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2022年12月19日21:31:04 历史 1766

前言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远离了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联合国也作出决定,他们将为中国总理降下半旗一周,这在联合国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在工作人员为周总理收拾整理遗物的时候,竟然在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中找到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有三个人,分别是张云逸、周总理以及孔石泉,在照片的背后,周总理亲笔写下了八个字——“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无论是北伐战争还是南昌起义,亦或者是红军长征,周总理的一生曾经无数次深陷险境,但是他最危险的一次人生经历便是劳山遇刺。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经历,让周总理在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始终将那张破旧的照片随身装在身上。那么周总理在劳山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又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敢行刺周总理?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周总理秘密奔赴西安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以及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史书上也称之为“双十二事件”。虽然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动荡,但我党事先却是毫不知情的。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将军化名李毅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发出了一封请教高见的电报。电报内容为:

“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介石)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

收到电报后,毛主席和周总理立刻召集我党高级将领,召开了紧急协商会议,最终众人统一意见,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我们决定抛开一党之利,派遣以周总理为首的代表团,从延安奔赴西安处理内战危机,由此开启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1937年4月25日的上午,一辆卡车离开了延安南门。这辆卡车是由国际友人赠送的,算是延安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了,卡车的副驾驶上坐的便是周总理,他此行的目的是到西安建立八路军的办事处。

在卡车的车厢里坐着的有名将张云逸孔石泉,身穿西装的周总理的副官陈友才及警卫战士、记者等,这辆卡车上一共坐了25个人。

由于当时刚开启第二次国共合作,所以敌我的斗争环境还非常复杂,为了保证周总理一行人的安全,他们的本次出行属于绝密,只有毛主席等寥寥数人才知道他们的动向。但是保密工作做的好,却不代表着绝对的安全。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劳山距离延安并不算远,此地属于陕北黄龙山的余脉,山峦起伏,树木郁郁葱葱,而且山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早在清朝时期,官军围剿当地少数部族的起义,却在劳山中了埋伏,死伤1000多人后清兵狼狈逃窜。到了民国时期,张学良的东北军奉命进攻红十五军团,结果却被红军在劳山打了伏击,死伤了整整两个团的兵力。

通过这两次伏击战,便可以看得出劳山的地势有多么险要了,如果有人在劳山伏击周总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周总理所乘坐的卡车,先是来到了三十里铺,这里有着西北保卫局设立的检查站,算是延安防守的桥头堡,因为再往南去就是国民党统治的地盘。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只要出了三十里铺,周总理一行人就算是进入了国统区。对于车上的战士来说,他们大都是第1次离开边区,离开延安,而且身上又肩负着保卫总理的重要任务,所以战士们显得有些紧张。

负责周总理警卫工作的陈友才见状后,笑着对战士们说:

“你们可以随意的聊天,想聊啥就聊啥,不要太过于紧张,我会待在车厢前方给你们放哨。”

陈友才这么一说,战士们也开始轻声地聊起天来,然而车辆行驶了没多久,突然间传来了“叭”的一声脆响。作为总理的贴身秘书,陈友才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他警惕地询问身边的战友:

“你听到什么声了吗?”

战友连忙点头说:

“感觉像是放羊人在抽大鞭子。”

陈友才有些疑惑,在这深山老林里,谁会来放羊呢?没等陈友才想明白,雨点般的子弹便打了过来,卡车庞大的身躯上立刻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陈友才怒道:

“糟了!有埋伏!”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伏击者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们的第一轮攻击不但打死了开车的司机,而且还将汽车的轮胎给打爆了。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周总理立刻跳下车子,寻找掩体进行反击。

车厢里的张云逸连忙命令陈友才带领警卫战士,掩护周总理撤退,他自己则和陈国桥带领一支小队,留下来阻击敌人。

但是想从劳山的险境中突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敌人不但占据了地利,而且武器方面也更加占优势。我们的战士虽然都是身经百战,但毕竟拿得都是些短枪,并没有重武器,几次突围后便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损伤,就连陈友才也不幸负伤。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八路军战士

看着大腿上的血窟窿,陈友才不禁皱起了眉头,来不及管身上的伤口,陈友才命令战士陈贤仁、向三光、曹鸿都、刘九洲,掩护周总理向右方突围。

虽然身受重伤,但陈友才还是敏锐的发现,敌人只是封锁了前面后面及左面,右方的山体之上并没有敌人的身影。下达完命令后,陈友才又指挥着剩余的战士们阻击敌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总理向右方突围的时候,敌人的火力并没有攻击他们,反而将全部的火力集中到了陈友才的身上,这是因为什么呢?

