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制中,加衔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做法,而且有很多都属于例行性加衔,比如内阁学士例加礼部侍郎,总督例加兵部尚书、巡抚例加兵部侍郎,等等。那么,加衔的目地是什么?官员有了加衔会带来哪些好处。
御史就以认知度最高的总督为例,具体来讲一讲有关方面的知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先来说总督加衔的目的
其实这一点在《大清会典》中就有明确的说法,就是四个字——以显其秩。总督始于明代,起初的时候属于“临时差遣”,当某一地区出现重大的军政事务时,皇帝往往派遣京官以总督的名义统辖全局。
因是临时差遣,所以并不是编制内的正式品官,具体品级以原品而定,如果是尚书出任总督则是正二品,如果是侍郎出任则是正三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凡是出任总督者,级别一般都不会低,至少是侍郎起步。
清代时总督从临时差遣成为了地方常设官,因此也有了固定的品级,即正二品,所以在很多清代史料中都明确记载,总督原品为正二品。
有一点是需要强调的,明代的部院长官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设的,比如总督以兵部尚书出任,那么京师的兵部尚书就要另委他人,可以这么理解,明代可以同时出现几个兵部尚书,而且都是实职。
清代的各部院尚书、侍郎、御史等官则是有定额的,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增设,因此就不像明代那样以部、院职为总督本官,而是改兼部院衔。通俗地说,明代的总督是兼兵部尚书,而清代的总督则是加兵部尚书衔。
乾隆朝以前,总督加衔并非都是兵部尚书,也有一些是兵部侍郎,至嘉庆朝以后才形成定制,所有总督才统一加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
按照主流的说法,总督加了兵部尚书衔以后,就有了节制兵权的权力;加了右都御史衔后,就有了监察地方之权。
御史认为,这一观点存疑。因为清初的时候,总督基本上都没有加兵部尚书衔,但是却完全不影响他们节制辖区内的兵权。实际上总督节制兵权本身就是被法律认可的。
根据《清朝通典》的描述,总督的职掌为:“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可以看出,有没有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加衔,总督都具备节制兵权和监察地方的职能。
总督之所以加兵部尚书衔,其根本原因就是随着总督地位的不断提升,实际上已经和部院长官同等重要,皇帝需要给出一个相匹配的身份,这才有了加兵部尚书衔的做法,也就是“以显其秩”。
总督加了兵部尚书衔后有哪些好处?
明清时期官员品级是摆在第一位的,不管实权有多大,如果品级不够都无法彰显身份地位。总督主政一省或数省,在皇帝心目中与六部尚书已经不相上下,有些总督的地位甚至超过尚书,比如直隶、两江,很多时候都有大学士头衔。
可问题是总督原品是正二品,当年雍正帝在官品改革中,只是将尚书从原先的正二品提到了从一品,而没有将总督的品级对应提升。既然总督和尚书同等重要,那么就必须要在品级上进行划一。
只有品级划一,总督在尚书面前才不至于低人一等,这就是加衔后带来的政治收益。不过要注意的是,加衔和本职还是有区别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加衔就是“享受”的意思,即副部级享受正部级待遇。
正是有这样的区别,所以官方政书中描述总督的品级所用的词汇就叫“正二品加从一品衔”,排序也在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之后。
除了政治收益外,加尚书衔也会带来一些实在的好处,按照清代官制,官员俸禄是按品定级的,加了尚书衔后,俸禄待遇要比此前略高,尽管对于总督来说,一年几十两的收入并不多,但总比没有要强。
经济收入还是其次,有了从一品衔顶戴、补服也上了一个等级,如果说俸禄增加可有可无,那么冠服等级带来的虚荣则是实打实的,站在巡抚面前就明显有高人一等的感觉。
此外,一品官有很多待遇也是二品官无法享受的,最典型的就是死后赐谥。按照清代的谥法制度,只有一品官死后才有请谥的资格,且这一条是硬指标。
所以总督死后,礼部可以按照规定请谥,封建时代有谥和无谥完全是两个概念,即所谓的“生有爵死有谥”,死后有谥代表了盖棺定论,得到了朝廷和皇帝的认可。所以在清代很多总督都有赐谥的案例,而巡抚则不多见。
最后,一品官在荫生、封赠方面也比二品官高出一个等级,儿子按例可荫五品官,祖、母、妻都可封一品诰命夫人。尽管说一品官和二品官在某一个方面的待遇相差不大,但是综合多方面来看,差距就十分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