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林徽因的5个姑姑才知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不是高攀是下嫁

2025年04月11日18:02:02 历史 1616

1923年,梁思成被车撞成重伤。

在医院走廊里,林徽因端着温水盆穿过众人的异样眼光,坚持每天给心上人擦洗身体。

这本来是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却引来了意想不到的指责。

梁思成母亲李蕙仙闯进病房时,看见林家小姐正在给儿子擦身,气得摔了门帘痛骂:"大姑娘家不知羞!"

连梁家长女梁思顺都警告弟弟:"母亲直到去世都不认这个儿媳。"

这番波折让人产生疑惑:难道林徽因是高攀了梁启超这样的名门?

可翻开历史会发现,这桩婚姻反而是林家小姐下嫁了。

看了林徽因的5个姑姑才知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不是高攀是下嫁 - 天天要闻

林家的大门里,藏着五个不寻常的姑姑。

大姑林哲民嫁给学者王永昕,两家书房里的古籍堆成了山。

三姑林嫄民与书法家卓定谋成婚,在杭州西湖边教出了美国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侄孙女卓以玉

四姑林丘民的夫家曾是财政部的"财神爷",五姑林子民和齐白石在画室里喝茶论道,留下上百幅合作画作。

最年轻的二姑虽然二十岁早逝,但夫家书案上的砚台都是明朝传下来的老物件。

当年林徽因跟着父亲在英国游学时,徐志摩捧着鲜花追了三条街,是这几位姑姑连夜发来电报:"西洋诗人最会哄骗小姑娘,速归!"这才把16岁的姑娘催回了杭州老家。

看了林徽因的5个姑姑才知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不是高攀是下嫁 - 天天要闻

姑姑们的见识,来源于林徽因祖父林孝恂的超前眼光。

这位光绪年间的老进士,硬是把所有女儿都送出国见了世面,要知道那时候女人出门还要裹小脚

再看看林徽因的三个叔叔,个个都是传奇。

二叔林觉民写《与妻书》时不过24岁,这位留学日本的书生把炸弹藏在新婚被褥里,最后在广州总督府门口壮烈牺牲。

三叔林尹民更神,东京医科大学的优等生忽然改行练武,说要"带五千铁骑扫平敌人"。

起义当天,他徒手放倒十多个清兵,血洒黄花岗。

林家接连收到两张烈士证时,林徽因才7岁,但墙上叔父们的照片,她记了一辈子。

看了林徽因的5个姑姑才知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不是高攀是下嫁 - 天天要闻

父亲林长民也不是凡人。巴黎和会那年,是他第一个捅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消息,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后来大军阀曹锟派人抬着五万银元来"买"他的选票,这位司法总长宁可蹲在天津街头卖字为生,也不肯折腰。

林徽因跟着父亲逃难时,见过老爷子把最后一块银元换成烧饼,掰成三半分给家人和学生。

看了林徽因的5个姑姑才知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不是高攀是下嫁 - 天天要闻

不止如此,林家儿女的骨头硬得惊人。

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桓,原本是清华机械系的高材生。

"七七事变"那天,小伙子跟姐姐说:"姐,我要去做和叔叔们一样的事。"

三年后,25岁的空军飞行员在成都上空与日机缠斗至最后一刻

他驾驶的歼击机油箱中弹起火时,通讯记录里还留着那句:"保重,替我照顾好母亲。"

这个画面,成为林徽因晚年写《哭三弟桓》时最锥心的痛。

看了林徽因的5个姑姑才知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不是高攀是下嫁 - 天天要闻

反观梁家,梁启超虽然也是革新派,但在那个年月总要和军阀们周旋。

梁启超去世前反复叮嘱子女要保全家族,这点从梁思成兄弟多选择学术道路就看得明白

林家的家风却是"宁为玉碎",这份风骨在日后的岁月里愈发显眼,北平沦陷时,林徽因宁可带着孩子往深山逃难,也绝不接受日本人提供的优厚研究经费。

看了林徽因的5个姑姑才知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不是高攀是下嫁 - 天天要闻

两家人最大的区别藏在生活细节里。

梁思成后来和学生闲聊时说,结婚前在天津见到林家宅子吓一跳:院里种的不是牡丹芍药,全是各种药草。

林徽因笑着说:"我二姑祖父是中医,四叔公在东京学过制药,家里人说这些将来能救命。"

