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李自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这部五卷共十二册、约合330万字的历史长篇巨著,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深邃的内涵风靡一时,更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小说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变化过程。姚雪垠研究专家詹玲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在同时期作品中,《李自成》所描绘的‘浩繁而又精密的画卷’、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征服了广大读者。”
茅盾先生也曾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五四”以来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他评价说:“中国封建文人也曾写过丰富多彩的封建社会的上层与下层生活,然而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解剖这个封建社会,并再现其复杂变幻的矛盾的本相,‘五四’之后也没有人尝试过,作者是填补空白的第一人。”
李自成不是孤立的,而是明、清朝代转换之际的历史产儿
《李自成》的开头,便以崇祯十一年初冬清兵第三次进逼北京城下的紧张局势为引子,拉开了这部历史长卷的序幕。崇祯皇帝紧急召见太监高起潜和杨嗣昌,商议如何与满清议和,全力对付起义军。这一开篇,便为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也预示着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必然性。然而,小说直到第四章才正式写到李自成的出场。前三章虽然没有直接写李自成,但却通过细腻的笔触,为李自成后来与满清之间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随着故事的深入,小说的主要矛盾也逐渐从起义军与明朝的对抗转变为大顺朝与满清势力的对抗。李自成的败亡,并不是败给了明朝,而是败给了清军的追击。董之林曾深刻指出:“‘李自成’不是孤立的,而是明、清朝代转换之际的历史产儿。换句话说,没有明王朝积重难返的政治危机,就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就没有明朝的灭亡和清军入主中原;没有大顺朝的覆灭,就没有清王朝的一统天下。”这一论断,无疑是对《李自成》历史深度的最好诠释。
明末历史的“三国演义”
姚雪垠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写出了李自成悲剧的全局,而不是局部。他不仅描绘了李自成、牛金星、李岩、宋献策等人被“逼上梁山”、投身农民起义的壮烈历程,更通过明、清王朝在小说描写中所占的分量,特别是对各方人物的着意刻画,使这部看似表现农民革命的作品,实际上更像是一部描写明末历史的“三国演义”。
在这部作品中,李自成在山海关大败之后的种种表现,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对宋献策、牛金星的暗地心怀不满,抱怨他们没能提前估计到满洲力量的强大;他对李岩提出带兵回河南、建立根据地、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表示怀疑,并用计杀死李岩兄弟。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现了李自成性格中的多疑和残暴,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李岩兄弟之死,让李自成身边的谋士人人自危,牛金星全家在襄阳附近的逃走,更是将这种危机感推向了高潮。败退瑞昌之时,遇部将白旺来救,李自成却害怕重蹈黄巢遭下属杀死的覆辙,决意离开白旺,并且拒绝白旺给他分兵。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在通山牛迹岭被乡勇所杀的悲剧结局。
李自成与崇祯的对局
《李自成》在塑造李自成形象时,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作者在占有大量史料、深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既真实再现了历史的生活场景,又能跳出历史,大胆地虚构某些情节和细节。这种虚构,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人物性格的合理推测和想象。严家炎评价说:“小说《李自成》之所以那样吸引人,正是因为作者在明末农民起义历史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史料,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进行了精心的创造,出色的虚构。”
小说的虚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等作了适当调整;二是合理采纳传说和野史的记载来丰富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三是依据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性经验来填补历史记载细节上的空白。这些虚构的情节和细节,虽然并非历史事实,但从情理上讲,却是可能的、真实的。它们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贴近人性的真实。
