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 史布
图片 | 史布
莫倔强与闯,莫狡于献忠,强不如自成,而狡猾过之
在明末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年代,张献忠和李自成这对既反明又抗清的乱世英才,被后人称为伯仲难分的双子星。
说强,张献忠显然比不过李自成,但说“狡猾”,李自成显然不及张献忠一点。残忍屠川,杀人如麻,在指向如此鲜明的标签下,张献忠还有另外一个更鲜明的标签:亚洲藏宝第一人!
一枚“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卖800万、发掘其“沉银之谜”要围堰抽干江水,沟槽遍地金银,专家直言:根本挖不完、藏宝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财产足够养活一个岛国,是四川五年的GDP总值.....
那么张献忠到底藏了多少宝藏,他的“沉银之谜”究竟是怎么来的?
见“光”发财
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凌晨时分,平静的江面总会荡起阵阵涟漪,伴随着发动机的声音,成群的船只在黑夜里行驶,他们从不同方向驶来,最后却不约而同地停在江心。
没过多久,一群穿着潜水服,手拿金属探测仪的人在对视一眼后,扑通一声潜入江中。
没过多久,他们便浮出水面,小船再次启动发动机,随着夜色神秘地消失在夜里。这还不是最神秘的举动,更神秘的在后头。
也就是这一年,你能很直接地感受到市面上总会流出“金册”、“银锭”、“西王赏功钱币”等明清战乱时期的文物。
金册见光,有人确实发财了,文物倒卖卖了3200万。因为贩卖规模实在庞大,而且贩卖文物的种类都趋向相同时期,所以这很快引起当地警方的注意。
根据初步调查,警方发现有人夜间潜入岷江,疑似盗挖文物非法倒卖。再继续深入追踪,结果却让警方目瞪口呆。
原来,这群夜里穿着潜水服到江里捞金的人,他们最后确实把文物高价倒卖出去了。
但让警方意想不到的是,这群专业的“寻宝人”竟然有80%都是彭山当地人。他们字都不识几个,白天只能拿着锄头垦地,没想到夜深人静时,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专业“寻宝人”?
警方震惊之余,他们还在这群人嘴里听到了更为震惊的事。
原来,岷江有金子捞,早就已经不是秘密了,而且,他们也不是第一批“捞金”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不少老百姓陆陆续续在岷江里捞出金属“黑坨坨”!曾经还有人在这捡到一枚五十两的大银锭!
这事儿很快就传得沸沸扬扬。不少百姓听到有“宝藏”捡,他们连饭都不吃,一家老小拿着铁锹就江边挖呀挖呀挖。诶!没想到真就被他们挖到了一些铜钱。
只是这些铜线不值几个钱,于是他们又开始研究到底哪里有更值钱的宝藏。偶然有一天,村民一个不小心脚滑,滑进江里,等他挣扎着回岸边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抓了一颗指甲盖大小的金子。
他顿悟了,原来值钱的宝藏全都水里,水越深宝越多。于是村民们开始组团去学习潜水,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水下考古的技巧,甚至人手一套专业的考古工具。
那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会潜水,江里挖宝”慢慢成为这个村的家训。事实上,这样做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所以有关部门也曾明令禁止村民的这种行为,虽说情况有所控制,但村民们的原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白天有警察严防死守,村民们就改到晚上挖宝,反正这种低成本高收入的方式,村民们实在难以拒绝。
甚至,为了找出更多更值钱的宝藏,村民们开始思考:这些宝藏究竟是谁扔到江里的?只有找到扔宝藏的这个人,他们才能继续顺藤摸瓜,找到更多宝藏。果然,兴趣是最好的生产力!
于是,有人想起了300多年前在彭山开始流传的一个童谣。
“寻宝诀”
石龙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进成都府
据传,当年张献忠在四川称帝不久后,他派驻到各地的官员,到任不久就被杀害,不久,张献忠就失去了统治。
此时的张献忠明白,自己早晚会死无葬身之所,所以他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他带着自己所剩不多的亲信,把那些年打仗劫来的所有财富运出四川,准备日后到一个名不经传的地方安安稳稳当一个土豪。
那个时候,张献忠要出四川只有两条路,一个是背上的陆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蜀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时候人和宝藏,就只能极限二选一了。
这种情况下,张献忠只能选择南下的水路。只是南下的水路并不好走,终于张献忠还遇到了乐山人杨展。
此人武士出身,道上早有听闻张献忠宝藏数不胜数,两人在江口决一死战,最后杨展用火攻击倒了张献忠。
兵败的张献忠不想让自己的宝藏流入他人之手,于是他把所有的金银沉入江底,并让一位将军在暗中看守。
后来看守的将军死了,变成了一座石鼓,刚好跟河中的石龙遥遥相望。而这,就是张献忠的沉银地。沉银地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但岷江那么大,哪里才是金银财宝聚集最多的地方呢?石鼓是关键!