果然抗战期间,邻居们常见林徽因拿竹篓在野地里挖蒲公英、车前草

再看林家女儿们的嫁妆,没人要金银首饰。大姑姑出嫁时抬去的是三千本装订好的西方科学译著,五姑姑陪嫁箱子里的绢本画能铺满半条街,却在新婚夜赠给当地学堂

林徽因跟着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时,揣在怀里的家传折扇上,是太爷爷写的"诗书传家"。

看了林徽因的5个姑姑才知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不是高攀是下嫁 - 天天要闻

所以当年病房里的纠纷,说到底是两种家风的碰撞。

梁家守着旧式规矩计较男女大防,林家姑娘从小见惯了姑姑们和男学者谈笑风生,自然觉得照顾伤者是理所当然

这种差异延续到后来,当林徽因在山西佛光寺爬上三米高的梁架测绘时,梁思成总会想起母亲当年的训斥,却只能摇头苦笑。

时过境迁,当我们再翻开林家的相册:黄花岗烈士的遗书、飞行员弟弟的成绩单、留在天津街头的旧字摊照片……

终于明白为什么林徽因晚年常说:"我们林家的姑娘,从不是温顺的金丝雀。"

那些敢于打破世俗规矩的勇气,原来早已浸透在家族血脉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噩耗传来:他不幸牺牲,年仅42岁 - 天天要闻

噩耗传来:他不幸牺牲,年仅42岁

5月1日上午,退役军人高武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自己却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42岁。高武,男,汉族,1983年1月出生,武警退役,中共党员,温州鄱阳商会副会长,中保恒杰保安集团法人代表。他养育有一儿一女,儿子今年16岁,女儿今年8岁,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5月1日,高武携带妻女出发去浙江省温州市楠溪江阿...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 天天要闻

我的姓怎么来的?姓王真是王,姓钟不撞钟……

先来假设一段对话——好问题,一问一个不吱声。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和祖先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姓“王”,祖上是不是国王?如果姓“钟”,祖上是不是撞钟的?如果姓“龙”,祖上总不会是真龙吧?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得将目光转回上古时期。祖宗在上,当
【日本文史漫笔386】日本室町时代茶室里的“影子武士”能阿弥 - 天天要闻

【日本文史漫笔386】日本室町时代茶室里的“影子武士”能阿弥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每当提到能阿弥,我总感觉这个名字在日本茶道史上犹如一抹淡影,既清晰,又模糊。他生于1397年,卒于1471年,我把他看做是“足利幕府的艺术顾问”。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近侍。在《荫凉轩日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能阿弥者,将军之茶事奉行也,凡茶器之选,茶室之设...
湖南日军性奴隶制度受害者小瑞奶奶逝世 - 天天要闻

湖南日军性奴隶制度受害者小瑞奶奶逝世

据上师大“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2025年5月7日凌晨1时许,原二战时期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小瑞奶奶(化名,根据老人及其家属的意愿,研究中心暂不公开老人的个人信息)在湖南华容县去世,享年96岁。1930年,小瑞奶奶出生于湖南华容。1943年3月10日,日军侵占华容县,并在城关、南山、沙口等地设立军事据...
她是毛主席两个儿子的救命恩人! - 天天要闻

她是毛主席两个儿子的救命恩人!

2011年,毛泽东嫡孙毛新宇携家属探望了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正是在这次探视后:一个关于毛岸英兄弟的秘密被揭开了。这位96岁的老人叫李云,她之所以一直被毛家后人惦记着,乃是因为:她曾是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救命恩人。也是随着她的叙述,毛新宇才清楚了自己父亲和伯父流浪上海多年,被组织找到的背后故事。这一切,都得...
特朗普1987年就想打关税战,中国硬刚是对的! - 天天要闻

特朗普1987年就想打关税战,中国硬刚是对的!

当地时间5月3日,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对上万名股东表示,美国不应像总统特朗普那样“将贸易当作武器”,通过加征关税激怒全球。巴菲特此番表态被外界认为是对特朗普关税政策最直接的批评。 但这样的批....
“将军下岗潮”席卷五角大楼! - 天天要闻

“将军下岗潮”席卷五角大楼!

据中新网援引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5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下令将四星军官人数削减20%,此举为了进一步削减五角大楼的军费。 据报道,赫格塞思在备忘录中表示,美国国民警卫队军官人数将至少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