在周总理出发之前,陈友才提了一个建议,请求与周总理互换衣服。周总理平时都是穿着一身的便服,看上去非常的平易近人,而陈友才平时穿的则是军装,为了以防万一,陈友才便让总理换上了军装,自己则穿上了便服,没想到这次“换装”竟然起到了奇效。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遭遇伏击后,陈友才开始模仿着周总理的口音指挥战斗,再加上他的衣着,所以让伏击的敌人都以为他就是目标人物。

看到敌人将所有的子弹都向自己打来,陈友才不但没有害怕,反而开心的大笑起来,他知道自己今天非死不可,但是却死得值!

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陈友才等警卫员壮烈牺牲,伏击的敌人在陈友才身上搜出印有“周恩来”字样的名片后,还残忍的往他的遗体上补刀!

此次遇险,最后只有周总理、张云逸、孔石泉、刘九洲4人脱险,其余随行人员均壮烈牺牲!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凶手究竟是谁?

周总理回到三十里铺查站后,立刻将自己遇刺的消息报告给了延安,这条消息就像是一枚炸弹一般,彻底惊呆了所有人。时任中央警备团团长的黄霖,二话不说拿起冲锋枪,带着两个警备班便直奔三十里铺。

临行之前毛主席更是直接对他说:

“什么顾虑也不要有,无论怎样都要把恩来救回来。”

黄霖和战士们一路狂奔,到达三十里铺,见到周总理后,他们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而周总理也根据形势做出了人员上的安排,他先是让两名战士回延安报平安,剩下的战士则要前往劳山,看看还有没有幸存下来的战士。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然而当黄霖带人赶到劳山的时候,敌人早已经没了踪影,剩下的只是那辆遍布弹痕的卡车以及战士们的遗体。

随后周总理命人将战士们的遗体运回了延安,安葬在延安宝塔公墓。就在大家都为死去的战友感到悲伤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却产生了一个疑问:

周总理是我党的核心之一,这次出行属于绝对机密,究竟是谁在半路上行刺?是日本特务?还是国民党反动派?亦或者是周边的土匪呢?

延安保卫局根据对劳山的现场勘察,得出了一种猜测——伏击周总理的人极有可能是一伙土匪!

因为伏击者只抢走了战士们携带的财物以及武器,那些价值连城的文件反而被他们如弃草芥般丢在一边。如果是日本特务或者国民党反动派的话,他们一定会带走这些机密文件。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既然有了调查方向,案件的侦破就非常容易了,保卫局随即将调查任务交给了边保侦查部部长谢滋群

经过调查走访后,谢滋群很快便逮捕了最大的嫌疑人——盘踞在金盆岭的土匪头子李青伍。在对他进行审问时,李青伍也如实交代了自己伏击周总理的全过程。

那么土匪李青伍是如何知晓周总理的行踪的呢?在审问过程中一个叫做冯长斗的人浮出水面,冯长斗就是安插在延安的一个眼线,目的就是为了打探我军情报。

当冯长斗将周总理出行的消息告知土匪李青伍的时候,李青伍显得异常兴奋。他知道行刺周总理,无论结果成功与否,延安都不会放过他们,但他就是想试一试,富贵险中求嘛,毕竟只要伏击成功,自己不但可以扬名立万,而且还能到蒋介石那里加官进爵!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结语

无论土匪李青伍是出于什么目的去刺杀的周总理,他们的行为都是天理难容!虽然最终李青伍,冯长斗等人都被就地处决,但是那些为保护周总理而殒命劳山的战士们,却白白的牺牲在了流寇草莽手中,实在是令人气愤不已。

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外宾访问延安,谈到这次遇险时说道:

“我的一生中曾遇到过很多次的威险,但这一次是最危险的!”

当他想给陈友才等人扫墓时,却得知墓地在解放战争时期遭到了国民党的破坏,已经找不到了,他当即指示要好好的找一找,并难过的说道:

“陈友才同志牺牲的很勇敢,要把他们请进烈士陵园,给他们立个碑!”

1985年的6月份,甘泉县在曾经发生战斗的地方为战士们立起了一块石碑。

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险,随行人员仅4人脱险,是谁如此大胆?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 天天要闻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飘着细雨。军机大臣瞿鸿禨捧着一叠奏折疾步穿过宫门,却在养心殿前听见瓷器碎裂的脆响。殿内,慈禧太后正凝视着刑部呈报的"杖毙逆犯沈荩事毕"奏本,指尖深深掐进黄绫锦垫。 这个令帝国最高统治者震
送别!杨林德教授逝世 - 天天要闻

送别!杨林德教授逝世

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我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杨林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3日11时3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杨林德教授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为推动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