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正值壮年的多尔衮,策马扬鞭在冬日凛冽的寒风中。此时的他带领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等人出猎在古北口外。
近日来,多尔衮的心中异常烦闷。
他想通过狩猎将这些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
一、1650年,39岁的多尔衮意外坠马
狩猎期间,也就是1650年寒冬,多尔衮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他在马背上摇晃了几下,跌落下来,重重地摔倒在冰冻如铁的大地上,膝盖受了重伤。
御医检查了他的伤势,膝盖摔伤严重,便为他涂上药膏。
将士们劝他回京养伤,他拒绝了,非要去古北口外喀喇城,这里是他正在建设中的行宫。
帐中,病榻上的多尔衮被点燃的炭火盆包围着,一盆盆的火苗使营帐中如开了暖气般温暖,可多尔衮却仍旧感到寒冷。他浑身发抖,不住地哆嗦着。他面颊绯红,嘴唇发紫,显然发烧了。
人在临死前好像有预感,多尔衮感到自己的人生已到了尽头,再也回不了京城,也回不了辽东老家了,他的眼中流露着无尽的遗憾。
他急忙密召胞兄、45岁的哥哥阿济格前来安排后事,尽管他对自己的这个粗枝大叶的同胞大哥不太放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三兄弟中马上就只剩下阿济格一个了,而那个有勇有谋且与他感情深厚的弟弟多铎早在一年前先他而去了。
他多尔衮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还那么年轻强壮,死亡会这么快降临到他身上,他还没来得及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啊。
得到消息的阿济格匆匆来到多尔衮身边,其他人都被支开,营帐内,阿济格站在多尔衮面前望着奄奄一息的多尔衮,双眼溢满泪水,兄弟俩凄然相对,他们声音低沉,窃窃私语,没有人知道他们都说了什么。
十二月初九(12月31日),多尔衮永久闭目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仅39岁,他从狩猎到死亡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不知他临死前是否想起自己和济尔哈朗一起任辅政亲王时,曾立下:“我等如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仇为轻重,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的誓言。
顺治皇帝下诏,命令诸王、诸贝勒以及文武百官,都要在自家设立灵堂,为摄政王守丧。所有臣民“易服举丧”,举国戴孝,为皇父摄政王举行“国丧”。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外出围猎日记》记载:“[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十二月)初七日,宿于喀喇城。本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戌时,皇父摄政王猝薨。”
在多尔衮死后第19天,顺治帝下旨将多尔衮哥哥阿济格幽禁,9个月后顺治帝下旨以“预谋乱夺政”的罪名将阿济格处死。多尔衮死后2个月内,顺治帝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列举多尔衮“十四条大罪”定为谋反对其掘墓鞭尸,一瞬间,让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多尔衮身败名裂!清算之神速好像早有计划。而短短两年的时间多尔衮仅有的同胞三兄弟全部死亡,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有些诡异。
多尔衮的死及身后事震动京城内外,死因更被传得沸沸扬扬,关于其死因的说法更是多种多样。
二、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多尔衮真的是坠马摔死的?
对于多尔衮的死因,官方给出的说法:多尔衮因打猎坠马导致意外身亡。多尔衮自幼精通骑射,骑马身经百战,一个简单的打猎就摔死了?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有人说多尔衮是受伤后被御医胡乱用药治死的,还有人说他是因擅权被仇人谋杀的,但这些都缺乏正规的史料证据。
咱们先从上面引用的顺治帝的说辞中来找一下多尔衮之死的一些蛛丝马迹吧:
顺治说多尔衮“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也就是说多尔衮狩猎前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就已经得病,那么他还在严寒的天气里跑出去打猎?
又说多尔衮“居家烦闷”,也就是说多尔衮在打猎之前,精神状况也不太好。
多尔衮“十一月十三日”出门打猎,“十二月初九日戊子猝薨”,多尔衮从离开京城到死,中间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这么短时间内一个身居高位、经常驰骋沙场的壮汉突然死亡,难免让人生疑。
说多尔衮身体欠安,那么多尔衮具体是什么病呢?
