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探哨丨横断山中:“云岭第一哨”

2025年01月17日23:30:28 历史 4916

横断山中:我站“云岭第一哨”

——探访武警云南总队德钦中队某警戒执勤哨位

■王 旭 解放军报记者 杨 艳

三九探哨丨横断山中:“云岭第一哨” - 天天要闻该中队官兵徒步巡逻。涂志强 摄

彩云之南,四季如春。难以想象的是,在风景如画的香格里拉,却有一个地方常年难见一抹绿色。在这荒芜之地,有一群“橄榄绿”长年坚守,用忠诚与热血护卫一方安宁。

元旦刚过,记者坐高铁、乘飞机、转汽车,辗转近20个小时,赶往武警云南总队德钦中队某警戒执勤哨位。

虽然这里到香格里拉市的直线距离并不太远,但因地处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横断山脉纵深处,年平均气温只有4.7℃。

汽车盘山而上,随着海拔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周边环境也越发孤寂。抬头望去,远处雪山连绵不绝,山间金沙江蜿蜒流淌。

“哨位驻地位置关键,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堪称‘滇藏咽喉’。”与记者同行的该中队干部付云介绍,这个警戒执勤哨位是从云南通往西藏的最后一道关卡,被称为“云岭第一哨”。

行经一段山路,山壁有落石滚下,车身不时响起碎石敲击的声音,记者有些紧张,驾驶员却表现得云淡风轻。他告诉记者,之前走老路时,途中遇到落石,行经结冰路段车轮打滑都是常事。这条新路修好后,官兵前往哨位再也不用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雪山垭口,而且经过的结冰路段也比以往少了,行车更加安全。

一路颠簸,终于抵达目的地。只见一座二层小楼孤零零地“扎”在公路旁,小楼背面临江,正面是光秃秃的陡峭山崖,几名战士正忙着铲雪破冰,防止过往车辆打滑。

“执勤哨兵在做好过往车辆检查工作的同时,还会为遇到困难的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付云为记者讲起之前的一件事。一年夏天,中队附近一处山体因连日降雨发生泥石流灾害,泥沙、碎石冲入民房,堵塞了道路。接到命令后,中队官兵迅速赶赴救灾一线,连续奋战直至将障碍物清理完毕。等回到营区洗去一身泥污,才发现不少人肩头破皮、手指流血,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因为,他们深深明白,越是任务艰巨,越能体现军人的价值;越是条件艰苦,越需要军人拼搏奉献。

荣誉室里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官兵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无惧生死的难忘瞬间:训练时,发现附近居民楼失火,官兵立即前往施救;巡逻中,遇到摔伤被困荒野的老人,官兵蹚过冰河展开救助;执勤时,接到求助信息,官兵翻山越岭火速支援……多年来,官兵秉持“无私奉献、建功高原”的信念,叫响“不畏难、不怕苦、不惧险”的口号坚守战位,用担当诠释忠诚、用生命践行使命。

哨楼前,两名战士军姿挺拔、目光如炬,密切关注着公路上的来往车辆。凛冽的山风夹杂雪片扑面而来,记者不由得裹紧大衣,两名战士却岿然不动。

“去年初,哨位加盖了塑料顶棚,起到一些遮挡风雪的作用,但为了更好地完成执勤任务,我们还是将正面完全敞开。”哨位领班员、二级上士王绍军告诉记者,因为海拔高,这里每年有大半年时间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下,就连夏天晚上执勤时也得穿上棉衣,数九寒天更是冷得刺骨。

不管环境多苦,官兵坚守哨位没有须臾懈怠。执勤站哨时,哨兵正对着荒山峭壁,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执勤枯燥乏味,他们只能通过用力眨眼、做深呼吸来保持注意力。

下士张太平告诉记者,在此前的一次例行检查中,一名驾驶员目光躲闪、话语慌乱,哨兵注意到这一情况后,迅速联系不远处的民警做出提醒。民警盘查发现,这名驾驶员竟是一名有吸毒史的在逃通缉犯。随后他们与民警密切配合,将其抓获。这件事让大家更加明白哨位作为滇藏要道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性,站哨执勤时更加警觉。

“从心出发,确定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绍军说,刚来这里时自己也很不适应,每次思想出现动摇时都会想起老班长李福平退伍前留给他的这句话。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老班长的叮嘱,他就会打起精神坚持下去。

这些年来,王绍军像身后这座哨楼一样,扎根高原、铆在哨位,扎实站好每班岗、执好每次勤,并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比武考核中取得佳绩,还为单位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

战士艾宇轩家境优渥,刚到中队时,面对艰苦的执勤环境,一度思想出现波动,想着服役期满就退伍。一次,艾宇轩因站哨时开小差受到批评。班长王绍军多次与他谈心交心,为他讲述中队官兵爱岗敬业、拼搏奋进的经历:前年冬天,排污池结冰淤堵,时任指导员张旭卷起裤腿,第一个跳下去清理;司务长樊龙入伍15年,工作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从一门一窗到一餐一饭精心操持,把中队营造出家的温馨;军械员熊强飞刻苦训练强专业、加班加点精技能,不仅顺利晋升中士,还在支队比武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听着战友们的奋斗故事,艾宇轩内心深受触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干出个样子。经过刻苦努力,如今,他已顺利转改警士,取得多项成绩。

说话间,午饭时间到了。记者走进食堂,自助餐盘餐具整齐摆放,餐食、水果、饮料等琳琅满目。“在各级领导关心关怀下,哨位的条件已大为改善。”付云对记者说,前年通了暖气,战士们冬季不用再盖着两床被子蜷缩入睡,手上生冻疮的也少了;新路开通后,物资能及时运送补充,再也不用靠土豆、白菜过冬了;还安装了信息系统,官兵训练执勤、工作生活更为便利……

这几年,随着交通越发便利、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到德钦观赏梅里雪山风景的游客越来越多。虽然执勤压力增大了,但看到驻地发展越来越好,官兵由衷感到高兴。去年初,他们巡逻到梅里雪山脚下时,遇上一名游客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氧气瓶让其吸氧,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执勤条件变好了,工作标准要更高。”付云接着说,为此他们与神仙湾哨所、红其拉甫哨所等单位开展联学联教活动,引导官兵铆定岗位比素质强能力、比作风强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位置偏方向不偏、环境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的铮铮誓言。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一项项荣誉记录着官兵以哨位为家、不懈奋斗的坚实足迹。

采访结束时,阴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又一班哨兵着装整齐走上哨位。寒风劲吹,皑皑雪山寒气逼人,哨兵们神情庄重、目光坚毅。记者顺着他们注视的方向望去,无尽的壮美山河映入眼帘……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