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蒋立镛的科举坎坷看古代应试之艰难
尔也
天门人大都为蒋状元的风光而骄傲,却不知道蒋立镛的科举之路是多么艰辛。从他为京山南庄岳母王太夫人六十大寿亲书的“贺寿条屛”中可以看出,他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请看“条屛”(2):“甲子(1804)冬,既与内子拜别后堂,束装来京。又二年,内兄珊屏以谒选来(易夫人之兄易本瑛赴礼部应选,作者注,下同。)又二年,珊屏之同祖弟莲航(易夫人堂弟易镜清)赴礼闱试继来,辛未(1811年)莲航与镛同举进士……”
进京备考这一年,蒋立镛22岁,好不容易中了个举人后,马不停蹄地于当年冬天携夫人和两岁的儿子元溥风尘仆仆来到北京,安居于为官翰林院的父亲蒋祥墀家中,准备刻苦攻读参与礼部会试,可见应试心情之迫切。从“拜别后堂”看,他的祖母即蒋祥墀的母亲尚健在,他怎么能不想光宗耀祖呢?可是直到七年后才与易镜清一起高中“会元”,继而金殿夺魁而成为状元。
由此看来他的这一步迈的非常艰难,至少考了两次,第一次戊辰科(1808)落榜后,又“复读”了三年才考上。而与他一起中举的天门举人罗家彦却比他的运气好,中举后的下一科即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连捷而高登进士。与蒋立镛同时中举的共三个天门人,除罗家彦外,还有一个周之煜,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蒋立镛当年成绩平平,并不惹眼。蒋立镛当时肯定“心有戚戚焉”,充满了怨恨和嫉妒。然而他没有气馁,继续苦读,终于在三年后放了一个“冲天炮”,真是“一试焉能判贤愚”,原来“老鼠拖葫芦,大的在后头。”啊!
再看看他自小的读书经历,也是寒窗苦冷,焚膏继晷,也曾经落榜“复读”。他父亲蒋祥墀于1783年中举,时年21岁,蒋立镛只有一岁,此时的父亲继续在家苦读,准备考进士。直到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举进士,也是考了两次。这一年立镛8岁,已入塾启蒙,因望子成龙,父亲将自己的启蒙塾师杨建廷特聘于家中后,才放心地赴京上任。
这位杨老先生管教学生很有一套,他与众不同,不仅管教严格,课读方法十分灵活,与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那些不负责任的先生不可同日而语。不论《三字经》、《论语》,还是《四书》、《古文》,每篇文章都“开讲”,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自然深刻了。蒋立镛遇到了这样的好先生,进步肯定就快了。不过蒋立镛虽然自身“天赋”不错,但运气并非很好,直到22岁才中举,也是姗姗来迟。那时候大都是早婚,估计18岁成婚,按年龄他已经考过一次举人了,因“火候”未到而落榜,直到四年后22岁时才中举,这时候他的儿子元溥已经两岁了。故急急忙忙地于当年冬天“携内子”进京备考了。
立镛进京之前,父亲蒋祥墀已在翰林院任职,天门家中仍然是母亲林夫人主持家政。直到蒋立镛结婚后,易夫人接手治家理事,林夫人才赴京与丈夫团聚。故何绍基所撰《蒋母易夫人墓志铭》里有:“夫人继其姑志,益励谨俭持贵盛,布裳执爨,身先婢媪……”易夫人管理家务,勤劳节俭,粗衣布裳,亲自执炊下厨为奴婢示范。整整四年,将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治理的井井有条。直到丈夫中举后,才将家政事务交给兄弟辈,偕丈夫及幼子进京,极力支持立镛备考进士,大展宏图。
传说中蒋立镛中状元似乎非常轻松而传奇,是靠一幅对联考上的。殿试时皇帝出的上联是“皓月当空,斜着玉盘照地理”蒋立镛才思敏捷,立即脱口而出“荷花出水,倒提朱笔点天门”,不仅对的巧妙而工整,还暗含“非点我天门不可”的骄傲。嘉庆皇帝大喜,故点为头名状元。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是无聊文人为神话蒋状元而编的故事。其实殿试根本不考对联等杂科,只考策论。
有必要普及一下科考常识,有了举人资格后才可赴京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考中的为“会元”,有了“会元”资格才能参加殿试。殿试一般在太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过关后即成为进士,头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这叫“一甲”,称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称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为“同进士出身”。“会元”考卷交上去后,全部退场,试卷由八个阅卷大臣在同一张办公桌上轮流传阅,分别以“0”“√”“‖”“•”四种符号标注,评判文章的优劣,最后选“0”最多的十份卷子,由主考官呈送皇帝裁决。
当时的策论,题目是《治河策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谈水利建设。是嘉庆皇帝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还是蒋立镛出生于水灾频繁的江汉湖区,深受水患之苦,体会深刻,而借此向朝廷进言,因文章灿然夺目,正和皇帝味口,龙颜大悦,真的“朱笔点天门”了吗?