根据多尔衮自己的说法,以及一些大臣所透露的信息,多尔衮得的是“风疾”。
这种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些心脑血管类的疾病,他具体是什么时候得的这种病不得而知。
大概是其30岁左右时所患,那时的多尔衮正忙着解决锦州的明军主力。这里是明朝在辽东经营多年的军事重镇,当时左都督祖大寿率重兵驻守在这里。
锦州城墙高大坚固,有让清军望而生畏的红衣大炮把守着,想攻占它如登天万难。当时皇太极命多尔衮和豪格、济尔哈朗、阿济格轮流围困锦州。
当围困锦州半年多时,清军军心涣散、战马草料不足,多尔衮历尽艰辛,劳心劳力筑城屯田,准备持久战。期间他因体恤将士,给围锦州的将士放假还被皇太极惩罚了。
多尔衮在打大凌河时,还差点葬身在祖大寿的红衣大炮下。他日夜焦虑,致使疾病缠身,留下后遗症。
丁酉,降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为多罗郡王,多罗贝勒阿巴泰、杜度以下罚银有差。是时,祖大寿为明守锦州,屡招之不应。上令诸王迭出困之。而多尔衮等驻营锦州三十里外,又时遣军士还家,故有是命。《清史稿》
关于说多尔衮得病,并非空穴来风,有人曾调出了多尔衮的药方,药方里面有“竹沥”这味药材,说明多尔衮确实有疾病,而且是内疾。
豪格曾经说过多尔衮“素善病,身有暗疾,必不能终摄政之事”,又挖苦多尔衮说:“我岂似病夫?”多尔衮自己也曾说自己“头昏目胀”、“劳心焦思”、“披坚执锐”成疾。
其实,多尔衮从一生下来身体就不好,他从小就又黑又瘦。起初因多尔衮的身体娇弱,便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了。据记载,天命年间的很多重大活动,宗室显贵都争相参加,阿济格和多铎经常露面,唯独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当时多尔衮在朝中的地位既不如哥哥阿济格,也不如弟弟多铎。
另外多尔衮这个人个性强硬,古怪,怪癖多,脾气暴躁,他一生争强好胜,除了在战场上不断厮杀,他喜好猎杀各种动物,又好女色,无肉不欢。不过他对鸡鸭狗、飞禽海鲜等珍馐美味,都不怎么感兴趣,只爱吃牛肉。每天早晨醒来,他先要喝一大碗牛奶。用牛油烧菜,用牛骨头当柴烧。
还有,多尔衮嗜烟如命。据说他每天都吸食烟草,在朝房时笼在袖中,行军打仗时把烟锅放在箭囊里。
另外多尔衮对西洋进贡的鼻烟达到痴迷的程度,每天差不多吸半两,这个量在当时是惊人的。就连在处理军国大事时,他也是鼻烟壶不离手。过度吸食鼻烟也给多尔衮的健康带来了隐患。有学者推测,长期大量吸入鼻烟可能是导致其壮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再者,多尔衮特别好色。
多尔衮13岁就娶了博尔济吉特·明安(明安老人)的孙女做老婆。他的一生妻妾众多,具体多少说不清。
据玉碟和其它史料记录,多尔衮至少有妻妾11位。其中蒙古女子5人,满人女子1人,朝鲜女子1人。
刚入关后不久时,多尔衮曾对大臣说过,非常羡慕明朝宫中美女数千,希望在自己的摄政王府中也能照此行事,但被大臣劝阻。
他还将自己侄子豪格的妻子据为己有,逼迫朝鲜公主给自己当妾室。多尔衮还经常在八旗中选女子,逼着朝鲜给他献美女。
多尔衮39岁死亡,和众多女人生活了26年,却没有一女子为他生下儿子,多尔衮只有一个独生女儿东莪格格。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下旨,将其女儿东莪和过继的豫亲王多铎之子多尔博,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此后东莪的去处鲜为人知。据说,东莪和许多清朝格格一样,政治联姻,嫁到了蒙古。
此外,多尔衮一生杀人无数,杀戮太多,他是华夏文明的摧毁者和杀人成魔的屠夫!
