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2025年04月11日08:23:08 历史 1025

1954年,中国收到一则急电,苏联在急电中表示:

急需100万中国人,赶赴西伯利亚

奇怪的是,这群人到了西伯利亚之后,再也不见踪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人究竟去了哪里?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苏联要中国工人干什么?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一、劳动力极度短缺

借钱是因为缺钱。


借人自然也是因为缺人。


五十年代的苏联真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体国民众志成城、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军事实力无可匹敌,却唯独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开疆拓土!


当然,这里说的开疆拓土并非是侵略他国,而是建设苏联面积广袤却无比荒芜的东部地区。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其中缘由也不难理解,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可是欧洲战场上的顶梁柱。


为了挡住纳粹德国统一欧洲、称霸世界的企图,上千万苏联人义无反顾的扛枪上阵、保家卫国。


然而,战争前期的情况人尽皆知,苏德两国的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


德国那边装备精良、兵员素质极高,再加上所向睥睨的“闪电战”战术,局势基本就是一边倒。


短短几个月时间,德军的钢铁洪流就深入苏联腹地,后续,他们更是直接杀进了首都莫斯科,以及门户重镇斯大林格勒


当时,距离德国彻底灭亡苏联只差一步之遥,可以说,也就是凛冬降临,超低温的寒冬挡住了他们的脚步,外加之苏联红军在亡国灭种的危险下拼死抵抗,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话虽如此,为了赶走侵略者,苏联方面亦是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自苏德战争开始到结束,共有两千六百多万苏联军民壮烈牺牲,除此之外还有一千八百多万不同程度的伤员。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而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恐怖如斯的结论,那就是苏联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男性人口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死在了战场上,再加上失去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几乎整整一代人都被打光了!


换而言之,在战争结束后,苏联境内剩下的全都是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儿童,在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这让他们该怎样建设国家、怎样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呢?


要知道,之所以苏联的轻工业一直落后,军事、高精端科技却独领风骚,并不是国家侧重点的问题,而是他们也无能为力。


类似食品加工、小商品制造这种产业,往往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支撑,说白了就是人口密集型产业,人太少根本撑不起来,再加上气候、资源、战略等等问题,这才造就了苏联有那么多飞机坦克,孩子们却买不起一个玩具汽车、吃不起面包牛奶的窘境。


饭都吃不起又何谈国家强大呢?这一点苏联高层早就意识到了,没办法,为了恢复人口,政府层面便出台了各种“奇葩政策”。


例如降低结婚年龄、给二胎、三胎家庭发放高额补贴、赋予非婚生子与婚生子同等的继承权和受教育权、一旦离婚孩子归女方所有,方便男性继续生育等等等等。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更有甚者,为了弥补男性数量不足的情况,苏联政府还直接批准了本国女性与日本战俘通婚生育的政策。


林林总总,算得上是无所不用其极,虽然效果还不错,可问题也很显著。


哪怕短期内的苏联妇女全都怀孕了,且一年一胎,想让这些新生儿成为劳动力,最起码也要花费十八年,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下苏联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依旧得不到缓解。


无奈,苏联只好把主意打到了我国头上,开口就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对此,我国会不会同意?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二、目标对准中国



一场二战,打的苏联死伤一整代人,现生又来不及,无可奈何之下,苏联只好将目标对准了遥远东方的盟友,也就是刚刚打赢朝鲜战争的新中国。


当时中国的情况其实并没比苏联好到哪去。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自近代以来,华夏大地上几乎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打仗,列强入侵、农民起义、民主革命、军阀混战、日寇侵华、国共内战,再加上一打十七的朝鲜战争,中国人民的死伤并不比苏联少。


只是咱们的人口基数大,这才只是伤筋,还未达到“动骨”的程度。


可战之兵仍有千万,劳动力不说上亿也差不多了,外加之彼时的中苏关系亲如一家,苏联没少给我们支援科学家、工程师、资金、技术,可谓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在时任领导人赫鲁晓夫看来,朝我们借个百十万人应该并不费事。


为此,仅在1954年9月底,趁着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的契机,赫鲁晓夫亲自来到了中国访问,期间,他便向毛主席提出了这个请求,希望咱们能够“借给”苏联一百万人,前去西伯利亚地区支援开发建设。


一百万人,这对于中国国情来说虽然不算过分,却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不仅如此,当时的中国亦是百废待兴,这些劳动力若是放在国内同样能创造巨大价值,毛主席说不犹豫肯定是假的。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除此之外,在他老人家看来,此举的坏处还有不少,例如拉低中国人民的“档次”,让世界各国将中国人视为廉价劳动力,还有让无数家庭承受相思之苦等等。


