腰,毫无防备地等待出早操。队员们见状,轻轻拉开枪栓,蓄势待发。

  几分钟后,敌人开始集合。伪军排长一声令下,敌人徒手走出大门,朝村东头跑去。

  攻击的时刻到了。周其德下令打开刘玉娃家的院门,王玉珍带领第一组队员如猛虎般冲进敌据点院内,迅速抢占大碉堡。其他各组也按计划冲入,收缴武器弹药,抓捕留守伪军。伪军哨兵吓得呆若木鸡,纷纷缴械求饶。当出操的伪军返回时,发现据点异常,试图反扑,周其德用驳壳枪连射两下,吓得他们抱头逃窜。

  这场出奇制胜的战斗很快结束,同蒲支队打死打伤敌人10余名,俘虏10余名,缴获51支枪支、一部电话机以及一批子弹、手榴弹,无一人伤亡。

  徐沟县城的敌人得知据点被端,慌忙派大队人马赶来救援。此时,同蒲支队早已背着缴获的武器,在晨雾的掩护下,穿过田间垄道,消失在麦海之中。

  战斗胜利结束,同蒲支队第一时间对被毒死狗的老乡进行了赔偿。当乡亲们了解到背后的隐情后,怀着对子弟兵的信任与支持,将赔偿悉数退回,生动地演绎了浓厚的军民情谊。

  记者 史鹏程 见习记者 孙佳敏 太原日报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 天天要闻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女演员远野凪子近日疑似被发现死于家中,年仅45岁。7月3日,远野凪子的助手前往其位于东京都丰岛区的公寓拜访,却始终无法与她取得联系。助手随后联系公寓管理公司并报警。警方在室内发现一具倒在地上且已腐烂的女性尸体,现场确认该女性已经死亡,根据状况判断其死亡已有几天时间,警方不认为存在被害...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 天天要闻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昨天有网友在《从监督中拿出20%甚至50%的人来搞调查,那会如何》留言说:举个例子,10年前验收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任监督员,到第10个监督员的时候着火了。前面9人没事,第10个进去了,这冤不冤呢?如果隐患很好整改,没有一点压力,为什么前面9个不做?为什么就认为在第10个人身上就应该做,而且能做,还能做好?这段话是什...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 天天要闻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原标题: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重读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1月《闪闪的红星》是李心田写于60年代的小说,原名为《战斗的童年》。1972年,该作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入选教育部红色经典阅读书目,成为革命传统教育范本,被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文字,19...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 天天要闻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号默盫,浙江黄岩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和地方文献专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学教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两广师范学堂监督、礼部顾问官。王舟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学术史》《读经札记》,编纂有《光绪台州府志》《默盫集》,辑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遗书》等。近日,...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号角。作为事变中的重要场景,卢沟桥迅速为国人所熟知...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 天天要闻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古代北魏,宫里的女人想往上走都难。尤其对胡氏来说,她面前摆着的,不只是后宫的明枪暗箭,还有一道横了百十年的规矩——“子贵母死”。道武帝拓跋珪定这规矩时说得明白:皇子立为太子,亲妈就得赐死,怕的是外戚仗着太后的势乱政。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 天天要闻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师范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无党派代表人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18时14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孙大业先生,1937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温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石...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 天天要闻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范子文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陕西省绥德县人,享年66岁。早年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奇袭集义村敌据点 - 天天要闻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奇袭集义村敌据点

在集义青纱帐里的游击队员(资料图片)。  集义村原属徐沟县管辖,位于县城东10华里处。早在唐代天宝年间,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当地群众自发在此集结义军,“集义村”由此得名。  集义村的地理位置重要,与正北的大常镇、东南的榆次县东阳镇呈犄角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