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散文:清廷对不起林则徐,但历史对得起他

2023年11月30日13:08:03 历史 1670


人文散文:清廷对不起林则徐,但历史对得起他 - 天天要闻

虎门销烟林则徐成为了民族英雄,长了国人志气,同时也让林则徐成了外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不除而不快。随后,各国政府使馆纷纷给清廷施压,道光帝只能妥协,把“禁烟英雄”当成了“替罪羊”,——发配新疆接受处罚。

一个禁烟英雄、民族英雄,清朝最后一块骨头就这样被遗弃、折磨?公理何在?天道何在?

封建王朝的皇帝是以天下为私的,他哪管你是什么英雄狗熊呢?他最担心、最怕的是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和自己的皇位不保,至于其他他才不会管呢。

就这样,一位功臣、一位民族英雄忍辱负重的莫名其妙的成为了一个“罪臣”?!成为了一位替软弱皇家的替罪羊。尽管如此,林则徐没有抱怨,他毅然把百姓的苦罪当成自己的苦罪,以天下为己任,践行自己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的初心,从中原到新疆做了一路本不该自己“做”的“好事”,受到了沿途百姓官员商贾的一致爱戴和敬重。在大家心里:林公是有功的,罪是朝廷定的,他们只认林公的功,不认林公的罪。

人文散文:清廷对不起林则徐,但历史对得起他 - 天天要闻

禁烟时的奏折方显初心与决心

林则徐给道光帝的奏折是这样写的: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帝一听,我的妈呀!要是这样任由鸦片恣意泛滥的话,哪不是要亡国灭种了?于是,他也没多想,就封林则徐为销烟钦差大臣;但是,他也不想一下:如果烟销了,外国列强能放过大清吗?当然不会。他毅然决绝地让林公把烟销了。

古代的帝王和忠臣某一方面得到“统一”,那是帝王的私利和忠臣的公心暂时得到了“统一”,有了这样的“统一”,方显帝王的英明和忠臣的贤良。但这样的“统一”只是暂时的,一旦某一方受到了不可抗拒的威胁,这种暂时的“统一”和“平衡”就分崩离析了。比如汉时的刘邦韩信,清时的道光和林则徐;这种失衡的现象“吃亏”的只有忠臣,作为忠臣,有的反抗,有的守自己的本分,林属于后者。

人文散文:清廷对不起林则徐,但历史对得起他 - 天天要闻

林则徐的诗文方显良弼谋国的忠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这是林公出玉门关时写的诗,前两句刻画出他的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后两句道出了他的牢骚与无奈。给我一个谪贬休息的机会,这是皇上的大恩啊,去当一名戍卒正好养拙。你看这话是不是有点像柳永的“奉旨填词”和辛弃疾的“君恩重,且教种芙蓉”?但不同的是,柳被弃于都城闹市,辛被闲置在江南水乡,林却被发往大漠戈壁。辛、柳只是被弃而不用,而林则徐却被钦定为一个政治犯。

当他走到酒泉时,听到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国事艰难。他在致友人书中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他赋诗感叹:“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他为中原局势危急、无人可用而急。果然是中原乏人吗?人才被一批一批地撤职流放。当时和他一起在虎门销烟的邓廷桢,已早他半年被贬新疆。写下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为朝廷提出许多御敌方略,但就是不为采用。龚对西域边防多有研究,提出要陪林赴疆,林考虑自身难保,为了给国家保存人才,坚辞不准。本来封建社会一切有为的知识分子,都希望能被朝廷重用,能为国家和民族做一点事,这是为臣子者的最大愿望,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核心。现在剥夺了这个愿望就是剥夺了他们的生命,就是用刀子慢慢地割他们的肉,虎落平阳,马放南山,让他们在痛苦和寂寞中毁灭。

人文散文:清廷对不起林则徐,但历史对得起他 - 天天要闻

林则徐的除夕是这样过的:

腊雪频添鬓影皤,春醪暂借病颜酡。三年飘泊居无定,百岁光阴去已多。

……新韶明日逐人来,迁客何时结伴回?空有灯光照虚耗,竟无神诀卖痴呆。

他的中秋是这样过的:

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

他在季节变换中咀嚼着春的寂寞。

谪居权作探花使。忍轻抛、韶光九十,番风廿四。寒玉未消冰岭雪,毳幕偏闻花气。算修了、边城春禊。怨绿愁红成底事,任花开、花谢皆天意。休问讯,春归未。

内地林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他写信说:

“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此事定须终止,不可渎呈”。

他明确表示,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这就是林公,一个为国为民的良弼之臣。

人文散文:清廷对不起林则徐,但历史对得起他 - 天天要闻

林则徐的“西行”礼遇

自从林则徐开始西行就罪,随着离朝廷渐行渐远,朝中那股阴冷之气也就渐趋淡弱,而民间和中下层官吏对他的热情却渐渐高涨,如离开冰窖走进火炉。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当年的林则徐没有想到,就是100多年后的我们也为之惊喜。