在张献忠的宝藏里,有一樽石龙,只有石龙与石鼓遥遥相望之处,才是张献忠的沉银地。
因为早前就在江中打捞出许多银子,童谣里所谓的“银子万万五”已经得到证实,所以按着童谣里说的寻找石鼓和石龙,成为了人民追求张献忠财宝的寻金诀。
张献忠宝藏
得知此事的严重性,2016年,四川省文物局立马组织考古队进驻江口镇,准备对岷江这绵延几十千米的路径寻找发掘突破口,正式揭开张献忠300多年的“沉银之谜”。
经过多次细致考察,考古专家最后决定把发掘区域定位在岷江江口段。在进驻江口的第三天,考古专家们已经从村民那儿打听到关于石虎的相关信息。
原来,在驻地的北边不远处有一只石虎,石虎矗立在岩石上,它头部朝着一个方向看去,而那个方向,正好是岷江的江口段。
与石虎相对的,竟然是一条石龙。这不免让专家开始怀疑,童谣中的 的石鼓究竟是什么?
幸运的是,专家们纠结没多久,他们就在石龙石虎的南边,专家还发现了一幅隐藏的石刻。石刻的内容如下:
石龙对石虎,金银翠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昭千古
看到石刻的内容,专家顿时恍然大悟!
所谓的石鼓,说的应该是石虎,两字读音相似,童谣靠口头相传,传着传着就被口音搞混了。
不过也好在被口音搞混了,不然现在江口里还有没有宝藏,就很难说了。不过,宝藏的发掘地点虽然确认了,但专家们的眉头并没有放松,反而,神色愈发严肃。
这次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原来,专家们转头就发现,宝藏的发掘地点水流湍急,泥沙也跟着水流在水中翻涌导致水面浑浊。
在如此差的能见度下,常态的考古没办法进行的。如果要进行考古, 那么只有一个办法:把岷江的水抽干。
但这显然太离谱,为了尽可能在合理的情况在河里挖宝藏,专家们几经商量,最后决定围堰筑堤,滩涂考古。
这次的围堰规模达到2万平方米,把堤堰围起来后,专家们又把里面的水抽干,然后再用鹅卵石堆积三米高后,专家们才得以安心发掘。
如此大规模的滩涂考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曾经有人问:如此大动干戈的考古,会不会太唐突了?张献忠有那么多宝藏扔江里?
事实上,专家们一开始也并不知道张献忠的宝藏有多少,但从民间征集的金册、金锭、银锭数量来看,纯金的金册有740克重,银锭也有1860克重,前些年在香港拍卖,单件最低成交价也达到了270万人民币。
如果加上看守所里收缴的文物,专家初步估计价值3个亿。而那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真像童谣里说的,可以买进成都府,那么专家们的围堰筑堤,就不算大动干戈了。
考古现场很快传来了好消息。在挤压变形的龙形金簪下面,考古专家发现了金册。
“维天顺元年,皇帝制约:朕惟君临天下者,必封建诸子,世世相传。以巩固皇图,以吐藩屏帝室.... ”
天顺是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的年号,这种天子的金册理应在皇宫中,但最后在岷江被发掘,如此重要的金册,居然都被张献忠抢走了。
从中可以推测,金簪也是皇室的宝贝。在整个考古现场,专家们出土了不止一块金册银册,除了明朝皇帝的金册外,还有册封嫔妃用的银册。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这些金册银册对明朝皇室来说,都是天子对诸子的承诺,里面给予了对明朝建设的厚望。
但落到张献忠手上后,这些就只是单纯的金银,有用之时融化掉,便可铸成自己想要的物件。
考古发掘还出土了大量的银簪子、银手镯、银耳环等银制品,这些银制品大多都是银锭融化后铸成的,但张献忠一直沙场劲战,他可没空自己开矿造银锭。
所以专家由此确定,这些都是属于大西国的银锭。当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后,所有开支完全依靠无差别缴获,这也导致大西国的短命。
随着考古的深入发掘,专家们在另外一边有发现了特殊的金册。发现的四块金册是成册,而且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专家分析,这四块金册都是朱元璋为他子孙打造的,他们的主人分别是厚勋、载墐、翊𨱅、常溒。
朱元璋在世时为自己的孙辈制定了辈份表,为朱棣的子孙制定的辈分表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姓在前,中间字为辈份,第三个字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
由此看来,这四个金册的主人应该是依次的父子关系。如此用来安身立命的镇宅之宝都被张献忠抢走了,难怪300多年前不可思议一直延续到今天。
结语
经过五个月的考古发掘,专家们从岷江江口发掘的文物了得到的嘻嘻,就是出土的文物,无一不印证着童谣里说的:“石龙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进成都府”!
或许出土的这次巨量金册银锭只是张献忠宝藏的冰山一角,毕竟5个月后,岷江水位直线上涨,考古工作被迫停止,有关张献忠沉银之谜还有待继续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