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短篇小说故事梗概及点评(一)

2022年12月17日21:58:07 历史 1843

张炜短篇小说故事梗概及点评(一) - 天天要闻



看野枣(1981)


1、村中人开会,派人到海边去看护枣树,老混混想去,但队长三来不同意,曲有振的女儿大贞子主动要求,同意去看树,其父晚上代女人去值守,大贞子想到三来经常对她有求爱意。


2、大贞儿来到海边,看赤裸的拉网男人。而三来总是借故来看她,后来测绘队的女同志来到海边,大贞儿才敢住到海边的小屋里。


3、好久三来不至,有一天看到海边弄猪菜,原来他被免职了。“早几年,谁油嘴滑舌的谁吃香,他硬是叫那个年头给哄坏了。”大贞子对他生出同情,让他吃枣子。


4、她帮助三来,被她的父亲看见,父因当年三来曾经罚过他五十元而不满,斥责女儿不帮她,但她还是决定帮助三来重新做人,还掉老混混借给他的三百元。


(早期小说,反映了乡村民主权利的增大,过去的队长已经不吃香了,日子难混了,但主人公依然故我,以女人的一贯温情,护卫着被时代扭曲的人性,队长当年的无人性归咎于那个时代。推卸责任之举也。)


夜莺(1981)


村子里的姑娘胖喜欢与二老盘一起堆草垛,后来金壮偷偷地也上了草垛,想和她好,但她没有答应。后看到上大学的村子里的二环,她下去和他谈,他谈了他的学习,看的是“美是生活”,但他对草垛不感兴趣。她再次上了草垛,见到了金壮。


(以乡村姑娘的眼睛,歌颂农村的那种美,而大学生不理解。)

张炜短篇小说故事梗概及点评(一) - 天天要闻

天蓝色的木屐(1981)


木匠大榕的家庭成分是地主,现取消,为队里打乒乓球桌,女孩小能偷了一块木板,做鞋拖,她与王二力(父为社里的采购员,是头面人物)关系密切,人人畏惧两人。大榕做好桌子,一天小能来,约大榕共唱二重唱,大榕初惧,后附之。晚上夜学开会,小能未找到大榕来,而王二力在会上破坏球桌,大榕才跳了出来,指责其破坏行为,而二力反诬他是地主成份,小能脱下鞋拖打了王二力。小能鼓动大榕打乒乓败王二力,并用鞋拖教训不逊的王二力,她希望大榕比二力强。


(又是女人的视角,过去的地主,今日被作为主角,完全是一种角色身份的转换,作者适应形势的需要编造的东西而已。阶级斗争反过来写就行了。)

张炜短篇小说故事梗概及点评(一) - 天天要闻

三大名旦(1981)


1、名旦,这是芦青河的人对不好的女人的称谓。现在剩下一个叫大萍儿,未嫁,其父是一个私塾先生,向父学吹箫。当地建矿后,吹口琴男与她合奏,她也到矿上去玩。公社组织干事卢乔林是师范学校中文系毕业,听了矿里的反映,去向她讲美丑,她去吹箫不理。


2、防洪上堤时,乔又遇萍,萍指责他没有资格做她的工作,说那天听说他是大学生,但没有想到他侮辱她,她说还有另外的二旦情况,一个名旦,和老师好而生了孩子,一个是民兵队长想她,而散布谣言而投水,使乔很受震动。


3、乔开会,主要是应对秋洪形势会,回来,大萍儿拉到其家,家中有书,说她想有知识的人,乔似感她说的是自己,乔感到她甚有追求。


4、堤溃时,她跳水中堵漏洞,被水淹没。乔下水救了她,住到医院中,闻矿工来,他劝工人走,而她反驳工人们的友善,又说她有了爱人,是邻村的业余作家插销。她不仅爱生活,还会保卫生活。乔听着刀子吹的欢快的箫声,隐隐作疼。


(又是一个概念化的女人,追求美,又很勇敢,却背负着名声不好的恶名,批判了乡村里的封建观念。)


背叛


老鲁曾经是土匪,是腹伤,医生治之,其女人名小谷,大他四岁,怀了孕,郎中收其为婿。后参军,敌人在平原上征讨,隐于家中,小谷待他很好。后胜利,老鲁归,但已不愿与小谷同睡一床,小谷强之,方成,次日鲁拿着离婚证书归,乡邻责之,也无所谓,认为听组织的。小谷带儿子进城找老鲁,一女护士自称是他的爱人,小谷带子回。老鲁与女护士结婚,后老鲁开会挨批,而女护士爱上了落难的被抛弃的男演员,私奔弃鲁,鲁回村找小谷,想复婚,小谷说晚上回答他,老鲁不知是何结果。


(此情节后来有了发展,融入到“你在高原”系列之中。)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