多尔衮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因剃发对嘉定老百姓进行屠杀,屠杀三次,就连妇孺老幼都不放过,史称“嘉定三屠”,致十余万百姓命丧黄泉。
另外,还有对江阴人民的屠城,因百姓反剃发,多尔衮发动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81天之久。被屠杀者达17万两千人,血流成渠,全城百姓基本殉国,未死的仅存老小53人。
除了扬州十曰屠杀百姓80万人、嘉定三屠,还有屠昆山、屠常熟、屠嘉兴、屠苏州、屠赣州、屠湘潭,屠广州、屠昆山、屠四川、屠海宁、屠南雄、屠汾州、太谷、泌州、泽州等等。除了剃发易服、屠城,还有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文字狱、保甲连坐制等等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
多尔衮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杀害了数千万无辜百姓,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刽子手、屠夫,其战功是建立在牺牲无辜百姓性命的基础上,天怒人怨,得病也是罪有应得。
顺治五年,多尔衮染病。
大同总兵官姜瓖(他曾在顺治二年六月曾归附清)得知多尔衮疾病缠身后,就起来反清,“其附近十一城皆叛。”
多尔衮率军从北京出发去大同征讨,他将精兵猛将几乎全部派往山西。正在这时,喀尔喀部硕雷汗部下带着兵马进军京城,大约十日路程。多尔衮一边让阿济格围剿大同,一边决定亲自征剿喀尔喀部。
路途遥远艰辛,缺水严重,战马之间又发生了传染病,清军苦不堪言。多尔衮还没望见喀尔喀部的影子,清军就已经溃不成军了。
多尔衮只好修改计划班师。清军的无功而返,令争强好胜的多尔衮倍受打击,加上本来就有疾病,身体呈现虚弱状。
恰在这时,他的胞弟多铎感染天花的消息传到多尔衮耳中,他心中一惊,如五雷轰顶差点昏倒,他强打精神快马加鞭飞奔京城。
可还没回到京城,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多铎就死了,年仅36岁。
一直支持他的弟弟突然死了,多铎之死等于让多尔衮失去了左膀右臂,多尔衮痛心疾首。
由于太悲痛,多尔衮的病情越发严重。
而此时多尔衮的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侄女、孝端文皇后同母异父的妹妹)也患病了,就在多尔衮返京后不久,顺治六年(1649年),她就去世了。当时天花很严重,多尔衮胞兄阿济格的两位福晋也都是因出天花相继而死。
多尔衮对自己嫡福晋的感情很深,她的离去令多尔衮悲痛欲绝,多尔衮追封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他瞬间苍老许多。
一连串的打击让多尔衮的身体再也恢复不到从前,这也是他心情不好要出去打猎散心的原因。
这也成为多尔衮生命终结的致命原因。
同时也让身居高位的多尔衮莫名感到荣华富贵是那么的惨淡无光。
再加上多尔衮多年来忙于朝政,疲乏到身体透支,《清世祖实录》记载,多尔衮:
“机务日繁,疲于应对,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
多尔衮身体底子差,加上突然坠马,天寒地冻,当时医疗条件又差,不死才怪。
除了身体有病之外,多尔衮和孝庄文皇后复杂的关系,和他的死也似乎脱不了关系。
大家都知道,清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初八,清廷宣布:“加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
那么多尔衮为何会公开给自己戴上“皇父”的帽子呢?