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写的很好,不仅谈到了治河对防洪、灌溉、漕运的重要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且论证严密,条理明晰,文笔优美而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文章首先引述了自古以来治水之重要,然后提出了对危害严重的黄淮交汇之处“助淮以敞河”“合黄淮以治漕”的主张。由于交汇之处两河水势落差急缓有别,极易淤塞,建议筑“高家堰”,蓄“洪泽湖”所注全淮之水,即提高洪泽湖水位,“以七分入‘清口’刷黄入海,以三分入运河……“诚有以固东南之保障,导粮艘之关键也。”,如此则可以提高流速,大量减少入海口泥沙淤积,水流畅通,减轻水患,并有利于漕运。文章洋洋洒洒,描绘了一幅“杀黄入海”,抑涛安澜,既使水流畅通,又利漕运兴旺的升平之象。。由此看来,古时候的读书人并非读死书,蒋立镛如果不是对黄淮流域的人文地理有深入的了解,甚至曾经实地考察过,能提出如此具体而科学的建议吗?这一治河策略,深受嘉庆皇帝赞赏,为朝廷解决黄淮之祸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这一治河主张不仅有独到的见解,且文章论证缜密,说理清楚,才情奔涌,极富文采。请看最后一段:“腾英声,菲茂实,总八极而为显量。于以弥伦宇宙,鼓铸群生,开骏发之远祥,故保定之宏业,则我国家万年有道之长,视诸此矣。”如完成这一工程,定会“腾英菲茂”,著英华之声,获茂盛之实,皇帝大德矣!“弥伦宇宙,鼓铸群生。”皇帝的公德将弥漫宇宙,鼓励而奋起万众群生。这些溢美的颂词不仅极富文采,且书法秀美,踌躇满志的嘉庆皇帝能不高兴吗?
蒋立镛肯定是天资聪颖的人,也是历尽坎坷,几度“复读”,才破天荒地为家乡争了一个状元名额,可见科举应试之艰难。清朝历时265年,全国出了100个状元,湖北才出了三个,占3%,一是黄冈的刘子壮,二是天门蒋立镛,三是浠水陈沆,比江浙地区的少多了。
科举之路为什么有登天之难呢?主要是录取的名额极少。古时候读书人很少,文盲率达90%以上,只有富家子弟才读得起书。而科举是平民百姓进入仕途升官发财的唯一渠道,因而挤这个“独木桥”的就多了。清朝265年,每三年一科,应开88科 ,如果加上“恩科”,即皇帝,皇后及皇太后等的五十、六十大寿,增开一科,谓之“恩科”,总共可能100科。
先说秀才,整个清朝只录取了秀才50万,平均每科5000人,全国2000多个县,每个县平均2.5人,不知有多少空白县。秀才虽然不能当官,但地位很高,有很多特权,如见了县太爷不用下跪,犯事了不能打板子,不服徭役等等。秀才的优秀者如廪生,还可以得到朝廷每年给予的数量不多的俸银。特别优秀的秀才也可以放到偏远地区任职,如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写过“三言三拍”的冯梦龙也只是一个秀才,却当上了福建寿宁知县。
再说举人。整个清朝只取了举人15万,每科平均1500人,每个县不到一人,不知有多少县“剃光头”,哪个县考上一个举人,这个县太爷就是“教化有方”,浓墨重彩地加了一笔“政绩”。中举了就可以当官,也可以晋升为知县。中举后由省里派人将喜报直接送的家里,多荣耀啊。故50来岁的范进,从一个穷极了的被人看不起的乡村塾师突然中举,高兴至极而疯了,这是极有可能的。天门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富裕的县,加上处于“惟楚有才”的腹地,书香之风甚炽,整个清朝天门共录举人85科(空白15科),247人,平均每科3人,是很不错的。
进士就更不用说了,全国每科取进士300人,就有数万人应考,其难度可想而知了。整个清朝天门举进士47科,空白53科,共中进士60人,平均每科1.1人,最高科5人如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恩科共举欧阳鼎、彭上腾等5人,最低科1人,仅取一人的有28科。
不知有多少县年年“剃光头”,不知有多少人考一辈子还是个穷秀才甚至童生。京山永兴就流传着一个“人能命不能”的故事,清朝中晚期永兴和曹武交界的地方,有个很有名的王老先生,他教了一辈子书,不少学生考中了举人(幸好没有出过进士),而他多次参加科考,有时还与学生一同赴考,可总是名落孙山,到老还是一个穷秀才。有人戏谑他,偷偷地在他的大门框上贴了半幅对联:“徒中师不中”。第二天他开门看见后并没有生气,而是提笔写了“人能命不能”贴在门框左边,仰天长叹,苦笑了一声,补齐了这幅对联。一时成为永兴地区几乎家喻户晓的笑话。
王老先生并非功底不厚,文章不佳,否则他的学生怎么能考上几个举人呢?可见科考一靠实力,二靠运气。运气者,机遇也,文章的评判与阅卷者和主考官的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的学识、经历及喜好都不尽相同,对文章的文风才情都有所偏好,你的文章合上了他的味口,自然就可以得个“0”。否则,尽管你的文章合辙切题,俊逸潇洒,却不受阅卷大臣“待见”,就难以录取了。不像现在的选择题是“硬碰硬”的。蒋立镛之所以能“天门大开”高中状元,很可能与嘉庆皇帝重视农业,常年为黄淮水患困扰,极需治水良策有很大的关系啊……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人能命不能”,也道出了存在于所有事物中的辩证逻辑。
参考资料
1、李国仿《天门进士诗文》854页:《恭祝诰封孺人易岳母王太夫人六十寿序》(原件藏京山博物馆)。
2、李国仿《天门进士诗文》838页:《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11年)殿试策对》。
3、何绍基:《蒋母易夫人墓志铭》。
4、 京山南庄《易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