这一桩桩一件件,不可能只让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很快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开始征求起了各地政府、工人代表的意见,而幸运的是,一听说能为国家挣外汇,自己既能拿到不菲的收入,还能学习苏联先进的生产经验后,绝大多数工人都没说二话点头答应。


有了国人支持,那么下一步就好办了,国家开始认真考虑赴苏劳工的各种问题,先是决定分批,首批人数定在了八万,随即,中苏双方又展开了多番磋商,最终定下了中苏工人同工同酬、工人可以将工资、商品寄回国内等等一系列规定。


双方对此都很满意,而1955年夏,第一批中国工人亦是满怀信心踏上了征程。


差不多一个月,这些工人就陆陆续续抵达了西伯利亚,起初他们说不害怕是假的,生怕会遭到苏联人的虐待、打压。


可事实证明他们着实是想多了。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苏方对中国工人的态度很好,在食物方面,各种罐头、面包、肉蛋奶一应俱全,虽然有些口味上的差距,但营养还是很丰富的。


不仅如此,后来接到反映的苏联相关部门还特地雇佣了几名会做中餐的厨师,这诚意绝对够用了。


在生活方面,这些企业和部门同样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周都有好几次的文娱活动,工人的宿舍都是宽敞的四人间,里面有暖气、有热水壶,每层都有厨房、浴室、卫生间、烘干室,再加上厂区附近的医院、商店、邮局,这小日子怎叫一个惬意了得。


每天的工作时长严格限制在八小时以内,下班后,苏方不会干涉中国工人们的去向,他们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看报、可以去棋牌室打扑克下棋,甚至还可以拿着单位免费发放的票据去电影院、俱乐部。


与同时期国内的情况相比,工人们在苏联的生活可谓是相当滋润了。


不过话虽如此,烦恼还是有一些的,除了想家之外,中国工人最大的困扰就是分工问题。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本以为是前来学技术的,没想到苏联方面给他们分配的却尽是体力劳动,例如板砖、砌墙、挖掘、装卸等等,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一些人本想抱怨,奈何语言不通又人在屋檐下,这才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对此,苏联人很是满意,但他们显然是太低估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随着工作环境渐渐熟悉,大家伙干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本职工作完事后,工人们就会去车间“偷师学艺”,一来二去也学会了不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工人还获得了苏联女工的芳心,他们不但会光明正大的谈恋爱,在领导上级的批准下,领证结婚的都不在少数。


这也难怪,谁让苏联女多男少、肉多狼少呢?勤劳本分、踏踏实实的中国男人可比酗酒成性的斯拉夫爷们强多了。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林林总总,中苏两国的这次合作还是十分顺利的,你情我愿,一个填补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一个既赚到了钱又学到了技术,甚至还抱得美人归,按理来说,援建计划也该继续实施下去才对。


但任谁也没想到的是,正当中国方面的代表抵达莫斯科,准备与苏方商议下一批招工人员的派遣问题之际,苏联人竟然直接翻了脸,简而言之就一句话,他们不打算继续招工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苏联究竟发生了什么?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三、为啥叫停?



中国工人赴西伯利亚援建,能赚钱还能学技术,本来待得好好的,不料苏方却突然毁约。


当听到苏联谈判人员的话后,中方代表顿时一脸懵,还是直到后续他们才渐渐了解到了内情,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第一,邀请中国工人赴西伯利亚援建一事其实并非苏联政府的意思,而是赫鲁晓夫的一时兴起,是他个人的想法。


本来若只是几千几万人,苏中央也就不和他计较了,可如今百万国人即将启程,事情闹大之后不开会讨论肯定不行。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第二,就在开会讨论期间,不少苏联高层亦是坦露了自身的担忧,在他们看来,西伯利亚是需要建设不假,可若是让这么多中国人过来帮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简而言之,他们正是害怕西伯利亚变得“中国化”,今后恐有脱离苏联、归属中国的风险。


这也难怪,要知道这片土地曾几何时确实是咱们的领土,尤其是外东北,更是近代才被沙俄巧取豪夺抢来的,争议一直都有,只是碍于两国的盟友关系这才始终没有搬到台面上来,若是民心所向,未来的事情还真不好说。


第三,这也和中苏关系的演变有关。


斯大林时期,两国的确是亲如一家,苏联是真心实意的帮助我们,新中国也愿意承认他们老大哥的地位,可自打赫鲁晓夫上台后情况就不同了。


此人的心胸极其狭隘,在他看来,中国就是在占苏联的便宜,全然忽略了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遭受美西方的孤立、制裁,轻工业制品、原材料的输送等等。


而这次的“招工事件”便是证明,在赫鲁晓夫眼中,这就是一场交易,是中国还债的开始。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对于他的想法,党中央和毛主席亦是心知肚明,两国关系在这时其实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只是谁也没有挑明罢了。


但在第一批赴苏劳工的反馈下,赫鲁晓夫却发现了一件令他十分不爽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在这场交易中,苏联居然又成了“吃亏”的那个。


各种待遇都是最好的,中国工人又学技术又赚外汇,甚至还娶了许多苏联姑娘为妻,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呢?