此举使他与顺治帝生母孝庄皇太后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长久争议的话题。
难道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了吗?这问题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至今仍争论不休。
不过很多人猜测就在多尔衮被加封为“皇父”时,孝庄下嫁他了。
而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真正产生交往并非影视剧中所演的在孝庄进宫前,事实是,在多尔衮把孝庄的儿子福临托举到皇帝宝座上那段时间,孝庄才对多尔衮正眼相看,由衷感激。
孝庄是位非常聪明有手段的政治家,皇太极突然驾崩后,孝庄才31岁,其唯一的儿子福临才刚6岁。
由于皇太极的猝死,没来得及确立皇位继承人,多尔衮和豪格展开皇位之争。
期间孝庄为了降伏桀骜不驯的多尔衮,曾派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去找多尔衮。
经过孝庄文太后的精心谋划,最终福临当上了皇帝。
福临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朝中大权掌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根据当时的规矩,孝庄和福临母子每月才只有一次见面的机会,这如何能让孝庄放心?
而32岁的多尔衮还没有儿子,孝庄若嫁给多尔衮,让多尔衮有了儿子,又当上皇父,福临的皇位就能暂时稳固了。
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子,31岁的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也不是没可能。
半岛《李朝实录》有段君臣对话曾提到:
其国王说:“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作何解释?”
大臣金自点道:“臣曾问过清国来使,他们说如今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
大臣郑太和接着说:“敕书中虽无此语,似乎是已成为太上皇。”
国王说:“实际上就是两个皇帝了。”清廷使者向半岛大臣隐晦地证实了“太后下嫁”这一说法。
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死后不久,顺治皇帝清除多尔衮一派的大臣时,瓜尔佳·刚林和大学士祁充格就因擅改《太祖实录》,为多尔衮削匿罪愆、增载功绩被一同处死。
“太后下嫁小叔子”一事有悖人伦,清廷是决不许扩散出去的,所有人都知道严重后果,大家都闭口不谈,清廷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事就会淡化,最终消失。
然而,无风不起浪,南明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抗清英雄,在顺治七年(1650年),被授兵部左侍郎。曾作《建夷宫词》,讥讽太后下嫁: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翻译出来意思就是:那用来祝寿的酒杯啊,就像是新婚夫妇喝交杯酒用的酒杯;慈宁宫里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都要把屋子挤满了。礼部昨天啊,刚刚送进来新的礼仪制度,正好赶上太后结婚。
另外,多尔衮死后,顺治清算多尔衮势力时,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其中有一条罪状,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
根据清朝宫规,多尔衮等臣子是没有权力去后宫的。
孝庄并没有迁到摄政王府,仍旧深居慈宁宫。不过多尔衮成为“皇父”后,就肆无忌惮地去慈宁宫了。
此外,孝庄临终前,曾给爱孙康熙帝遗言说: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清代后妃死后,大都有自己的陵寝,这些陵寝多数分布在她们丈夫陵墓的附近。在这些皇帝与后妃的陵墓之外有一道高墙,被称为“风水墙”,是清东陵与外部世界的分界线。风水墙以内安葬皇家成员,风水墙以外是普通人的安息地。
孝庄离世后,对康熙遗言不与皇太极合葬,要葬到风水墙外。
康熙很为难,孝顺的他不愿违背祖母遗志,只好在东陵墙外建了一个停灵处,叫暂安奉殿。叫暂安奉殿,就是把孝庄的灵柩临时停放在这里,但是这一停就停了35年,一直到康熙死,都没解决孝庄陵寝问题,等到雍正即位以后,这才解决了孝庄皇后的陵寝问题。
这些似乎都无声证明着孝庄已下嫁摄政王多尔衮,若她与皇太极合葬就不合情理。
这也是康熙皇帝左右为难,一直未将孝庄安葬,将其灵柩停放东陵三十多年的原因。
最后是雍正帝下令将其安葬于昭西陵。雍正帝对孝庄下葬并没有亲自去祭奠,应该是为自己太奶奶下嫁多尔衮感到羞辱,毕竟皇太后下嫁伤风败俗,他不愿面对。
昭西陵
多尔衮之死和孝庄有没有关系?
