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2023年03月30日19:23:04 历史 1429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李路

百年前,一群民族青年从蒙藏学校走出,四处播撒红色的火种。如今,蒙藏学校旧址重新开放,观众通过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档案,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3月30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黄春锋介绍,观众参观热情很高。该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党史教育课“搬”进展厅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 天天要闻

蒙藏学校旧址的展厅成了课堂,一堂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在这里开讲。15时,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200余名学生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走进展厅,通过丰富的文物史料,与革命先辈“对话”,接受精神洗礼,坚定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所学校开始的”。展板上的一句话,引领师生跟随一群先进民族青年的脚步,重温历史:1919年的老报纸刊登消息,记录了蒙藏学校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内容;黑白的照片、泛黄的档案,讲述了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对蒙藏学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和革命引导……

民大附中副校长魏立功面向学生,娓娓讲述:“这里是中国第一所民族学校,也是播撒火种之地,乌兰夫、荣耀先、多松年等一批少数民族青年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光辉印记。民大附中也曾在这里办学,希望同学们回到学校,收获更多感悟。”

展柜里陈列的一组“老物件”格外吸引学生们注意。它们是革命烈士李裕智在蒙藏学校学习时使用的文具盒和学习材料——李大钊的授课讲义《庶民的胜利》。“我仿佛看到一群青年,聚精会神听课的样子。”民大附中高一学生阿拉毛说,“百年后的我们,也跟随先辈指引,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

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 天天要闻

走进“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420多张照片,280余件实物、文献、档案吸引观众驻足品味,一段段红色故事令人动情。

“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是讲解员重点介绍的文物之一。80多年的岁月褪去了队旗原本显眼的红色,在缎面上留下斑驳的痕迹。旗子上绣着一颗五角星,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党徽。“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十多个民族聚居区,党积极从各方面宣传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这一时期,各族人民群众也给予红军热情地支援和帮助。”站在观众中间,一位讲解员说,1935年5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四川凉山彝族果基部首领小叶丹举行结盟仪式,称为“彝海结盟”,并授予小叶丹这面队旗。“1942年小叶丹遇害,他的妻子就将这面队旗缝进百褶裙的夹层中,直到1950年才交给了当地的解放军。”

“这是红军与彝族人民之前革命情谊的生动见证。”观众赵勇一边重复着讲解内容,一边用手机拍下文物,她说,“展厅里的珍贵史料,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这段全民族的红色记忆。”

从早到晚,观众参观热情高涨,讲解员几乎不停歇。“我会用最真挚的情感讲好每一段历史。”蒙藏学校旧址讲解员陈美玲说,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观众,她和同事们准备了半年多,“在展览大纲的基础上,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学习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不断打磨、丰富讲解词,向观众讲好红色故事。”

动静结合体验民族文化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 天天要闻

作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蒙藏学校旧址里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打造了3D展映厅、情境体验厅,汇集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推荐的优质项目及驻场展演。

中华音乐体验空间里,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表演者踩着轻快的步伐,舒展着灵巧的舞姿,为观众带来传统民族舞蹈。数字化舞台两侧的房间,展示着各种民族乐器,观众可以通过房间里的触摸屏,现场聆听各种民族乐曲。观众陈女士逐一尝试,欣喜地说:“可以一次性听到56个民族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欣赏民族乐器文化,这种动静结合的体验太有意思了。”

在中华服饰体验空间,站在一块数字“穿衣镜”前,观众挥挥手就可以“试穿”各民族服饰。观众张爽带着女儿体验,母女俩举着手机不停拍照。她说:“展览加互动的形式,不仅让历史‘活’起来了,更为我们呈现了如今各民族和睦相处、欣欣向荣的景象。”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3天,已累计接待观众3000余人次 - 天天要闻

【蒙藏学校旧址开放信息】

每日开放时间:9时至21时30分(21时停止检票),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预约方式:观众可以提前7天,通过“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

部分图片由蒙藏学校旧址提供 贾伟龙/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