林则徐在广东和镇海被革职时,当地群众就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慨。他们不管皇帝老子怎样说,怎样做,纷纷到林则徐的住处慰问,人数之众,阻塞了街巷。他们为林则徐送靴,送伞,送香炉、明镜,还送来了52面颂牌,痛痛快快地表达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朝廷的抗议。林则徐治河之后又一次遭贬,中原立即发起援救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表示:“有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林则徐自中原出发后,一路西行,接受着为英雄壮行的礼遇。不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争着迎送,好一睹他的风采,想尽力为他做一点事,以减轻他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山高皇帝远,民心任表达。1842年8月21日,林离开西安,“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外者三十余人”。抵兰州时,督抚亲率文职官员出城相迎,武官更是迎出十里之外。过甘肃古浪县时,县知事到离县31里外的驿站恭迎。林则徐西行的沿途茶食住行都被安排得无微不至。进入新疆哈密,办事大臣率文武官员到行馆拜见林,又送坐骑一匹。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地方官员不但热情接待,还专门为他雇了大车五辆、太平车一辆、轿车两辆。1842年12月11日,经过四个月的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新疆伊犁伊犁将军布彦泰立即亲到寓所拜访,送菜、送茶,并委派他掌管粮饷。这哪里是监管朝廷流放的罪臣啊,简直是欢迎凯旋的英雄。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英雄,良弼,忠臣,一心为公为民的人,即就是他受到了不公和委屈,老百姓是能看明白的,有良知的官员是能看明白的,历史更能看明白。

人文散文:清廷对不起林则徐,但历史对得起他 - 天天要闻

见害就除的林则徐

途中治黄

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众情难平,须发皆白的王鼎伤心得泪如滂沱。

伊犁修渠垦荒

到新疆伊犁后,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山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林带头示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历时4个月,用工210万。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

南疆治沙

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域。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厢簸似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即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奉旨勘地,也算是“钦差”吧,但这与当年南下禁烟已完全不同。这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力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和治黄有功而不上褒奖名单同出一辙。林则徐在诗中写道:“羁臣奉使原非分”,“头衔笑被旁人问”。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只要能工作,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立了一场“非分”之功。他以罪臣之分,而行忠臣之事。

哈密分田

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汉族维吾尔族群众无寸土可耕,就是为驻军修营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几十文钱,百姓埋一个死人也要交银数两。土王大肆截留国家税收,数十年间如此横行,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此咽喉要地,实边防最重之区,无田无粮,几成化外。”林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族、维吾尔族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汉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必须互相和睦,畛域无分。”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制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生计有靠,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恰这时清廷赦令亦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和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

皇家的罪臣,人民的功臣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特殊存在。他南海销烟,的确是长了国人志气,扬了民族威风,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他是绝对的英雄,民族的骄傲。但是,从外国列强和皇家的角度来说,他挡了前者的财路,绝了后者的活路,他们当然坑壑一气地对付他。

天下非一人之下,国家非一家之国家。历史总是公正的,它不因一朝一域之私而出现“偏差”,它总是公平公正地对待一朝一事一人。因此,林则徐不是罪臣,他是功臣,民族的国家的功臣。

他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清廷,更对得起他自己的良心,他是一个伟大的光明屹立不倒的一个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驱使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勇往直前,这种精神让人活得有尊严有自信,这种精神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放到了一起,他还在意那些微不足道的福祸吗?

显然,林公做到了。虽然皇家定他为“罪臣”,人民认为他是“功臣”,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认为你是啥你就是啥,人民认为你是功臣,那么历史认为你就是——功臣。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闻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时15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王祖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5至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后于美国西北大学任助教;1955年9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 天天要闻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1936年北平一个冬夜,大作家沈从文失魂落魄地敲响了总布胡同三号的大门。开门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门外这位文坛好友,只见他一米六几的个子在寒风中微微发抖,脸上满是泪痕。能让写出《边城》这般纯净文字的男人,哭成这样,一定是天塌下来了。林徽因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闻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东海域上演了一出"换旗求生"的戏码,在霍尔木兹海峡这片火药桶般的水域,外国商船们突然集体玩起了"变装秀"——清一色挂上中国五星红旗。 (在霍尔木兹海峡,大量外国船只悬挂五星红旗以避免....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 天天要闻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7月9日,天津市委组织部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宣布中央有关任职通知和市委关于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任职的决定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严的标...
以法之名:直到李人骏去救王彧,才知,洪亮被拍视频的真相 - 天天要闻

以法之名:直到李人骏去救王彧,才知,洪亮被拍视频的真相

李人骏把万海定为黑社会,是因为王彧的指证。王彧在幕后老板陈胜龙和程子健的一番操作下,对万海做伪证,陈胜龙告诉他说是零成本,只需要诬告万海,就可以把万海手里的万川集散中心搞到手。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随着姜红军和孙飞被抓,李人骏被约谈,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