自从多尔衮当上皇父摄政王后,让孝庄产生了很大的担忧。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多尔衮,大有僭越之举:
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等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还需立即前往朝贺多尔衮。这种双重朝贺的仪式,彰显着多尔衮在朝廷中的实际权威,他已经凌驾于诸王之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顺治皇帝。
多尔衮居住的宫殿龙盘虎踞,雕龙画凤,规制与皇帝等同,其奢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朝时,多尔衮也享有特权,他可在午门内从便下轿,而其他诸王则必须在午门外下轿,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是皇权的象征,多尔衮能够能享受如此一系列特殊待遇,会让孤儿寡母的孝庄怎么想?
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总揽朝政,决策军国大事。在出师征伐时,将领们不需直接向皇帝请命,而是向多尔衮禀报军情,接受调遣。
为了方便行使权力,多尔衮还遣人将皇帝玺印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军事指挥权的集中,使多尔衮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帅。即便是皇室宗亲,在面对多尔衮时也不得不低头,如代善、济尔哈朗等资深亲王。
另外,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
多尔衮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他将郑亲王济尔哈朗踢出辅政亲王之位,并构陷罪名弄死福临的大哥、肃亲王豪格,算是报了皇太极当年逼死多尔衮生母阿巴亥被逼殉葬之仇。
有西方传教士说:
“上上下下都怕他,据说就是达官显贵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说话,要趁他外出守候在路旁,借便谒见。”
满朝文武百官,一大半都是摄政王的亲信。
多尔衮哪还把顺治帝放在眼里?
所有政务,多尔衮不再向顺治帝请示直接称诏下旨。
这所有的一切都证明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几乎等同。多尔衮唯一缺的就是“皇帝”的名号而已。
如果多尔衮再走一步,就要对小皇帝福临下手了。
随着多尔衮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变得越来越专横跋扈,只手遮天。饱读史书的孝庄自然知道历史上权臣废帝自立的不胜枚举。孝庄很担忧:
“多尔衮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取缔福临当皇帝呢?就算多尔衮有所顾忌,不便直接称帝,但他的亲信难保不会怂恿他废掉福临。多尔衮之前曾和豪格争夺过皇位,都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为了以退求进,多尔衮才让福临当的皇帝。现在多尔衮想当皇帝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他能轻松将福临推上皇位,也能轻松将福临拉下皇位。而孝庄唯一的儿子福临一旦失去皇位,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儿子若被处死,她也难以存活,还会牵连很多亲人无辜。
孝庄太后为保住顺治帝皇位和安全,对飞扬跋扈的多尔衮已隐忍多年,如履薄冰。
多尔衮长期把持朝政独揽大权,加上对豪格和济尔哈朗的过分处置,孝庄对他起杀心,不是没有可能。秦国王太后芈月为了政治利益还杀了与自己育有两子的丈夫义渠王呢。
无论怎样,多尔衮的早死,除了孝庄的心头大患。而此时的顺治帝近13周岁,辅政者换成了孝庄太后,一位新的实权摄政王。
如果多尔衮长久地活着,就难保不会篡位。顺治成年后,如果多尔衮不放弃权力,必然会发生宫廷内乱,就算多尔衮不是坠马因病而死,想必孝庄也早晚会对其下手。要知道孝庄曾教导康熙除鳌拜,干净利落,手段高明。