三者合一,苏联方面很快就坐不住了,为了杜绝“威胁”,也为了“及时止损”,他们这才赶忙叫停了下一阶段援建的准备工作,当然并不是明面上说,只是背地里拖慢了进度,后续中方亦是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最终该计划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至于那第一批赶赴西伯利亚援建的中国工人,在合同期满后也大多回到了国内,只剩下一少部分无牵无挂的,又或是在当地娶妻生子的留了下来。


1954年,苏联找我国要100万工人,去了苏联就不见踪影,怎么回事 - 天天要闻



明明是双赢的局面,却硬是因为苏联人的谨小慎微、小肚鸡肠搞成了这幅模样,如此结局也当真是令人惋惜不已。


不过也幸亏该计划没有继续实施,否则等到后续两国关系彻底破裂,这一百万人的下场可就不好说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男子“赌神”附体连赢好多场?原是麻将机内有蹊跷 - 天天要闻

男子“赌神”附体连赢好多场?原是麻将机内有蹊跷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忠通讯员 黄梦玲“老王,你最近火气怎么这么好,清一色说来就来?”“是啊,每次都是我们几个人打,你的水平我可清楚啦!”“虽然我们只是娱乐,输赢很小,但老王你要是有胡牌的诀窍也要告诉我们一声啊!”……近日,湖北省宜都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非法销售窃照专用器材案宣判,很好地解答了老王牌友...
英雄重庆⑨|邹进贤:被赞誉的“革命启蒙老师” - 天天要闻

英雄重庆⑨|邹进贤:被赞誉的“革命启蒙老师”

新重庆-重庆日报 邹进贤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人物简介】邹进贤(1899~1930)又名邹游、邹定达,化名朱三元、周三元、周正清,四川省綦江县(现重庆市綦江区)人。四川共产主义先驱者,四川党组织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
宇文护弑君连环局:西魏宗室婚配簿里的血色权谋 - 天天要闻

宇文护弑君连环局:西魏宗室婚配簿里的血色权谋

独孤部私兵的崛起:从草原铁骑到关陇暗棋 公元535年的关中平原,寒风卷着沙尘掠过残破的城垣。一支身披兽皮、腰悬弯刀的骑兵队伍悄然进入长安,马蹄踏碎北魏末年的最后宁静。这支队伍的首领独孤信不会想到,他带来的五百私兵,将在未来三十年里成为撬动中
四平市司法局团委开展“弘扬五四精神 铭记英雄历史”主题团日活动 - 天天要闻

四平市司法局团委开展“弘扬五四精神 铭记英雄历史”主题团日活动

为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5月6日,四平市司法局团委组织市直司法行政系统青年干部参观解放一江山岛空战纪念馆,开展“弘扬五四精神 铭记英雄历史”主题团日活动。 在纪念馆内,全体青年干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
青岛双星名人家族内斗 84岁创始人被儿子和孙子逼宫? - 天天要闻

青岛双星名人家族内斗 84岁创始人被儿子和孙子逼宫?

“ 知名鞋服企业青岛双星名人集团陷入内斗传闻之中,有媒体报道称84岁的双星鞋服集团董事长汪海声称遭儿子、儿媳以及孙子‘逼宫’。”5月5日,一封署名是青岛双星名人创始人汪海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双星名人鞋业正是80、90后耳熟能详的双星运动鞋生产商,汪海是创始人、总裁,今年84岁。网上流传的公开信称,汪海被儿子汪...
春申君传奇只身的赶赴 凶险的咸阳近在眼前 - 天天要闻

春申君传奇只身的赶赴 凶险的咸阳近在眼前

只身的赶赴 凶险的咸阳近在眼前——《春申君传奇》沈国冰1按照楚国王室传统,太子傅不仅要教授太子诗书礼乐,还要教导太子骑射武艺。一般,太子傅很难文武兼备。但是顷襄王为太子熊完所选定的太子傅黄歇,却是文武双全。楚人尚武,作为楚国王室的传人,每一个被立为太子的王子都要文武兼修。翻身上马,可以驰骋战场。立于...
噩耗传来:他不幸牺牲,年仅42岁 - 天天要闻

噩耗传来:他不幸牺牲,年仅42岁

5月1日上午,退役军人高武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自己却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42岁。高武,男,汉族,1983年1月出生,武警退役,中共党员,温州鄱阳商会副会长,中保恒杰保安集团法人代表。他养育有一儿一女,儿子今年16岁,女儿今年8岁,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5月1日,高武携带妻女出发去浙江省温州市楠溪江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