在历史的洪流中,崇祯皇帝像是一叶孤舟,被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所困。他面临着如何平息外忧内患、挽救明王朝不亡的艰巨任务。这不仅仅是崇祯一个人的挣扎,更是整个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尽管崇祯在处理“主战”与“主和”问题上的思路,不禁让人想起那“先安内而后攘外”的卖国政策,但姚雪垠在《李自成》这部巨著中,并没有将崇祯皇帝简单化为一个反动腐朽的符号。
明王朝的灭亡,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说明王朝必亡,那么,任何人,包括崇祯在内,都无法也无力回天。他们的任何挣扎,只不过是为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提供反面例证而已。从这一角度看,崇祯亡国的悲剧,无疑是一场历史悲剧。然而,历史悲剧总得由个人来承担。崇祯是皇帝,但也是人,一个“生活着的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挣扎与无奈,都被姚雪垠细腻地刻画在《李自成》这部小说中。
“无中生有”与“添枝加叶”
除了人们常见的去伪存真、删削集中、提炼加工、铺陈渲染等手法外,姚雪垠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几种虚构的艺术手法。其中,“无中生有”便是其中之一。他把史料上虽有明确记载,但经过认真考证分析后认为实际并无其事,或者纯属子虚乌有的重大事件和比较次要的人物、故事情节,有意地去精心编排出来,浓墨泼彩,描绘得煞有介事。
例如,李自成出场亮相的潼关南原浴血大战和潜伏商洛山待机重树义旗的情节,就是姚雪垠“无中生有”的杰作。他把李自成与高迎祥写成有着“亲上加亲”的血缘关系,这样的虚构,既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也让李自成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除了“无中生有”外,姚雪垠还善于从史实或传说中寻找蛛丝马迹的事件,或者一些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节和细节,只要是小说构思需要,并经过分析推测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他也往往拿来为我所用,并加以添枝加叶,展开描写。例如,小说中大量人物心理活动的生动刻画,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李自成趁手的兵器花马剑的传奇来历,李自成在商洛山中晚归赋诗的情景,牛金星北京游上元节题写扇《子铭》的趣事,宋献策向李自成献《推背图》徽文的情节,以及崇祯帝煤山赴死前杀妻伤女的心理等,都是姚雪垠根据小说构思需要,经过分析推测后虚构出来的。
吴晗:《李自成》只写三卷就够了!
姚雪垠是位很有气魄的作家,他有意把《李自成》写成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因此,他虚构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以便尽可能地展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和地域波澜壮阔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
上至不同民族帝王将相的宫廷生活、勾心斗角、韬略权谋,下至山村野民的婚丧嫁娶、求签算卦,京师气象、边塞风光和山野风情,都尽收笔底。还有义军将士们的日常生活和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烈战斗,以及文人策士们的心计筹画和游乐吟诗,大家闺秀和江湖游医、艺人的世相心态,也都一一作了艺术虚构和精彩描绘。
姚雪垠用他那支生花的妙笔,描摹出一幅明清之际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全景图。这幅图画色彩缤纷,气象万千,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情冷暖。他的虚构,不仅让《李自成》这部小说更加生动和有趣,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历史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
除了对历史的深入把握,姚雪垠在进行艺术虚构时,还有另一大优势,那就是对人物性格设计的胸有成竹。他深知,明末清初的社会矛盾复杂深刻,人物性格多姿多彩。因此,他在塑造小说主要人物时,总是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他们的思想性格特征,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无论是李自成的英勇果敢,还是崇祯帝的忧国忧民,都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美学价值极高。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吴晗先生当年曾建议姚雪垠:不要过于美化李自成,小说只写三卷就够了。但雄心勃勃的姚雪垠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那就是将这部小说打造成一部鸿篇巨制。虽然这使得小说的篇幅相对较长,但也因此更加全面地展现了明末清初的历史风貌和人物群像。
不可否认的是,《李自成》作为一部文学杰作,也受到了作家认识的局限和时代文学思潮的制约。因此,它并不可能是无懈可击、完美无缺的。在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一些缺憾。但正是这些缺憾,使得这部作品更加真实、更加生动。它像一座高峰和里程碑,屹立在20世纪中国历史小说的殿堂之中,超越了前人,在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上作出了全方位的突破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