三、多尔衮坠马后,45岁的阿济格率300精锐直奔京城
多尔衮的同胞大哥阿济格能征善战,“身长丈余,腰腹甚大”,曾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皇太极的元妃钮祜禄氏就因在路上见到阿济格没有下轿,被努尔哈赤知晓,直接下令休离。
阿济格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他骁勇善战却桀骜不驯,屡犯禁忌最终被处死。
他曾在皇太极最爱的女人宸妃海兰珠丧事期间唱歌跳舞,惹皇太极发怒;
皇太极称帝后,阿济格同意多铎迎娶舅舅阿布泰的女儿,阿布泰是皇太极的政治仇敌,官职被一降再降,皇太极严令禁止贵族们与其联姻,阿济格却公然逆皇太极而行;
松锦之战结束后,因对封赏不满庆功宴上擅自离席,差点被褫夺王爵,拘禁抄家产;
另外阿济格还不候诏班师,谎报李自成死亡、在午门张盖坐、胁迫宣府巡抚李鉴释放被逮捕问罪的赤城道朱寿鍪、擅取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之马;
称顺治帝为“孺子”;
对济尔哈朗大放厥词:“济尔哈朗是叔叔的儿子,我是太祖嫡子,他有什么资格叫‘叔王’?要叫也该轮到我才对。”阿济格妄思越分求封叔王及私除职官等这些都是他缺少智谋粗野的表现。
阿济格所做的这些,遭到大臣们的弹劾,威信扫地。他经常给多尔衮捅娄子,多尔衮也不看好他,但念在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尽力包庇他。
多尔衮死了,他的靠山也就倒了。
多尔衮刚闭眼,阿济格却又一次干了件差皮的事。
摄政王多尔衮病死后,阿济格自恃战功赫赫,早已对最高权力摄政王之位虎视眈眈,为当上摄政王积极筹备。
他偷偷派人转告自己的三儿子劳亲,命其火速调兵入京,用兵多多益善,并告诉劳亲不要把多尔衮病死及调兵事告知诸王。
阿济格还给多尔衮所管的正白、镶白两旗的主要将领下命令:摄政王死了,由我接任,你们都得听命于我。
两白旗作为多尔衮嫡系,自然知道阿济格暴戾性格,多尔衮在世时,两旗听多尔衮的,现在多尔衮死了,阿济格也自身难保,因而他们一致认为“依皇上太后为生”方可保荣华富贵,无论怎样都不会归附性格暴戾、智商不在线且粗暴野蛮的阿济格。
他们断然拒绝阿济格后,立即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称阿济格"欲挟两白旗为乱"。
不料被拒绝后的阿济格,却以兵戎相威胁。
于是,两白旗大臣一边假装答应阿济格,一边偷偷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乘丧欲谋乱夺政”。
同时多尔衮的心腹、跟随多尔衮围猎的大学士刚林,察觉到阿济格的图谋不轨,立刻赶到其前面,先行入京,遍告宗王、固山,做好准备,他快马加鞭日夜疾驰七百里直奔北京,向顺治帝告发。
清廷当即关闭九门戒严,并在德胜门外部署精锐兵力。刚林此举被后世史家评为"一骑定乾坤",若非其当机立断,京城恐已陷入兵变漩涡。
当阿济格和劳亲的四百亲兵,护着多尔衮的灵柩到达德胜门时,阿济格与劳亲合兵,令部众"张旗帜,环丧车而行",以护送为名实为示威。
当顺治帝率诸王迎柩时,阿济格父子竟踞坐首位,且佩刀不卸。郑亲王济尔哈朗发现其"目动言肆",立即调兵包围。
同时两白旗将军们拔出来的刀对准了阿济格。
阿济格"谋乱夺政"罪证确凿,被革除王爵、圈禁高墙。其子劳亲也被削爵降为贝子。阿济格的未遂政变加速了清初权力格局的重组——济尔哈朗借此重掌议政大权,顺治帝开始亲政,多尔衮集团彻底退出。
被幽禁的阿济格,仍保持着宗室贵胄的傲慢。他拒不承认罪责,对此视为奇耻大辱,他对看守人员咆哮:“吾乃太祖之子,摄政王之兄,安得以此待我!吾要放火烧了监房,与尔等同烬”!”他连续数日昼夜嘶吼,辱骂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政敌。
他暗中指使家仆将大刀藏入监房,偷偷挖掘地道,被逮到后竟狂笑称:
“吾欲观城外风景,有何不可?”
这让年少的顺治帝意识到:阿济格已成为王朝稳定的巨大隐患。十月十六日(公历11月28日),顺治帝朱批:“赐阿济格着即自尽。”算是给他保留了宗室最后的体面,除其宗籍,并诛其子劳亲,阿济格自缢而亡,终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